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25 9:45:23 作者:程玉亮 來源:1
如今在硅谷的創業者中流傳著一句話:“你和雷德·霍夫曼聊過么?”也許不久的將來,你也會在中關村和張江聽到這句話。
創業者們可以有很多方式找到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寫郵件、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留言,當然,最好的方式是通過LinkedIn——這位硅谷“最佳創業顧問”自己的杰作,他是這家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社交網絡公司的創始人兼董事長。
其實,在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之前,霍夫曼就已經是全球社交網絡真正的布道者。Facebook誕生于2004年,霍夫曼最早創辦的約會服務網站SocialNet于1997年就已成立。2002年他二次進軍社交網絡,創辦了LinkedIn,一家專注職業社交網絡的公司。
2011年5月LinkedIn在紐交所上市,成為繼谷歌(微博)后最大的互聯網公司IPO。按照當時發行價45美元計算估值高達42.5億美元。而目前股價已比發行價翻番。如同諸多硅谷小子們一樣,他并不注意修飾自己的外表,體型肥碩,頭發卷曲,帶副黑框眼鏡,簡單而樸實。一個故事是,早在2002年PayPal上市時,作為曾經PayPal的高管,身家數千萬美元的霍夫曼,寧愿將錢投資新的公司,也絕不購買豪車,陪伴他的是一輛破舊的銀綠色日本車。故事的后傳是,他所投資的這家太陽能公司,目前估值數十億美元。
是的,霍夫曼之所以被稱為硅谷英雄,除了創立LinkedIn之外,還在于他成功的“投資經”,這使得他在硅谷被稱為“新興公司的牧羊人”。
目前,硅谷最成功的公司背后都站著霍夫曼的身影。Facebook、Zynga和Flickr的種子資金都有他的份。2009年,霍夫曼還成為風險投資公司Greylock Partners的合伙人,先后投資了團購網站Groupon、熱門手機購物應用程序網站Shopkick和在線租賃網站Airbnb。
如果要總結他的成功經驗,以“社交”為支點的“杠桿原理”也許是一個答案。這個思考來自于他在牛津大學哲學碩士學習的經歷。“如果你創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服務,你就能直接影響到上百萬甚至上億人。”他回憶說,“如何能夠幫助人們真正改變社會”才是霍夫曼這些硅谷英雄時刻思考的真正問題。在偉大抱負的指引下,他們找到自己的奮斗意義和人生價值。
學哲學的硅谷狂人
霍夫曼其實是一個非典型性硅谷創業者。他,不像扎克伯格年少得志,年僅28歲就將Facebook打造成為估值高達1000億美元的社交帝國。他,也不像喬布斯對產品極度的偏執和精益求精,將蘋果打造成全球最令人敬佩的公司。
他,更像是一個傳統好學生的模樣,但點點滴滴積累都讓他逐步成為如今的“社交狂人”。
1967年8月,霍夫曼出身在美國加州。父親是一名房產律師。對于兒子的成長,老霍夫曼表現得相對保守。直到讀大學霍夫曼才擁有第一臺電腦,因為父親并不認為電腦將有太多用途。
不過,霍夫曼從小表現出寬泛的認知和想象力。他也一直對如何改善人們的生態系統感興趣。1985年,霍夫曼考入斯坦福大學,主修符號系統學,研究計算機與人類智能之間的關系。這為他日后在社交網絡領域的成功探索奠定下邏輯思維基礎。
1990年,霍夫曼獲得了“馬歇爾獎學金”,前往牛津大學攻讀哲學碩士學位。從符號系統學到哲學,他的思維體系得到全新的梳理和提升,從經濟、科技,到哲學,他開始將他感興趣的內容一一串聯起來。
霍夫曼曾經考慮過做一名學者,“以公眾學者的身份參與活動。”但是,現實經歷中的碰壁,讓他很快意識到,他要尋找的是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影響數百萬人的生活。
學成歸國后,霍夫曼先后在蘋果和富士通公司工作。在蘋果,他了解純軟件研發;在富士通,他學習到產品管理和商務事宜。不過,短短幾年打工生涯后,霍夫曼就蠢蠢欲動地離開富士通,1997年8月就創立自己一直夢想的社交網絡公司——約會服務網站SocialNet。因為霍夫曼篤信社交網絡必將蘊藏巨大等待爆發的能量。
當時,網民已在互聯網上發布大量內容。霍夫曼創建SocialNet初衷是,能否通過某種應用程序將這些內容連接起來?Socialnet的業務定位為在線約會,同時也提供網上征友服務,如用戶可尋求高爾夫球友和室友等等。這種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思路頗為超前,同時由于經營思路偏差,最終導致創業失敗。
社交網絡篤信者
“社交”的價值終究會體現。在他首次創業失利之時,他在斯坦福大學時結識的彼得·泰爾(Peter Thiel)此刻正在創辦電子支付公司PayPal。大學時,兩人經常在一起討論政治、經濟和哲學問題。泰爾邀請霍夫曼加盟PayPal。1999年,霍夫曼出任PayPal執行副總裁,負責處理公司的外部關系,主要任務是吸引信用卡公司及擺平監管機構。2002年,PayPal上市,霍夫曼以及他的許多同事成為千萬富翁。
霍夫曼始終沒有忘記最初的夢想——創辦社會化互聯網公司。他繼續篤信,“消費級互聯網”終將有一天會回歸。最終,霍夫曼將細分視角定格在職場和社交的交叉領域。優士網CEO盧漢森曾于2007年在日本見過霍夫曼,據盧漢森回憶,“霍夫曼告訴我,交友類社交在不同階段需求是不一樣。這是一個悖論,如果交友網站產品做得越好,人們越容易達成目的,轉向線下交流。然而,職場社交是在人生幾十年里可能都需要的產品。”
于是在2002年,霍夫曼就決定創建LinkedIn,一家職業社交網站。那時社交網絡概念遠非成熟,硅谷還在努力走出科技泡沫以及2000年底到2002年的行業大滑坡。谷歌仍是一家非上市公司,雅虎是行業領先的消費者互聯網公司。當時的網絡廣告以及電子商務和網絡增值服務市場規模只有如今的1/10和1/3。至于今日社交網絡之明星扎克伯格則還只是哈佛大學的學生。但是,霍夫曼堅定著他的理想。
不過,現實的發展境遇也證明市場環境的不成熟和投資者的擔憂不無道理。LinkedIn走了一條“溫水煮青蛙”的緩慢道路,用一年多時間,才將注冊用戶慢慢積累到標志性的100萬。同時,LinkedIn用了6年時間,才使得公司獲得盈利。
如果落入其他創業者手中,或許公司已經銷聲匿跡。幸虧有霍夫曼在PayPal獲得的第一桶金做基礎,前期的投資都是由霍夫曼本人出資。
LinkedIn沒有做嚴格的產品規劃,也沒有特別設計盈利模式。按照霍夫曼的藍圖,公司產品如果確實為用戶提供價值,在龐大用戶基數和需求的推動下,它的商業價值必將展現。
LinkedIn度過了歷史上最艱難的時期,并成為第一波社交網絡熱潮退卻后,唯一一家生存下來的社交網絡公司。
這主要還是歸功于霍夫曼最初設立的商業模式。雖然,他被批評為不懂商業運作,只會暢想世界的人。但是,LinkedIn免受滅頂之災的主要原因還是它雖無聊卻實用。
與當時流行的Friendster、Tribe等娛樂社交網站不同,Linkedin是一種弱關系鏈接,不需要用戶每天登錄網站。但是,當用戶出現職場社交需求時,總不能忘記還有一個名為LinkedIn的網站可以幫助他們。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美國白領找工作的難度加劇,這再次給了LinkedIn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在吸取過往經驗教訓的同時,LinkedIn更加注重提供更多豐富的產品,并通過更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實現公司業績的穩定增長。
“霍夫曼先生是一位極其聰明、友好和慷慨的人。”盧漢森回憶道,2007年,在去往東京成田機場的路上,霍夫曼與他分享了創業過程中諸多關鍵的轉折點。霍夫曼也是個工作狂人,一位不知疲倦、永不停創新的互聯網人士。據稱,從2002年創業開始至今,也只有一次去澳大利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度假。
新興公司的牧羊人
霍夫曼不僅是一位創業者、企業家,更是一位具有卓越戰略眼光的投資者,這使得他的身上更加具有一種“點石成金”的光環效應。
根據不完全統計,霍夫曼投資的公司至少有60家,而新近在硅谷流行的網站,幾乎沒有一家逃離霍夫曼的精準眼光,其中包括Facebook、Zynga和Groupon公司。他是Groupon創始人兼CEO安德魯·梅森的“軍師”,還是Zynga的董事會成員。目前,Groupon、Zynga都已經成功實現上市。此外,霍夫曼還主導投資了熱門手機購物應用程序網站Shopkick和在線租賃網絡Airbnb。
投資Facebook,更是霍夫曼的神來之筆。Facebook于2004年創立,根據Facebook最近遞交招股說明書顯示,早在2004年9月,霍夫曼就和PayPal聯合創始人、前CEO彼得·泰爾共同給了Facebook天使投資50萬美元。2005年5月,Facebook進行A輪融資共獲1270萬美元,霍夫曼繼續參與投資。
精準到位的投資眼光,使得創業者都對他刮目相看。霍夫曼在硅谷被冠上“所有熱門交易的第一站”的美稱,諸多互聯網企業在做重大戰略決策之前,都希望聽聽霍夫曼的建議。
有過6年股權私募經歷的盧漢森對此評述道:“創業者和投資人可以被視為賣者和買者之間的關系,他們看待事物是兩種方式,過于樂觀和過于悲觀。前者總是看到存在的希望和價值,后者常常顧及缺陷和不足。”但是,霍夫曼顯然已經能很好地做到平衡,這種平衡術也讓他收獲豐厚。
目前,霍夫曼投資的公司已經上市或者正在赴上市的路上。但僅以霍夫曼持有21.7%的LinkedIn股權計算,他已經是身家超過10億美元的超級富豪。
未來,霍夫曼可能還將繼續馬不停蹄地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和創業價值,而當年那個志于改變社會的少年,也找到了最適合他的方式和途徑。如今,數字化和社交時代已經真正到來。這個時代,他將更加如魚得水、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