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23 11:52:21 作者:程玉亮 來源:1
理財要關注四大暗藏風險
來源:匯通網
眾所周知,任何投資都有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對于投資者來說,還應清醒地認識到,四大暗藏風險也會讓人“傷不起”。
一是信用風險。信用風險也叫違約風險。大部分理財產品是不保本的,銀行名義上是不承擔保證本金或預期收益責任的,雖然目前銀行基本上施行隱性保本政策。現在理財產品規模擴張很快,根據業內人士的測算,目前主要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占存款的平均比重達15%,部分銀行(特別是城商行)超過20%。如此大規模的理財產品對銀行的資金壓力著實不小。
而且理財產品在銀行負債項中的地位在法律上沒有明確,一旦出現極端情況,比如某家地方性銀行不幸面臨重組或者倒閉,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權利很難得到保證,可能要排在其他所有債權人之后。當然,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很低。
二是利率風險。投資者可能會問,理財產品的利率基本是固定的,為什么會有利率風險?恰恰是因為利率固定,所以才會有利率風險。比如理財產品發行時預期收益率為5%,與市場利率水平持平。如果央行加息,市場利率上升到6%,理財產品的利率就會低于市場收益率水平,這也是一種投資損失,因為利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水平。此外,市場流動性緊張也會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加大理財產品的利率風險。利率風險和期限正相關,期限越長,利率風險越大,因為利率變動的可能性和可能波動的幅度更大。
三是政策風險。銀監會的政策導向給理財產品的發展帶來很大不確定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信貸類理財產品的發展歷程。2009年股市泡沫破裂后,股票類產品銳減。經濟危機之后政府推出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引發信貸規模膨脹,投向信貸資產的理財產品急劇飆升,一躍成為市場第一大類產品,占據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場份額。信貸類理財產品的快速擴張引起監管部門注意,2010年7月銀監會叫停銀信合作,2011年6月又叫停六類融資類銀行理財產品,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數量急轉直下,進入冰河時代。
四是系統風險。目前,銀行將所有理財資金匯集到一個“資金池”,統一進行投資,單個產品的投資風險無法單獨測算與控制,因此部分資產出現的問題很可能殃及其他理財產品。而資金池中銀行同業存款、票據等資產占比很高,如果理財產品市場總規模過于龐大,銀行互相持有的資金規模過大,風險將可能傳導到整個銀行體系,這就是系統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