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8 10:30:56 作者:無名 來源:1
近年來,連鎖加盟店在臺灣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造就了不少連鎖大王,但不少連鎖體系,來得快、去得也快,風光一陣子之后,就一蹶不振甚或銷聲匿跡了;然而有的連鎖體系卻能持續展店,屹立不搖,其中的成敗關鍵何在?
在「籌備期」的前10天里,請保持清晰的頭腦,將組織形態(預計是多少人的組合)、組織名稱(就是貴公司「寶號」)、股東人數、營業項目及資本一并確定。
創業、開店、當老板!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夢想,特別是對過膩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更渴望能夠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而開個小店、當個小老板,就成了這些有意創業者心中的最愛。連鎖加盟的經營模式愈來愈盛行,許多店老板在開了二、三家店,生意興隆之后,便有不少想創業的人主動上門詢問加盟,一旦問的人多了,老板就會認為既然這幺多人有興趣,開放加盟,既可擴張品牌版圖,又有加盟金可以收,何樂而不為?但是,成功與否,卻在未定之天。
加盟不是獲利保證
究竟,連鎖加盟店的成功要素為何?以筆者多年對連鎖業的觀察,應包括門市作業簡單化、產品大眾化、商圈普及化、通路品牌魅力強過產品品牌等4大要素。
茲分述如下:
1.門市作業簡單化
加盟的基本概念,就是品牌授權與Know-how的傳授,加盟者因為不懂經營技術,所以才要加盟,也就是讓外行的人,透過短期的教育訓練而能上場操作;而在短期內,要讓加盟者從外行變成熟手,門市操作的技術務必簡單化。像便利商店,之所以能夠做到大量展店,就是因為門市操作簡單化,店員只要會打收款機、找錢,商品來了會補貨上架就可以了,作業非常簡單,不論門市工讀生如何異動,新進人員總能在短期內快速上線操作。有人開玩笑,簡單化的意思,就是除了死人和白癡不會做以外,其它的人都會做的事。
2.產品必須是大眾化消費產品
很多人認為,開店生意要好,產品一定要有獨特性、要有特色、要與眾不同,這個概念并沒有錯,但是這個概念的前提,只適用在單店、名店以及多店,也就是適用于店數在一定規模之內,一旦要不斷復制、大量展店時,所賣的產品就不能只強調獨特性的分眾化市場,而必須改走大眾化消費路線。?
店數需達經濟規模
因為,一旦開放加盟,就必須達到連鎖的經濟規模,也就是加盟店要開的夠多;而且,加盟總部對每一家加盟店,所持續收取的費用不能過高,所以加盟店一定要多,從各店所收取的總費用才夠總部自給自足。以素食日本料理店為例,這是典型的分眾化市場,日本料理店本來就有客層上的限制,消費對象不夠廣泛,再加上是「素食」的日本料理,客層又更少了。
或許有人會說,有人素食日本料理店開個3家,每家生意都很好,似乎并沒有受到客層限制而影響業績。殊不知正因為現在只有3家店,所以每家店的商圈范圍都非常大,有的人可能大老遠跑來消費,以大臺北地區300多萬的人口,只開3家店,那怕消費人口的百分比很低,但總消費人口還是很高。
但是,一旦開放加盟之后,加盟店勢必愈開愈多,將來可能開到30家,而一旦開到30家之后,每家店的商圈范圍勢必變小,意味著商圈內的消費者也會跟著變少,競爭者增加了,但整體的素食日本料理消費市場,是否會隨店數成長而增加?如果沒有,那每家店所分到的餅就愈來愈小,業績當然愈來愈差。其實,店面行銷與產品行銷的概念是不一樣的,許多人往往誤把產品行銷概念套用在店面行銷上,才會導致連鎖店的失敗。
店面行銷不同于產品行銷
以產品的行銷概念來講,必須強調產品的特色或獨特性,先要掌握產品的目標客戶是屬于那一個階層,也就是強調分眾市場的概念。以「開喜烏龍茶」為例,當初在電視上強力訴求新新人類的廣告,令人印象深刻,開喜烏龍茶也因此一炮而紅,這是典型的分眾市場行銷。但是產品行銷是沒有商圈范圍的限制,廣告一打,全國都看得到、也買得到,訴求的對象-新新人類,或許只占全國總人口的5%,但整體的人口數卻高達105萬人,只要能抓住這個消費族群,產品當然大賣。[Page]
但反觀店面行銷,由于開店做生意是有商圈范圍限制的,今天一家店開在臺北,住在臺中、高雄的人,不會大老遠跑來消費。
店面的消費對象,無法像產品一樣不受區域限制,連鎖店的消費族群只能針對店面附近的人,如果在這群有限的消費者中,再去抓百分之幾的特定消費對象,消費人口將變得少之又少。所以,對于太有「特色」的店,或是獨特性太強的店,就不適合開太多家分店。換句話說,連鎖店要開的多,消費對象就一定要走大眾市場,而非分眾市場,產品必須是非常普及的。
3.適合商圈必須普及化
開店做生意,地點的選擇非常重要,有人說,開店成功的三大要素,第一是地點,第二也是地點,第三還是地點。如果開店對立地條件的篩選太嚴苛,則意謂著連鎖店勢必開不多。
選對地點成功一大半
因為,連鎖店的基本概念,就是將品牌在空間上延伸;而不同形態的店,所適合的商圈(辦公區、住宅區、商業區或混合區)亦不盡相同。如果某種形態的店,對商圈要求的標準很寬松,自然較易取得適合開設的地點,就像便利商店,不管商圈屬性為何,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就有購買日常用品的需求,就適合開店,店數自然容易開的多。
反觀,如果是對立地條件要求非常嚴苛,適合的商圈不容易找到,店數自然開不多。像排骨飯、魯肉飯等中式快餐店,較適合開在接近夜市形態的商圈,純辦公區就不適合,因為辦公區到晚上就沒有生意了。35元的咖啡店,必須開在商業區或辦公區,人來人往的一級商圈黃金地段,在二級商圈或住宅區就不適合。
4.通路品牌魅力須強過產品品牌
品牌可區分為通路品牌及產品品牌;所謂通路品牌,即店門口所掛的招牌,也就是服務標章。檢視一下國內的部分行業,縱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卻沒能建立起龐大的連鎖店,原因何在?像汽車業,在國內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為何沒有一家大型的汽車連鎖店?再像化妝品業,國內有一半的女性消費人口,化妝品業每年還能逆勢成長,為何也沒有一家大型連鎖店?
必須塑造通路品牌魅力
原因很簡單,因為不論是汽車也好、化妝品也好,產品的魅力都太強了,消費者購買時,對產品的指名度太高,通路品牌的重要性相對降低;就像許多企業老板喜歡買奔馳汽車,大家在意的是「奔馳」的標志,誰管是在那家店買的。許多女性買化妝品也一樣,有的人喜歡香奈兒,有的人指名CD,當產品魅力太強時,化妝品究竟是在百貨公司、化妝品專賣店或是跟直銷商買,就一點都不重要了。
所以,當產品的魅力太強時,通路品牌的重要性就相對降低,連鎖品牌的魅力自然更無法建立。反觀,要建立連鎖品牌的魅力,產品的魅力自然不能太強,像7-ELEVEN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連鎖體系,其所賣的商品,與別家便利商店大同小異,而且消費者在購買時,產品的替代性很高,譬如要買一罐統一蜜豆奶,當統一的已經賣完時,你認為消費者是會選購光泉或味全等其它廠牌,或是再跑到另一家超商,指名買統一蜜豆奶?
連鎖體系所要建立的是通路品牌,而非產品品牌,惟有建立起連鎖的金字招牌,加盟店才會「乖乖地」依附在這塊招牌下,不敢鬧獨立;因為一旦通路品牌魅力確立,加盟店就算擁有一樣的商品,但換了招牌,消費者不再認同,業績也將跟著下滑,這才是連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