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6 9:18:01 作者:無名 來源:1
中再保險集團公司不平靜。
近日,中國保監會網站發布年度第3號處罰通知書,在對中再保險集團公司(下稱“中再集團”)旗下子公司中國人壽再保險公司(下稱“中壽再”)進行處罰,原因是涉及報送公司治理報告部分內容不真實,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任職管理違規等。
知情人士透露,2010年下半年,保監會曾對中再集團進行了現場檢查,是次披露的中壽再處罰情況只是冰山一角;此外還有涉及利潤不真實、未經董事會同意注冊物業公司等多項處罰,罰金總計超過200萬元。
國內企業整體誠信水平有限,中再因此承接了不少“垃圾業務”,造成自身風險的不斷囤積。此外,國內法定分保的取消、國際再保險人加速對國內市場的滲透,“亞洲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中再的市場地位似乎有些動搖。
中再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在法定分保取消后的幾年里,中再始終沒能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以及穩定現金流的來源。尤其在中央匯金公司(下稱“匯金”)完成了40億美元的注資后,股本回報壓力陡增,集團整體上市或許是對股東最好的回報,但若始終講不出一個美麗的故事,中再集團上市之路將會無限漫長。
利潤真實性質疑
2010年7月26日至9月10日,保監會曾對中壽再進行了現場檢查,發現公司向保監會報送的公司治理報告部分內容不真實,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任職管理存在違規,部分高管未經保監會核準資格,已經開始以相應管理身份實際履行職務等。
處罰通知稱,截至檢查時,中壽再未對已取得任職資格的龐繼英(中壽再董事長)等12人進行書面任命;中壽再曾于2006年、2008年、2009年3次對領導成員分工進行調整,均未向保監會報告;2009年,沈喜忠等6名董事離任,未向保監會報告,也未進行離任審計。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保監會是次檢查針對整個中再集團,涉及集團下轄各核心子公司,如中國財產再保險公司(下稱“中財再”)、大地財產保險公司(下稱“大地財險”)、華泰保險經紀公司等。目前尚未對全部檢查結果予以披露,但處罰遠不止于此。
“處罰項目幾十個,罰金超過200萬元,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利潤不真實。”該人士續稱。
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10月,中再集團獲匯金40億美元注資,整體改制為股份公司。增資之后,中再躍升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五大再保險公司。2008年8月,劉豐出任中再集團董事長,吳高連出任總裁,劉京生則辭去中再集團董事長、總裁職務。
2009年,中再集團實現合并稅前利潤59.52億元,被視為該公司歷史最好水平,這與2008年超過100億元的巨虧形成鮮明對比?;蛟S只是巧合,2009年恰是劉京生辭職后,劉豐出任中再集團董事長后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的完整的財務年度。
“而這也是保監會檢查中對于利潤真實性提出質疑的重要環節。”前述知情人士稱。
按照中再的披露,2010年三季度末,中再集團已合并稅前利潤11.83億元,雖然比2009年同期的46.52億元驟減34.69億元,但還是實現了整體賬面盈利。
除了利潤大起大落之外,令人不解的還有中再集團合并報表后,應收保費、應收利息、應收分保未決賠款準備金、應收分保未到期責任準備金等應收款項占比竟然持續高達保費收入的三至四成。
2009年年末,中再集團全年實現合并保險業 務收入401.55億元,五大應收款合計約160億,比例接近40%。到2010年末,才下降到30%。
眾所周知,應收保費是保險公司財務數據失真較嚴重的一項。一家財險公司財務部人士告訴記者,但通常財險公司的應收保費的額度大概只占3%-5%。上述指標比原保險公司高出太多。
這就讓外界懷疑中再集團可能利用應收保費調節利潤,其實際利潤情況可能遠低于公布的數字。如果如此,對于上任不久的李培育來說,如何收拾前任遺留下來的財務問題,有些棘手。2010年8月,中投公司另類投資部總監李培育被中投調任中再集團董事長,意在重塑中再集團。
再保險險境
應收保費如此之大,也與再保險公司的獨特的經營模式有關,與原保險公司完全不同。一位熟悉再保險業務的人士告訴記者,應收保費確實是一個非常有彈性的指標,它在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資產,很容易被用作平衡利潤的工具。
再保險公司與直保公司不同的是,再保險公司有賬單保費和預估保費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年年初再保險合同簽訂以后,直保公司并不會立即分出保費,只能預估保費。在每個季度后15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內,直保公司應該與再保公司進行結賬。
但按照再保險合同,分出公司向再保險公司支付保費時,會扣除已經承擔的賠款和再保險公司應攤回分出公司的手續費等支出項,此時,剩余的保費數額通常會比較小,有時還會是負數,即承保虧損。
而應收保費就是賬單保費與實際收到保費之間的差額。但如果管理不規范,有可能將預估保費也計入應收保費,尤其在三個時間點上的保費指標沒有進行嚴格管理的話,有可能統計上有重疊,也就有了做文章的可能。
“而負債方中的責任準備金同樣有文章可做,這兩指標的調整就會影響未分配利潤,并呈正相關關系,二者增加利潤相應增加,反之亦然。通過調整這兩個指標可以影響公司經營的盈利狀況。”中再的上述人士進一步解釋說。
事實上,這也形成了公司管理者、股東、監管者之間的相互博弈,并最終形成某種平衡。
此外,在分出公司與再保險公司對賬時,再保公司無法得到真實的賠款情況,只能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最大誠信原則”,參照直保公司自己提供賠付信息。因此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處于相對弱勢。
國際再保人的優勢在于,首先歐美發達國家直保公司的數量較多,再保人選擇合作對象的余地較大。其次,很多直保公司是由再保險公司扶持起來的,對再保公司的依存度較高,同時,發達地區的保險公司整體誠信水平較高。
與國際再保人相比,中再的處境很尷尬,因此,不可避免的承保了很多直保公司的“垃圾”業務,致使自身囤積較大風險。
法定分保取消后,中再在國內承接的再保險份額下滑至11%左右。一位中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但隨著直保市場保費規模的總體上升,中再的保費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然而,十年間,中再集團的保費規模雖然從140億元增長到381億元(含大地財險的保費收入),這一增長幅度遠遠低于直保市場的保費增速。
李培育曾撰文道,近兩年,國內每年財險再保險市場400億元左右的分出保費中,約60%由境外再保險人承接,而中再集團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本土再保險企業,中再集團2010年從境外接受分入的再保險業務保費不到15億元,僅占集團再保險業務的6%。
并不美麗的故事
事實上,雖然業務規模不大,但如果不考慮對匯金公司的股本回報,中再倒也可以過著“小富即安”的日子。而匯金的40億美元的注資某種程度上讓中再騎虎難下。獲得匯金的注資后,上市就成為了中再集團的頭等大事,也成為其對匯金公司最好的回報。
然而,由于每年可以獲得的分出保費十分有限,目前其業務也僅限于國內市場,因此作為中再集團最核心的再保險業務很難為其帶來豐沛的凈現金流入,也成為其上市的一大羈絆。按照2010年集團財報數據,其再保險業務帶來的凈現金流入僅有200億元左右。
而目前其集團框架下,僅有一家財險公司,尚未有能夠提供穩定現金流的壽險公司,也是問題之一。
據中再披露,2010年末其總資產達到約1000億元。“但其中資本金占比過高,這對其上市估值非常不利。”一位投行界人士稱,以中再集團目前的總資產及凈現金流等數據大致估算,其每股收益僅為7分錢,“既講不出個美麗的故事,也很難(上市)賣個好價錢”。
換句話說,如果不盡快找到新的盈利增長點,獲得穩定現金流,其上市之路會很艱難。
另據前述中再內部人士稱,成立壽險公司對于改善中再集團的現金流和盈利模式將大有裨益。
但據記者了解,中再集團早有專門部門負責研究壽險公司的設立等問題,但至今未見實際行動。早年,匯金入主新華人壽之前,坊間還曾有傳聞稱中再集團有意獲得新華人壽的股權,但最終未能成行。
前述內部人士稱,就國際再保險市場而言,不難發現,國際化是國際再保險企業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而中再集團已經有進軍國際市場的打算。
資料顯示,傳統的國際再保險巨頭慕尼黑再保險、瑞士再保險和漢諾威再保險來源于歐洲以外地區的業務占比分別在67%、60%和67%以上。在亞洲再保險公司中,大韓再保險、新加坡再保險、東亞再保險國際業務的占比也分別達到了約13%、40%和45%。
李培育曾表示,盡管在國內占據主導地位(產、壽險再保險市場份額分別占到30%和60%以上),但相比國內業務,中再集團的國際業務在國際再保險市場的占比約為0.2%,而同期慕尼黑再保險的占比已達到約20%;即使相比同處亞洲的韓國再保險,中再集團國際業務保費規模也不到韓國再保險的四分之一,差距十分明顯。
李培育稱,開展相當比例的國際業務,已經成為再保險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成為其分散風險、實現經營穩定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