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5 18:37:47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一名大學生黃靈武畢業后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老實的找份工作上班,而是回到家鄉創業建立綜合性生態農場。
今年剛從福建農林大學軟件工程學院畢業的黃靈武,如今已在家鄉閩北浦城縣蓮塘鎮東源村建起了一個既有農業、林業,又有雞、鴨、魚等養殖業的綜合生態農場。學計算機的養起了家禽就夠奇怪的,更奇的是,10多個投資者表達了投資合作的意向,卻被黃靈武拒絕了,因為他覺得憑自己現在的能力還是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做,更好。
返鄉4個月體重減了10公斤
與許多同齡人不同,黃靈武從小學開始就喜歡看央視農業頻道的《每日農經》、《致富經》和《聚焦三農》。大學期間,學計算機的他經常“貓”在圖書館啃動物科學方面的書籍,成為班級學生中的“異類”。
去年秋季,打定主意當新型農民的黃靈武在當地團縣委和林業局的幫助下,開始在老家籌備農場。“說實話,當時我很害怕失敗。畢竟大學生弄這些農業項目,在當地人看來是很不可理喻的。如果失敗了,就會成為他們的笑柄。”黃靈武介紹說,后來自己靜下心來考慮了一段時間,“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沒有退路可走,只能盡力去做好”。
剛開始建設廠房那幾個月,黃靈武時常感到體力不支。“當時廠房二區開工建設,廠房一區正在加緊保溫室內材料布局,而雞苗又提前到,這幾件事夾雜在一起,簡直累到坐著都可以睡著的狀態。”他說,雖然很累,但看到自己的想法正一點點化為現實,頓時又有了激情和動力。
這期間,黃靈武還向當地農民租了11畝地,自己和3個雇工一起將土地翻耕了一番,插上秧苗。4個月后,農場建設總算完工,而這個身高1.64米的閩北小伙子的體重也從原來的54公斤下降到了44公斤。
天災病災沒能擊倒他
黃靈武的生態農場分為種植區、育雛區、放養區和水田混合種養區。和其他農場不同的是,生態農場遵循生態循環法則形成簡單立體的短生物鏈循環種養模式,讓物質和能量在這個體系中得到最大利用。黃靈武解釋說,比如將種植區生產出來的禾本科草料給雞、鴨、鵝、魚吃,然后再將雞、鴨、鵝、魚排出的糞便進行再利用——直接投給魚吃或作為養蠅蛆的原材料,剩下的糞便留作種植區植物的養分供給。
生態放養可以讓雞、鴨、鵝等家禽在這些環境中有充分的活動空間自由覓食,使其機體更為健壯,但也存在不少風險。
今年8月13日,一場臺風突如其來,河水大漲,上千只養了不到20天的水母鴨被沖散。黃靈武冒著暴雨隨著沿岸田邊從上游往下游找尋,終于在離種養區兩公里處找到了站在田埂上的一群鴨子。“如果這些水母鴨丟失的話,至少損失6000元。” 至今黃靈武說起來還心有余悸。
天災剛過,病災又隨之而來。9月20日,雞瘟“新城疫”出現,農場連著死了6只土雞,解剖發現腸子出血,肝臟壞死。黃靈武急忙提著病雞和死雞上門去找當地的“土雞王”——從業多年的“石碑土雞合作社”社長劉云仕,才要到了治病良方,疫情總算得到了控制。
腳踏實地才能心安理得
為了了解客戶的需求,黃靈武嘗試免費送貨上門,主要產品有當地土雞、綠殼蛋雞、閩北白鵝、白番鴨、水母鴨、三元雜交野兔、珍珠雞等。
在當地開店的黃女士試用了土雞后就提了意見:“你的土雞雖然口感好,但肉質疏松,應該是過快生長了。”對此,黃靈武記在心里,他上網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原來是農場的白熾燈光譜和太陽部分類似,刺激土雞的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導致土雞生長過快。一周后,黃靈武將所有的白熾燈全部換成了不會刺激動物生長的LED燈。“這樣雖然養殖時間變長了,成本也提高了,但是保證了質量,客戶更滿意了。”
漸漸地,訂單多了起來。7月12日,一個做食品加工的外地商人在黃靈武的農場觀察一周后,下了7500只水母鴨的大訂單,取貨時看到鴨子特別好,竟然在原定價格的基礎上又漲了2元。單單這一筆,黃靈武就有8萬多元的收入。
說起拒絕投資者的合作意向,黃靈武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我還在起步階段,想緩一緩再說。如果短期內有大量社會資金介入,我將不得不擴大生產,而憑我現在的能力還難以走得太快,還是一步步腳踏實地為好。”
黃靈武的生態農場越辦越好,自己付出的努力也算是有了回報,創業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是也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