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許多人都向往著到城市里過著光鮮生活,希望自己有一份白領的工作。但是就有人愿意舍棄這份光鮮亮麗的工作,回到農村創業,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吧!
金秋十月,正值收獲的季節,濟源市大峪鎮的大地上飄來縷縷清香,翠綠在一座座烘烤爐中變成喜人的金黃色,引得喜上眉梢。
在大峪鎮的眾多農中,兩位年輕的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他們中一位叫楊光,今年28歲,去年的這個時候他還在城里的一家公司過著安逸的白領生活,如今卻回到家鄉當起農民。一個叫李崇斌,是大峪鎮的大學生,成立大學生創業聯盟,當起了農民。
是什么吸引楊光辭掉城里優越的工作,到農村去種地?又是什么讓李崇斌當起種植的農戶?東方今報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多年前,面對畢業時激烈的社會競爭,成績優異的他順利在省城找到一份兒工作,從事自己的園林,享受都市白領生活。一切看起來都那么順理成章,可是去年,他放棄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故鄉,和自己的好友在山上承包了大片土地種植。
這一舉動讓身邊許多朋友都百思不得其解,“生活太過安逸覺得有些虛度光陰,那句‘再不努力我們就老了’時時回蕩在耳邊。”即將邁入而立之年的楊光想創業的“小九九”蠢蠢欲動。正當28歲的楊光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躊躇不前時。
在大峪鎮工作的李崇斌,對種扶持政策了如指掌,今年政府還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引導大學生成立創業聯盟,他很早便有了承包土地的想法。但因為知識的匱乏,他決定拉院校畢業的好友楊光入伙。
也有創業意愿的楊光便開始了多方打探,他來到相關部門了解了具體情況,濟源市工作人員說:“現在全是人工育苗,對于承包大戶不僅有產前扶持,收獲后還有產后扶持,基本實現機械化操作,關鍵的是可以免費配備烘烤場。”優厚的政策深深吸引了楊光。
“現在的工廠化育苗,自己省了很大工夫,從土地深耕到施肥、育苗、植保、烘烤,基本實現機械化操作。”楊光說,以前的村民每家只有七八畝土地,每天起早貪黑,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碰上災難的天氣,更是欲哭無淚。
承包初期,濟源市就投資近40萬元為其建造了10座密集式烘烤房,從集中供苗到機械化的集中作業,再到化的集中烘烤,實現了集中規模經營。
由于經驗的缺失和今年難遇的干旱天氣,雖讓哥倆蒙受了一些損失,但他們卻依舊樂此不疲,每畝收益7000余元,除去工人工時費和承包土地的費用,一年的收入至少在20萬元左右。”李崇斌說。
“萬事開頭難,村里這么多成功的例子,政策好,況且現在除了承包土地和用人,連肥料都是給的,機械費用我們承擔的也就10%左右。這么好的扶植政策,我們肯定會珍惜的!”哥倆笑呵呵地說。
“你看,這才干了多久的農活,胳膊都曬黑成這樣了。”楊光擼起袖子讓東方今報記者看,曾蜜罐中長大的兩個小伙子經過一年的歷練也成熟了許多,談起未來,他們對下一步發展充滿信心,“如果有可能,我們還會擴大面積,一定進行到底”。
像楊光、李崇斌這樣的大戶,濟源市還有近100戶。下冶鎮石板村的農武衛生承包田350畝,實行企業化管理,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重金”戶。
種植是山區的傳統特色農業,也是農民的重要經濟支柱,但傳統的種植方式、分散的種植面積,參差不齊的質量,“金葉”卻難以致富。如今統一育苗,統一機耕,統一植保,統一烘烤,統一銷售,農業指導,集中的經營模式,現代化的種植方式讓曾經閑置的土地成了香餑餑。
近年來濟源市持續加大對惠民工程的投入,“無論是服務園區建設還是服務農場發展,積極推進農增收才是我們的頭等大事。”濟源市王偉光主任稱,未來如何發展的新路子仍在積極探索中。
如今,走在濟源市大峪鎮山間,一個個玻璃溫房育苗室,一片片整齊的田,一座座烘烤房,一條條平坦的路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而這些也為山區廣大農鋪就了一條致富的小康路。
因為年輕,才有著的追求,為了自己的追求,能夠拼命的努力奮斗,創業就是需要這樣的動力,看他們舍棄了光鮮生活,毅然回到農村種地,不僅為自己帶來了人生,還著整個村莊走上了收益之路!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