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30 15:37:59 作者: 來源:互聯網
創業者當中有一部分是大學生畢業后,返回家鄉創業。“養螞蚱還能賺錢?”這是寒亭區吳家埠村很多村民的疑問,讓村民產生疑問的原因是在天津大學讀研究生的于紅雨,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利用課余時間及假期到一些外資企業實習,而是返鄉創業,選擇了回寒亭老家養蝗蟲。
短短的幾年時間,于紅雨的蝗蟲(即螞蚱)養殖基地已初見規模,養殖效益也凸現出來,這讓當地很多村民心生羨慕:“還是讀研究生的有眼光啊,養螞蚱比咱養雞養豬都賺錢。”如今,到于紅雨蝗蟲養殖基地參觀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中有的來自山東各地市,而更多的則來自東北、天津、遼寧、浙江、福建等其他省市。返鄉創業,很多人在基地參觀學習后自己也搞起了蝗蟲養殖。而于紅雨,則把養殖昆蟲變成了自己的事業,他準備在畢業后,全面發展自己的昆蟲養殖事業。
一個電視節目讓他迷上養蝗蟲
于紅雨今年29歲,畢業于山東建筑大學電氣自動化專業,大學畢業后他曾做過幾年建筑施工管理工作,2006年他考取了天津大學管理學院的工商管理(MBA)研究生,現在仍是一名學生。
2005年夏天,于紅雨休假在家。很偶然從電視上看到關于養殖蝗蟲的報道。一向喜歡思考的他心動了。“如果在家里承包一些土地,能人工養殖蝗蟲,銷路一定會不錯的。”
說干就干,他很快便風塵仆仆地趕到電視中報道的那家養殖基地,虛心向養殖師傅們請教學習。在養殖場住了四天,于紅雨認真觀察了蝗蟲的養殖環境,并且記錄下每一個階段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如棚里的濕度太大不利于蝗蟲的繁殖等等。帶著滿滿一本的養殖經驗,于紅雨回到了老家。
趁著假期,于紅雨一邊著手說服父母,一邊進行建房、打井等工作,不到一個月,他便建起了占地40多畝的養殖基地。一開學,于紅雨把養殖基地交給父母和姐夫打理,而他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參與基地的建設規劃和蝗蟲的銷售。
初遇挫折他曾想到過放棄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然懷揣著厚厚的養殖經驗,但是真的到了田間地頭,這個從來沒有種過地的年輕人還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直到今天,于紅雨提起那些難忘的經歷,仍然會有一些激動。
2005年的7月,正是濰坊一年中風最大、雨最多的時候,于紅雨好不容易把5個養殖大棚建起來,把從外地引進來的種子象寶貝一樣一顆一顆種在棚里。指望著不多久,就會蹦出很多的小蝗蟲,為此,于紅雨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會待在大棚里,仔細地查看棚里的溫度、濕度,小心翼翼的侍奉著這些即將出來的“小家伙”。
天有不測風云,7月底的一天夜里,狂風暴雨突然襲擊整個濰坊,暴雨過后,于紅雨搭建的大棚有一半不見了蹤影,剩下的幾個也被吹得東倒西歪,一些引進的種子早就被水淹的一塌糊涂,根本不可能再出來了。
怎么辦呢,于紅雨一個人坐在地頭,有了想放棄的想法。想了半個上午,他最終決定重新開始。他找回了被吹走的網子,把那些東倒西歪的架子全部換掉。到市場上買來最結實的竹竿,整整忙活了兩天,瘦了一圈的于紅雨終于又看到了5個整齊結實的大棚重新在基地亮相了。他又千里迢迢到外地,重新引進種子,這一次他更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這些來之不易的小蝗蟲。
在隨后兩周的時間里,于紅雨每天都蹲在棚里,測試溫度、濕度,盡量為這些蝗蟲寶寶創造最佳的生存條件。真是工夫不負有心人,到第15天的時候,第一茬的蝗蟲成功出土了。好幾個月的辛苦奔波終于換來了收獲,于紅雨用欣喜若狂來形容當時的心情。
隨著蝗蟲一天天的長大,笑容漸漸從這個年輕人臉上隱去,因為新的更大的問題——蝗蟲的銷路擺在眼前了,而且刻不容緩。能把蝗蟲養出來不過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而能把蝗蟲賣出去才能真正的實現養殖效益。不認識多少人,也沒有多少關系的于紅雨這回是真的犯難了。
{pages}飯店不敢要,推銷遇難題
返鄉創業,想來想去于紅雨決定去當地的飯店推銷自己養殖的蝗蟲,但是,當他興致勃勃把蝗蟲拿到飯店去的時候卻吃了個閉門羹。飯店說雖然都知道野生的蝗蟲可以吃,但是誰也不敢保證真的拿到飯店就會有人買,況且自己養殖的東西,質量上誰敢保證呢?萬一有顧客吃完蝗蟲有過敏之類的反映,不光是賠償醫藥費,那飯店的生意肯定也就完了。
雖然遭到了飯店的拒絕,于紅雨并不灰心。因為他最清楚自己養殖的蝗蟲是完全的天然產品,連蝗蟲吃的草都是純天然的,這種綠色食品一定能夠走上人們的餐桌。跑了十幾家飯店后,于紅雨想出一個新的辦法。
返鄉創業,他先是和一家飯店達成協議,先免費供應一部分,讓飯店嘗試著去做去賣。如果效果不錯,再接著供應。飯店很猶豫地答應了。誰也沒有想到,這種稀罕的食品一到餐桌就受到了顧客的青睞。這家飯店也高興地和于紅雨簽訂了一年的供應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