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25 8:50:55 作者: 來源:阿里創業
2003年,他沒有工作,用從他太太每個月工資里擠出來的錢做起了網站,當時周圍的人都認為這個事兒一文不值,公司估值為零。2006年,他的網站獲得第一筆融資資金,公司估值達百萬美元。2011年,他的網站被評為“年度最具投資價值公司”,估值接近10億美元。他就是張濤,而他的網站,就是大眾熟知的“大眾點評網”。
歷練
1990年,高中畢業的張濤沒有選擇高考,在上海商業文化的熏陶下,他萌生了“創業”的念頭,但對那時的他來說,這是一個不成熟的想法,于是在家人的勸告下,他最終作出了出國留學的決定。
張濤選擇留學的國家是美國,當時留學手續十分難辦,為了獲得簽證,他一直不停地遞交各種申請,卻屢屢遭拒,每次失敗后他總會糾結一陣子,但卻從未放棄,即使別人不停地勸阻,他仍舊咬牙堅持,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將近4年。正是這份堅持,成就了他人生路上的第一次創業歷練。
在申請出國留學的這段時間里,他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上海當地的一家貿易公司打工。當時,上海的貿易行業發展很快,人才緊缺,但卻沒有一個像樣的中介機構,很多中小企業苦于招不到實習生,而很多在校大學生卻愁于找不到合適的兼職機會,這給了張濤很大的啟發。
他試著將工作中接觸到的兼職信息進行簡單整合,然后介紹給在校大學生并收取很少一部分傭金。通過這種簡單的商業嘗試,張濤體會到了創業的樂趣,并開始認識到中介服務平臺中蘊藏著的巨大商機,就這樣,他開始培養獨立的商業思維模式。后來大眾點評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這種獨立思考的延續。
積淀
1994年,張濤到美國留學,在那里,他呆了將近10年。
10年間,張濤經歷了從學習到工作的轉變,讀過MBA,干過IT顧問,學業事業雖然都算不上突出,但經過美國商業文化的熏陶,他的商業嗅覺更加敏銳,思維模式也更加成熟,他的內心有了豐富的沉淀,這為他后來創業提供了強勁的精神支撐。
在美國生活期間,熱愛美食的張濤無意間發現了一本名為《ZAGAT SURVEY》(《查氏餐館評鑒》)的小書,上面有當地餐館非常詳細的介紹與評價信息,有了這本小書,他可以很輕松地遍尋美食。后來,這本書很自然地成為了他的生活必備工具。正是這本書,成為他后來創辦大眾點評網的靈感來源。
2003年,張濤回到上海,原先熟悉的餐館已經不見了,而又沒有類似《ZAGAT SURVEY》的美食信息,他發現這個城市變得陌生了。一番苦惱后,張濤的創業激情開始迸發,他決定創建一個系統地介紹本地美食的指南,既能夠幫助商戶營銷,又能為廣大美食愛好者提供方便。
利用他在國外從事IT職業期間積累的豐富經驗,同時在國外見證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張濤很快就確定了利用互聯網創業這條道路,而網站的運營模式則完全參照《ZAGAT SURVEY》,即運用第三方的自由評論,針對餐館進行點評,由此給其他人一些消費參考,這正是后來全球最風靡的Web2.0概念。
2003年4月,一個人,一個域名,一個服務器,一個破舊的辦公室,大眾點評網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
薄發
大眾點評網剛成立時,互聯網在國內尚未普及,網站的受眾面很窄,而大眾點評網運營的精髓在于通過用戶產生內容,沒有用戶就沒有點評,沒有點評就沒有內容更新,就不會帶動流量增長,那個年代,“無流量=無廣告=無收益”,網站從一開始就陷入了“三無”的境地。
當時所有人都不看好大眾點評網,甚至連投資人都不認可它的價值,但張濤卻沒有放棄,他堅信只要保持專注,就一定能夠成功。
當時上海的商業環境相對比較發達,網民眾多,而民眾對餐飲資源又都有著比較強烈的欲望,這讓張濤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為了營銷用戶,他先是發動身邊的人寫點評,然后通過朋友、同事進行傳遞推廣,甚至在報紙上發布小廣告,通過一定時間的口碑營銷,到2003年10月,網站已經形成了第一批核心用戶,為了鞏固核心用戶群,他積極營造網站的社區氛圍,讓用戶群越來越大,網站運營終于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隨著口碑營銷模式的成功,張濤慢慢有了底氣。他摸索總結出第三方點評模式的成功經驗,并加以復制,將網站的點評范圍拓展到美容美發、婚慶、健身休閑等本地生活消費的其他方面,然后又將地域拓展到除上海之外的其他城市。
2004年年底,大眾點評網已經覆蓋了全國20多個主要城市,這個時候的大眾點評網,已經積累了龐大的線下商戶資源與線上用戶資源。
{pages}轉機
從2003年到2004年,大眾點評網成功度過了初創時期,網站的線上流量已經相當可觀,但張濤卻有了更多的想法。大眾點評網首創了中國城市生活消費類網站的運營新模式,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流量,就失去了特色,況且同互聯網主流網站相比,大眾點評網在流量競爭上并不具備優勢。
為了將大眾點評網的特色轉化為盈利,張濤開始思考新的商業模式,他堅持最初創辦網站時的定位,即為商戶做營銷、為用戶找優惠,同時努力尋找網站盈利的最佳切入點。他的這種思考,帶動大眾點評網在此后進入了一個“質”的發展時期。
2005年5月,通過一番調研,張濤終于構思出了第一種盈利模式――會員卡業務。這成為大眾點評網發展的轉折點。
當時很多商戶都發行折扣卡,但都面向很小一部分群體,而以大眾點評網為主體統一發行的會員卡,既能夠幫助合作商戶擴大營銷,消費者持會員卡還能獲得一定的優惠折扣,而網站除了獲得部分傭金收入外,還能實現收集和管理消費者及商戶信息的功能,網站、商戶、用戶實現了共贏。
會員卡業務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構思,但在當時來說,卻是網站運營的一大突破,憑借著這個項目,大眾點評網獲得了第一筆風投資金。
相比同期當當、卓越等網站數千萬美元的融資規模,大眾點評網第一次融資的100萬美元似乎不值一提,但正是因為有了這筆資金,大眾點評網才有了新的開始。用這筆資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大眾點評網發行了幾千萬張會員卡,業務量級從幾十萬變成了幾百萬。因為成本很低,這項業務收入成為了當時網站的主要利潤來源。
隨著業務規模的逐漸擴大,會員卡業務的弊端開始顯現,由于會員卡攜帶不方便、商戶運營不穩定等原因,張濤越來越感覺到業務管理上的困難,他認識到會員卡業務已經達到了規模上限,而網站要想有新的發展,必須要構思新的盈利模式。
張濤總結了會員卡模式的經驗和教訓,他堅信將網站、商戶、用戶融為一體的思路是對的,只是融合方式可以更簡單。正是沿著這樣的思路,一種新的盈利模式誕生了。
飛躍
2006年,大眾點評網果斷停止了新增會員卡業務,并迅速推出了電子優惠券業務。
電子優惠券的推出讓大眾點評網成功擺脫了線下業務的拖累,同時簡單有效地將商戶、用戶聯系在一起,實現了線上線下資源的成功對接。在這項業務的推動下,大眾點評網成功蛻變,直到今天,電子優惠券仍然是網站的重要盈利來源。
同一年,按照同樣的思路,大眾點評網又推出了關鍵詞推廣業務,以幫助用戶快捷搜索商戶信息,并獲取傭金,這很快成為網站的第二盈利點。當這兩項業務推出后,其他網站開始效仿跟進,但這時的大眾點評網已經憑借先發優勢穩穩站住了腳跟。
2007年,大眾點評網迎來了第二次的400萬美元融資,網站的品牌效益日益擴大,電子優惠券和關鍵詞業務穩步推進。2008年,正當張濤計劃第三次融資的時候,金融危機爆發了,而這次意外卻造就了大眾點評網飛躍式發展。
面對金融危機,張濤的融資計劃破滅了。經過一番思考,他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轉變。他深知網站的根基在于用戶優質的點評信息,而這是不需要充足的資金就可以營銷的,資金融不到,就在用戶營銷上下工夫。
經過長年耕耘,大眾點評網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口碑和品牌,只要繼續做好網站的社區氛圍,加大品牌營銷,張濤相信資本的寒冬過后,大眾點評網將會有更強勁的爆發。正是這個轉變,讓大眾點評網成功應對危機,并將競爭對手遠遠甩在了后面。
2008年年底,大眾點評網在國內眾多Web2.0企業中率先實現盈利,這讓張濤有了足夠的資本進行下一步的思考。他沿襲最簡單的思路,專注于網站的定位,尋找更適應市場趨勢的新業務,從2009年開始,先后切入了移動平臺和團購業務領域。
2011年,在城市生活消費領域精耕細作了8年之后,大眾點評網完成了第三次融資,融資額超過1億美元,而投資機構對大眾點評網的估值已經接近10億美元。
截至2011年年末,大眾點評網的月活躍用戶數超過4200萬,點評數近2000萬條,收錄商戶數超過150萬家,覆蓋全國近2300多個城市。
在過去的8年里,從最大眾化的飲食領域,到最原始的發動群眾的手段,再到最簡潔的商業模式,張濤一直在用大眾的智慧來詮釋創業。在別人不愿涉足的領域,他憑借著簡單的專注,把一個無人問津的小玩意變成現代生活的一種習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或許是創業哲學的精髓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