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現在的行業都有很強的競爭力,除非創業者能發現一個空白市場商機,否則都無可避免地面對激烈而又殘酷的競爭,如何在這個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考驗的就是創業者的智慧了。下面這個創業者就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他的創業也當然很成功。我們一起去看看他的創富成功的故事吧。
北京地鐵2號線的老票根、臉盆上鯉魚躍龍門的圖案、北京夏利出租車上1.2元的價格標簽、雙喜火柴盒上的圖案這些留在北京人回憶中的圖片都被印到了T恤上,雖然T恤的價格不菲,顧客卻趨之若鶩。創意出自一個“老外”之手,他叫Dominc Jonnson Hill,英國人,中文名字叫江森海。
江森海的創意小店開在北京的南鑼鼓巷。他算是早在南鑼鼓巷開店的人,那時南鑼鼓巷還沒有如今這樣熱鬧。“在CBD上班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應該去做一些有創意的、好玩的事情。后來我就想到做文化衫,我一直很喜歡文化衫。另外,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商機,因為那會兒北京還沒有什么有個性的文化衫。”2005年,決定自己當老板的江森海開了家店,店名就叫“創可貼8”。一開始,江森海的店鋪開在只有十幾平方米的44號,巷子整修后搬到了現在的61號。
對于“創可貼8”這個品牌,江森海有著自己的解釋:創可貼的英文名字是plastered,有3個意思,一是直譯的創可貼;二是在墻上或衣上貼東西;第三個意思是喝醉了。“有一天給我在上海的作家朋友打電話,向他請教店鋪該起一個什么名字,他聽完我的解釋后說,‘就叫創可貼好了’,于是我就用了這個名字”。而使用8是因為江森海發現中國人喜歡“8”這個數字,因為與“發”諧音。他說:“LOGO的整體設計是一個門牌號,我覺得這個圖案很有北京的味道,左邊有一個藍色的地方,可以寫地址,右邊有一個白色的地方,可以寫門牌號。”
短短4年間,江森海從4萬元人民幣起步,如今做到了銷售額40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成就引人注目,作為一名在中國創業的外國人,他也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我不會畫畫,我賣的就是創意。”江森海喜歡把自己稱為“創意獨裁者”,他甚至把這個頭銜印到了自己名片上。擁有創意智慧的江森海受英國文化協會之邀,于日前來到在中央工藝美院舉辦的“智慧課堂”,與到場的中國大學生們分享了他的創業經驗。江森海說,他做的件衣服就是把當時很流行的“我登上了長城”那件旅游T恤上疊加了一個比基尼女郎,這馬上吸引了顧客的眼球,“其實剛做好批產品的時候,我并不想賣”。后來,刻章辦證、收藥等小廣告也成了江森海T恤上的圖案,為了推廣自己的小店,他還特意把刻章辦證和收藥圖案上的電話號碼改成了自己的。“自從這批T恤賣出去,我每天接到幾百個電話,有尋求合作的,有想證實一下電話號碼的,還有的人甚至真的打電話來詢問辦證和收藥的價格。”江森海笑著說。
在南鑼鼓巷安家的江森海與居委會關系密切,他特意聘請了一批居委會大媽給自己看店,大媽們認真負責的態度,獲得了顧客的一致好評,這也被江森海認為是自己的創意。
江森海認為,創業還需要抓住每一個宣傳自己的機會。參加“魯豫有約”,他穿上自己的“收藥”T恤,并且執意讓魯豫穿他的“宮保雞丁”T恤;一支英國的著名樂隊來中國演出,他免費送上T恤,結果樂隊全體成員穿著江森海的T恤演出后,該T恤在英國熱賣。
9月18日,江森海在北京籌辦了創可貼搖滾周末,盈利全部捐給兒童慈善機構。他還簽約了中國有潛力的P.K.14、Carsick cars和嘎調The Gar等10支搖滾樂隊,并且根據這些樂隊的個性風格設計代表該樂隊的T恤,出售每件T恤都附送介紹該樂隊的卡片。“中國有許多優秀的搖滾樂隊,但是他們在資金上很困難,這也阻礙了他們的發展,我也很想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江森海解釋說,“T恤所出售利潤的50%將用來支持樂隊的發展。”
在北京待了16年的江森海已經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他告訴記者,他17歲離開英國去非洲闖蕩,之后又到過哥倫比亞、印度,末了因為創業而定居在了中國。他坦言剛到北京時并不喜歡北京,可是現在他已經愛上了北京,“我已經37歲了,有了3個可愛的女兒,我不想離開中國了。我的女兒經常一會兒說自己是中國人,一會兒說自己是英國人。她們中文說得極好,英文就差很多”。
故事中的江森海的之所以創業成功,正是因為他的創意,才有了今天“創可貼8”的輝煌,創意是保持事業長久生命力的保障。希望廣大的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運用聰明的智商發揮自己的創意,讓自己的事業獲得成功,改變自己的生活。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