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創業的黃金期是20—30歲,那時候,人生處于值階段,對市場的洞察力和對商機的把握機會都會比較準確。雖然創業和年齡有關,但不是說過了黃金期創業就一定會失敗。難道“奔四張”的創業者就沒有創造力了嗎?
現實中,就有一些創業者確實能夠大器晚成,例如愛迪生,例如喬布斯(如果我們把iPhone看作是喬布斯和蘋果公司真正輝煌的開始)。
另外,從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上班族和創業者面通常都背負高房價和養家糊口的重壓,這使得近十年30歲以下的科技創業者鳳毛麟角,而初步具備一定經濟實力和人脈資源的,大多都是奔四張的人群,實際上35-45這個年齡段是中國活躍的創業人群,他們大多依然保持著“逆生長”的激情和創造力,往往兼具多年職場歷練的執行力。
對于35-45的創業者來說,晚熟的瓜才香。其實創業成功與否沒有直接的關系,創業失敗往往是源于盲目,創業前的準備是很重要的。創業者在創業前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是技術、產品、服務、人脈資源,還是資金實力、政府關系等等,如果上述資源中在所在的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創業初期就比較容易生存下來。
創業是件很痛苦的事兒,并且會讓創業者不得安寧。越是偉大的創業想法越是會帶來揮之不去的痛苦,讓創業者徹夜難眠。只有在創業思路逐漸明朗成型后,痛苦可能才會稍微減輕一點。但是創業者所要承受的困擾,付出的汗水甚至流下的淚水卻不會就此結束,雖然創業艱辛,但堅持下來,40歲的中年人也能從成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