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7 9:58:06 作者:sc001 來源:1
國家婚姻家庭咨詢師、資深情感顧問周小鵬在接受本期《職場》雜志專訪時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任何人的情感交流模式——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里 的表現,其實都源于其“原生家庭”和童 年環境。一個成年人的性格、行為方式, 早已從兒時鑄造完成,每個人都是自己從 前經驗的模仿者和信徒。
因此,當我們要研究一個人在“工作中的愛的能力”這個話題時,非常有必要從現象的蛛絲馬跡推論到他的童年經歷, 并以此找出跟對方相處的愛的訣竅。
讀懂他人的情緒按鈕
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童年經歷和家庭環境對每個人的影響都非常深刻。這些經歷會在成年的我們身上留下了一個個難以消除的“情緒按鈕”,一旦受到觸碰, 憤怒、悲傷、委屈、厭惡等情緒立刻如洪 水猛獸般襲來。有些人選擇立即發泄,給 他人造成傷害 ;有些人天生害怕沖突,把 情緒壓抑在心底,日積月累患上精神疾病。
被《心理月刊》評為“中國首席情感 教練”的趙永久回憶,他的父母都是農民,對他從小管教得非常嚴格,父親經常打他,他做了錯事絕對逃不過一頓痛斥,做對了也得不到表揚,這讓幼小的趙永久感到家中缺少溫暖,放學后特別不愿意回家,甚至常常連續一個月住姑媽家, 因為只有在姑媽家他才能感受到父母般的關愛。
在這種低安全感、低自尊的環境中一天天長大,趙永久發現自己變得容易自卑, 特別害怕別人否定。初入職場時,一遇困難他就發脾氣,并且想方設法推卸責任。 “其實那時的情緒反應模式還是兒時的模式,渴望保護層,渴望得到肯定,對別人的批評特別敏感。”在否定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其情緒按鈕就是對他們的負面評判。除了憤怒、逃避,他們中有些人還 表現為控制欲強,原因是一旦局面不可控他們就會覺得不安全。
趙永久描述了自己的另一個情緒按鈕 :一聽到別人問他“誰誰誰跟你說了什么?”便立刻感到一種無明業火從心中竄出。其實追溯童年,他意識到事件結點是小時候因為外婆家離自己家有4 公里左右的路,由于母親腿腳不方便,所以會常讓他騎車去外婆家看看。那時沒有手機、電話,所以每次從外婆家回來,他的媽媽都會很仔細地問他 :“大姥爺跟你說了什么?”“二姥爺跟你說了什么?”“三姥爺跟你說了什么?”然 后是每個外婆跟他說了什么,姨、姨夫、舅舅、舅媽分別跟他 說了什么。有時,剛向母親匯報完畢,想跟小朋友出去玩,父親又回來了,于是趙永久還要再向父親匯報一遍?;卮疬@些問 題對他來說是一種痛苦經歷,但又不能向父母發作,壓抑久了,便在他心中形成一個模式:只要有人問“誰跟你說了什么”, 他就立刻心煩,無名火發作。
趙永久說,要想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按鈕,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著手進行管理 :告訴別人你的按鈕是什么,讓別人不要總是來按。“你就像一個機器人,身上有很多按鈕,包含著高興和 不高興,所以,在生活中也好,職場中也罷,有必要讓周圍人了解你的這些按鈕,能有效避免被無意碰觸帶來的負面后果。更多 的按鈕,你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所以要有意識覺察自己的情緒, 自己先發現,才能告知別人。而另一個方法,就是迎戰。直面它,怕什么就偏偏逼自己去面對什么,當對方按下這個按鈕時,一遍遍告訴自己,這是我的情緒按鈕,并不是對方的錯。”
勇敢面對“痛點”,情緒按鈕可以消除
我們一旦被這些情緒按鈕所控制,就沒有辦法管理自己的情緒,深陷傷痛。所幸,這些自幼習得的痛點可以被消除,你也可以幫助身邊同事療愈痛點,前提是擁有按鈕的人要敢于面 對痛點。
多年以后,事業有成的趙永久有一次和老父親一起洗桑拿浴,在身心完全放松的情況下,他用開玩笑的口吻問父親:“我是不是您親生的?”父親聽了倍感驚訝 :“當然是!”于是兒 子鼓起勇氣繼續問 :“那您為什么從來沒有夸過我?”父親聽 了一愣,繼而長舒一口氣道 :“唉,你不知道,其實我在別人面前天天夸。”
這一刻,趙永久感到心中缺失的父愛補上了 :父親原來是 那么愛他,只是怕他驕傲,才把鼓勵藏了起來。就在那一刻,他的安全感和自尊心得到了極大滿足。
“在開口問之前,我內心也經歷了痛苦的掙扎,因為害怕再次聽到父親否定我,害怕再次被打擊。事實證明,人要想消除痛點,就要直面痛點、重新經歷。”
怕唱歌的人一遇到別人請他們高歌一曲時就會推辭,結果永遠突破不了不敢當眾唱歌的障礙。療愈創傷需要穿越痛 苦,當別人不小心觸碰你的情緒按鈕時,試著覺察你的情緒, 告訴自己這是我原來的情緒,并不是現在這個人帶給我的, 經過一段時間后,當有人再次說同樣的話時,你已經沒有 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