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5 9:29:14 作者:sc001 來源:1
“LV包包”、“D&G皮帶”、“純金手表”、“智能手機”……昨日上午10時多,在西麗報恩福地墓園的祭拜現場,市民將帶來的祭品整齊擺開,在完成清掃后一一燃燒,不遠處是轟隆隆的鞭炮聲。
“活著的時候享受不了,那就在他去世后象征性地供奉一下”。前來拜祭的羅先生表示,全部祭品共花費500多元,與往年相當,“種類沒有多少變化,就是多了樣式選擇”。而另一位市民陳先生一家盡管選擇鮮花拜祭,但還是搭配了祭品小套裝。
這樣的選擇,實實在在地反映在市場上,紙扎用品隨著現實的生活用品、家庭電器、電子設備等更新換代,也來了一個升級。在市內的不少祭祀用品店,豪華別墅、平板電腦等套裝占據門面,而在網絡平臺上,這些用品更是無孔不入。
在淘寶網(微博)上,只要輸入“祭品”關鍵字,就會出現專門的分類,今年流行的“蘋果祭品”更是首當其沖,成為店主們主推的貨品,“原裝充電器,高級耳機,USB充電器……給您天堂的親友最真實的享受”。雖然成交量只有一兩筆,但也算趕了一把時髦。
上世紀80年代衣服鞋子基本配備“那時候燈少晚上都很黑,能有個手電筒用就不錯”
昨日中午,市民鐘松華剛從大浪龍山公墓祭祖歸來,談起祭祀的物品,他說從傳統上看,都會燃香點蠟燭、燒冥幣供金豬,在這方面現在和以前大致相同。但在祭祀的 “生活用品”上,則有明顯變化。鐘松華說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都燒過紙做的手電筒,“那時候燈少晚上都很黑,能有個手電筒用就不錯”。
“從很久就有紙扎的傳統,衣服鞋子一直都有。”家住布吉的周先生表示,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燒祭品控制得比較嚴,所以燒紙扎的并不是很多,到80年代才興起,但是當時燒的基本上是衣服鞋子,偶爾會有紙扎的項鏈、手表等,“這一些是基本配備,現在也有燒”。
上世紀90年代電子產品開始流行“大哥大、BB機都有紙扎品,流行什么就燒什么”
房子車子,不管在什么地方,似乎都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鐘松華說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大多是燒“自行車”和“房子”,“房子”構造簡單,就是農村里單層的瓦房。到90年代中后期,“瓦房”改成好幾層的“小洋樓”,“手電筒”和“自行車”更是絕跡,換成“手機”和“名牌轎車”,還做上牌子和型號,有的是 “諾基亞(微博)”,有的是“奔馳”和“寶馬”。
“大哥大、BB機都開始有紙扎品了,流行什么就燒什么。”市民黃先生表示,電子產品算是更新最快的紙扎用品了。相對于實物的燒豬等祭品,“奔馳”、“手機”并不貴。鐘松華對此也表示認同,以前祭祀都是用大金豬,現在大多都是小個頭的,但即使如此一只也要600多元,加上水果糕點香燭類的,一場祭祀下來要上千元。
21世紀初做工精致追趕潮流“早些年仿制的手機、手表、戒指等,一面世便受到歡迎”
“做工越來越精致、逼真,樣式上也越來越追趕潮流”。李女士來到深圳之后,便經營著一家專營祭祀用品的商店,見證清明祭祀用品的變化。最早清明時人們都會在店里買散裝的紙錢、元寶之類的。早些年仿制的手機、手表、戒指等祭品,一面世便受到歡迎。這一兩年,筆記本電腦、保險箱等成了最為流行的產品。
而在牛欄前市場上的一家祭品商鋪負責人李小姐介紹,電腦等“現代裝備”是近兩年才有的,一件也就幾元或十幾元。像一般名車上有各種牌子的LOGO,“電視”、“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用電器,還有“音箱”“屏幕”和“主機”齊全的“電腦套裝”,也有的客人專門定做“保姆”、“傭人”等紙扎人。
2012年“iPhone套裝”熱賣“15元買iPhone,值呀。讓先人‘享受’一下”
“15元買iPhone,值呀。”特意從香港購買了一套“iPhone”套裝的王先生說,在祭品店發現iPhone的模板,發現跟現實生活很貼近,隨手就拿了一套,“覺得先人沒有享受到的,可以讓他們‘享受’一下,沒有特別意思,只是形式上”。
而南都記者昨日前往東門的祭品店,在其他祭品還留下不少的時候,“iPhone”套裝已經賣出一大半,有的店鋪甚至銷售一空。當然,這些“高檔”的祭品在價格上也是水漲船高,李女士告訴南都記者,老式的手機和手表一套才5元,而“iPhone”的祭品包一般要25元。
■市民心態
祭品在與時俱進,市民心態也在變,有人認為這是緬懷先人的形式問題不必苛責,有人認為這種庸俗的方式只會讓清明節變味。
◎心比金更重要
湖南邵陽人張小姐說,盡管現在祭祀的產品花樣越來越多,但這在她看來只是一種形式。小時候,每到清明,她的家人會用自家做的紙錢來祭祀先人,她說不管現在燒的是什么,都不如在老人在世的時候多盡些孝心。
◎只是形式而已
而鄭先生則有不同的看法,他稱清明時家人還是會買些傳統的紙錢元寶之類的來燒,但近年也會買些“手機”、“電腦”之類的祭品。雖然這些都是假的,但也算活人的一些心意,以此來表達他們的追思。“傳統的東西很難擺脫”。黃先生則強調,盡管自己并不主張燒紙扎制品,但是家里長輩認為必須燒,作為后輩的只能聽從, “只要活著的人有,死去的人也要有,甚至要更好的”,這些其實就是在形式上不一樣而已,沒有什么好苛責的。
◎最好化繁從簡
龍華清湖社區的原住民以廖姓為多,居民廖光明介紹,村民以前祭奠都是按傳統的形式來,紙錢、紙房子、紙元寶和香燭爆竹都不可少,但現在這些形式慢慢都在減少,改獻鮮花的多了起來,多是菊花、百合、梔子花和康乃馨,有的扎成一束放在墓前,有的就拿下幾朵插在碑頭。
◎流行啥就燒啥
鐘松華認為,清明節祭祀物品和形式如果過于復雜,那么一些人改用鮮花祭祀就很好理解,既簡潔也表達出了那個情感。而年輕一些的居民感覺祭祀些“現代物品”挺好玩,龍華的孫先生則覺得傳統的形式也應該保留一些,“聽說神舟飛船上天那幾年,祭祀火箭和航天飛機的還特別多,就是不知道燒給老祖宗用來干什么”。
◎讓清明變了味
屬于年青一代的曾小姐表示,每年都必須回梅州祭拜,燒祭品是少不了的環節。她認為祭品與時俱進,人的心態更應該與時俱進,“保姆、二奶的紙扎人,完全是沒有必要的,是活人按照自己的思想塞給先人的,這是媚俗”,也成了商家借此心態賺錢的商機,這樣的清明節還有什么文化味、風俗味?
本版統籌:南都記者 梁錦弟
本版采寫:南都記者 梁錦弟 王曉濤 見習記者 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