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中國”大型全國商戰真人秀,獲得了很高的人氣支持,特別是節目上幾位導師的點評,都是相當的到位。給我們印象深的就是蒙牛董事長牛根生,通過牛老師而又到位的點評,讓很多的人豁然開朗。說到牛根生就不能不說蒙牛,蒙牛現在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牛奶,也是蒙牛讓更多的國人喝上了放心奶。那牛根生是怎么樣從伊利到蒙牛,開始自己一步步的創業之路的呢!
把青春和汗水奉獻給了伊利,酬壯志創辦蒙牛。
1958年,一個未滿月的男孩兒,被親生父母以50元的價格賣給了一戶姓牛的人家。牛姓父親的職業是養牛,從此,這個由養父和養母撫養的孩子便與牛結下了不解之緣。養父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過抱養來栽根立后,給這個苦命的孩子取名為“根生”。
1978年,牛根生繼承父業,開始養牛。1983年進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總廠。從一個洗瓶工開始,牛根生在伊利當過班組長、工段長、車間主任、分廠副廠長、分廠廠長,一直做到生產經營副總裁。1987年,工廠為新出的雪糕搞調研,他拿試驗的雪糕給兒子嘗,兒子才咬一口,就將整支雪糕扔到了地上。牛根生開始反思:產品做不好,連自己的家人都不理會,更何況消費者呢?牛根生發誓要把伊利雪糕做成中國靠前。為了打出伊利品牌,他去求教一位非常好的策劃人。三番五次登門拜訪,但是人家一次又一次地推掉。牛根生對策劃人說,我雖然是賣冰棍的,但是我表哥非常了不起。他問:“你表哥是誰?”我說:“賣可口可樂汽水的。賣冰棍的是賣汽水的孿生兄弟,既然可口可樂可以做品牌,賣冰棍的為什么就不能做品牌?”幾年后,牛根生做到了:伊利雪糕風靡全國,銷售額由1987年的15萬元增長為1997年的7億元,成為中國冰淇淋好品牌。牛根生的區域銷售額占到伊利總銷售額的80%。
1998年,牛根生離開了伊利。如今已是蒙牛集團董事長的牛根生不愿評論這段往事,只是感慨:“我在伊利干了16年,我好的年華奉獻給了伊利,在那里流過的淚、淌過的汗、灑過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
1999年,牛根生賣掉自己和妻子的伊利股份,用100多萬元注冊了蒙牛。
拿國際股民的錢,辦中國農民的事。
牛根生給自己兩個定位:在產業鏈前端,他是“種草養牛的工人農民的兒子”,在產業鏈后端,他是“全體健康乳制品消費者的仆人”。牛根生心系農民,蒙牛集團一直將發展乳業看作是中國農民的一個“希望工程”。牛根生常說,“城市多喝一杯奶,農村致富一家人”。目前蒙牛集團創造的直接和間接工作崗位達幾十萬個,每年向養牛奶農發放的奶款,都達數十億元,蒙牛的崛起被認為是西部大開發以來較大的“造飯碗工程”。牛根生講究“三民”,他說:“產品市場是億萬公民,資本市場是千萬股民,原料市場是百萬農民。”農民,是牛根生“三民情結”中敏感的一結。
牛根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他去內蒙古巴盟的蒙牛分廠,途中下車買瓜,瓜農看過電視,認出他是老牛,連錢也不要了。瓜農說自從來了蒙牛,他們家怎么養了牛,怎么掙了錢,怎么蓋了房……牛根生頗有感慨地說:“一個不認識的人,看見你就像看見自己的親人,這讓我特別感慨。讓認識你的人受益,還不能算好;讓不認識你的人也受益,那才是真好。”牛根生這種情系農民的想法真正讓地方農民富了起來,也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
蒙牛創立以來,新增奶牛80多萬頭,產業鏈條輻射200多萬農牧民;2004年,蒙牛收奶150萬噸,發放奶款約30億元,成為中國乳界收奶量較大的農業產業化“”。牛根生說:“發達國家的農民和中國的農民,同在一個市場競爭,好多農牧民連城市都沒去過,怎么打市場呢?我們要帶領數百萬農民闖市場,我們就是農民的市場,我們的作為決定農民的市場地位。”2004年6月,蒙牛集團在香港上市,不僅代表了蒙牛人的成功,也可以說是蒙牛集團“代表中國120萬奶農走向國際市場。”牛根生終于能帶領蒙牛人“拿國際股民的錢,辦中國農民的事”了。
捐股份創立基金,散錢財聚集人氣。
2005年1月12日,作為蒙牛較大的自然人股東,牛根生將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創立了保障蒙牛發展的“老牛專項基金”。早在2003年春節前,牛根生便對當時負責蒙牛上市的法律事務的律師表示,公司一旦上市,就將捐出個人全部股份設立專項基金。2004年6月上市后,正式開始辦理相關法律手續。其間,家人幾經商量,頗為慎重;中外律師三番五次往來定稿。2004年底,蒙牛事業發展促進會正式創立,“老牛專項基金”也隨之設立。有人對此說牛根生在“作秀”,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牛根生信奉“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經營哲學已不是一朝一夕了。
牛根生總是將紅利與大家分享,早在伊利任職期間,公司給他錢讓他買一部好車,他卻為部下買了輛面包車;他曾將自己的108萬元年薪分給了大家。牛根生實現了從無到有與從有到無的財富輪回。
創辦蒙牛后,牛根生每年的紅利大半用作獎勵員工和經銷商……算起來,他拿自己的錢獎勵員工也有十幾個年頭了。
如今,牛根生又捐出了自己全部的股份,這不僅是國內有此舉動的企業家,也是全世界個捐出自己全部股份的華人企業家。牛根生說:“從蒙牛創立那天起,我們就立志為子孫后代建立一個‘老店’,為國家民族打造一個。我和我的團隊成員都活不了100年。要想讓蒙牛活到100歲,就需要建立一種推進機制。‘老牛專項基金’主要用于褒獎對蒙牛集團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士或機構,在員工個人遭遇不幸或生活窘困時,也可向基金申請幫助。推進機制建立了,蒙牛成為品牌就有保障了。”
牛根生從伊利到蒙牛,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收獲了成功和財富。讓更多的中國人喝到了放心的牛奶,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風采,蒙牛現在已經成為享譽國際的一個大品牌,是值得中國人驕傲和自豪的品牌。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