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22 15:48:04 作者:網風 來源:1
“你看,這是我們為進口大眾汽車所推出的carbox移動應用軟件。”大學生創業者陳果累一邊拿著iPad一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前客戶去汽車銷售店了解汽車,銷售經理只能用宣傳冊展示車型,而這個軟件卻可以安裝在平板電腦上直接展現汽車信息,讓客戶能相對直觀地了解到意向車型。
正是眼前這名年僅27歲的小伙子在兩年前和幾個師兄弟用700元“籌”來的公司,如今已將“大眾汽車”carbox應用軟件收入囊中。用陳果累自己的話來說,公司能走到現在,全憑著一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精神,所以他給公司取名為“金信石”.
陳果累告訴記者,再苦再累的日子也算挺過來了,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每個人都有夢想,我的夢想就是希望能夠把公司做的越來越大,越做越強!”
創業“泡泡購” 終成“泡影”
“當看到京東商城劉強東拿到第一筆風投時,看見馬云的淘寶網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我們的心里就開始躍躍欲試。”說起自己第一次創業時的經歷,陳果累依然眉飛色舞。
2007年是中國電子商務飛躍發展的一年,那時陳果累還是西華師范大學大四的學生。“當時看見在電子商務平臺有馬云、劉強東那么多成功的案例,于是我和同學、師弟組建了一支團隊,打算在這個領域‘大展拳腳''.”于是,’泡泡購‘由此誕生。
“泡泡購”定位于“網上便利超市”,專供大學生中“宅男”、“宅女”從網上購買日用品、零食,甚至包括收衣服、洗衣服、送餐等服務。記者了解到,“泡泡購”于2007年底正式推出。
以一套出租房作為庫房和廚房,4輛自行車和1輛電動車作為配送工具,8個人作為送貨員--就這樣,“泡泡購”運營起來了。
“泡泡購”的啟動,對于初次嘗試創業的陳果累團隊來說是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也讓他結識了全國的一批電子商務創業者。“當時一筆單子做下來也就3~4元錢的利潤。”陳果累說,“幸運的是,我有一個快消品領域的朋友,所以在進貨渠道上有優勢,價格比超市也賣得便宜,所以希望以量取勝。”
然而,現實并非想象的那么簡單,“泡泡購”網站從誕生起到最終關閉,銷售額最高的一天也僅有2000多元,最低時只有300多元。而在當時,即使是一個高校的小賣部,一天的銷售額至少也能達到6000元以上,“泡泡購”可謂經營步履維艱。
“我們動用了能用到的一切關系,包括同學、朋友等進行宣傳,同時還打印了很多宣傳單在學校內發放。”陳果累說,做電子商務成本太大了,包括宣傳費、運營費、配送費等,然而盡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市場仍然沒能拓寬。就這樣,“泡泡購”一直持續到2008年,直到5·12汶川大地震。
“我們團隊中很多同學都來自重災區,我自己也是。”陳果累回憶說,“2008年正值我快畢業的時候,汶川發生大地震,于是我們團隊把倉庫里剩余的東西該捐的捐出去,團隊也就算解散了。”
團隊的離散讓“泡泡購”網站也就這樣被擱置起來。7月畢業以后,“泡泡購”團隊的成員各奔東西,陳果累也定于9月份到成都找工作。“泡泡購”終究成了“泡影”……
700元籌公司 錯失大項目
在成都一家美國軟件企業JMAlliance找到工作以后,陳果累心中始終沒有忘記“創業”二字,用他的話來說,“如果做技術,現在的我也就是60歲以后的我,我的現在或許就是我的未來。”他始終不甘心,終于在工作僅半年之后毅然辭職,決定再次“創業”.
2009年,正是大學生創業風靡的時候,成都市政府有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大學生創業。陳果累說,當時成都高新區提供了特別好的優惠政策,比如大學生零首付注冊、免費提供辦公地等。
“除了自己喝水、吃飯要錢以外,包括煤氣、水電、網費等一律免費。于是,我們就直奔去面試,沒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入駐大學生創業園的通知。”
陳果累的師弟、團隊合伙人之一張學敏告訴記者,當時接到通知后,他激動得連夜就從南充趕到了成都,除去租房子花費的租金以外,大家用僅剩的“700元”籌起了一個軟件公司,當時給公司取名為“西信”.
公司成立以后,項目該從哪里來?每天坐在辦公室“苦等”項目的日子,陳果累至今記憶猶新。“那時候只要一個星期能夠吃上一頓好的,心里就覺得特滿足。”陳果累說,團隊最困難的時候,一罐“老干媽”拌稀飯都能對付半個星期的“口糧”。
就在此期間,命運似乎曾打開了一小扇門,讓陳果累團隊看到了一線光明--JMAlliance是陳果累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公司老板有一天突然通知陳果累,稱手上有一個荷蘭咖啡認證的項目機會,需要做2年,費用可觀,并問陳果累是否有興趣。得到信息后,陳果累立馬回去跟團隊商量整個項目該如何實施,包括從前期方案到后期PPT制作,足足準備了3個月。
“功夫不負有心人”,荷蘭公司從全球200家企業篩選到最后,只看中了5家作為“備選”,陳果累團隊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的中國企業。“當時荷蘭公司定下在10月3日國慶期間到中國來了解我們的情況。”陳果累說,“但我們對團隊的條件很不自信,于是想著利用國慶節期間 ‘裝扮’一下公司,便向荷蘭公司回話,請他們過了國慶節以后再來。”
“正是這一決定,讓荷蘭這個項目一去不復返!”陳果累告訴記者,這一錯誤決定將荷蘭公司推向了印度,在該國考察后選定了一家公司,從此就沒有再到過中國。
破釜沉舟 “金信石”初具規模
在錯失荷蘭項目1個月之后,陳果累很快接到了一項美國軟件外包業務。這是公司成立以來的第一筆單子。
“當時是星期六(002291)早上6點,電話鈴聲將我從睡夢中吵醒。電話另一頭傳來一個美國人的聲音,說的是‘Congratulations(恭喜你)!’”陳果累說,那筆單子只有3000美元,雖然金額不大,但也算就此“開張”大吉了。
2010年,公司團隊注入了“新動力”,陳果累原西華師范大學的李老師、喬老師將南充的金石科技有限公司加入了陳果累團隊,公司也因此更名為:四川金信石新相機技術有限公司。
“李老師、喬老師公司以前就涉足地質災害相關行業。于是,公司的業務拓展成三塊:一是歐美軟件外包業務;二是國土行業軟件開發(地質災害防控應急指揮信息系統);三是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開發。”
自從“5·12”地震以后,政府對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開始加大投入,陳果累認為這塊業務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事實也的確如此,金信石公司在廣元蒼溪的一次參標中 “大獲全勝”.“當時參標的企業只有3家,而我們是唯一演示了產品的企業,其余2家演示的只是PPT和項目方案。”陳果累笑著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隨著市場的逐步成熟,從2011年開始,陳果累團隊開始涉足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為大眾進口汽車銷售公司、凱宴美湖酒店等客戶提供了全套移動應用軟件平臺,目前已獲得carbox汽車數字化銷售系統軟件產品證書。
面對“得”與“失”,陳果累很坦然,認為創業的路雖然艱辛,但選擇了就沒有回頭路。“現在基本沒有時間陪家人,每天幾乎都要凌晨一兩點才能回家,但每當聽到客戶對公司產品大加贊賞的時候,心里就會有很大的成就感。”從“good”(好)到“perfect”(完美),客戶的贊譽就是陳果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