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31 11:48:20 作者:無名 來源:1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國飲食的歷史幾乎與中國的文明史一樣長。從古到今,文人雅士吟誦飲食的辭章浩如煙海,這些文字構成了永不散席的飲食文化閱讀盛宴。
古有李漁《閑情偶寄》、袁枚《隨園食單》,近代有梁實秋《雅舍談吃》、周作人《知堂談吃》,這兩年有趙珩《老饕漫筆》、沈宏非《寫食主義》……這些文字構成了永不散席的飲食文化閱讀盛宴。
不同于以往的飲食指南和烹飪食譜只注重實用性和信息量,這些飲食文化類圖書大多以飲食為寫作的緣起,進而用文化俘獲讀者的心,在杯盤碗盞、觥籌交錯之外,歷史、人物、情感、地域無所不包,使讀者在閱讀飲食文字的同時領略到作者廣博的文化視角以及獨特的心理體驗。
縱觀近年來圖書市場上的飲食文化類圖書,大致有如下幾種:
古代或近現代深諳飲食之道的文化大家關于飲食的經典之作。像《茶經》(中國工人出版社),包括唐代陸羽所撰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加上清代陸廷燦的《續茶經》,從茶葉的來源、泡茶的器具、茶葉的種類等方面介紹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江蘇古籍出版社)雖然是一本介紹江浙飲食烹飪方法的食譜,卻因為作者詩文并舉的文化素養以及優美易懂的文字而成為至今長銷不衰的寶貴飲食文化遺產。文化名家梁實秋的《雅舍談吃》(文化藝術出版社)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別具一格,談及飲食引經據典,輕松幽默,屢次被收入他的各類文集選本,單行本也多次出版。剛剛面世的《文人飲食談》(三聯書店)由老出版家范用編選,收入林語堂、俞平伯等大家的飲食文章,可謂美味與美文并重,飲食和文化兼收。這類圖書的內容因為經歷了時間的淘洗和讀者的考驗,已經深入人心。
將飲食文化和歷史滄桑、地域風物、人物事件共冶一爐。以寫文學、歷史與美食見長的臺灣專欄作家周芬娜的《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三聯書店),就很巧妙地在美食之外綴上了名人的標簽:白先勇與桂林米粉的情緣、朱自清與揚州小吃的關系、張愛玲鐘愛海派西菜的理由、江南名家的美食情緣……四川老報人、有“飲食菩薩”之稱的車輻在他的《川菜雜談》(三聯書店)中,專門設有“文化人與川菜”一輯,收有張學良、張大千、李吉力人、沈醉等人的飲食掌故,讀來妙趣橫生。《食的故事》(朱振藩著,岳麓書社)中,一道宮保雞丁會牽引出丁瑩楨拔除惡太監安得海的故事,一碗咸肉粥竟然牽涉到南宋陸秀夫護送小皇帝逃難的歷史!除了菜色的趣味,人物、故事、再加上歷史背景的串連,讓飲食變得更有韻味。《吃在中國之南方飲食掌故》、《吃在中國之北方飲食掌故》(百花文藝出版社)兩本書則干脆直奔主題,以省份劃分地域,專門收入眾多飲食軼事,不僅說故事,更對若干名吃的來源甚至首創者進行考證,充分顯示了我國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在這些書中,關于飲食的內容只是載體,作者真正的用意是透過飲食來表達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因此很受文化素養較高的讀者的青睞。
充滿懷舊情結的個人化飲食體驗,蘊含著濃厚的地域意味和豐富的人生經歷。文化學者徐城北對飲食相當有研究,他的《京城雜吃》(人民文學出版社)字里行間洋溢著對京味兒文化的偏愛,透過飲食折射出北京的滄桑變遷。《老饕漫筆:近五十年飲饌摭憶》(三聯書店)是近來影響頗大的飲食文化圖書,作者趙珩自稱是個饞人,自謂“老饕”,書中所寫的飲食涉獵甚廣,從中可以窺見作者的人生閱歷之豐富。《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中國吃的故事》(百花文藝出版社)是兩本來自臺灣的飲食文化佳作,逯耀東和唐魯孫兩位作者對于中華飲食文化的認同不乏相通之處,前者是臺灣大學的歷史學者,文章頗得明清小品的神韻,文筆細膩飄逸,后者是清末貴族后裔,特殊的家世背景使得他的文章有別于大多數作者,《中國吃的故事》開篇就是“皇家飲膳”,接著“滿漢全席”、“幾大菜系”一路寫下來,短短的文章中凝聚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敘述華人海外飲食體驗的《吃到天涯》(世界知識出版社)是一本視角獨特的書,該書誠如作者所言:這是一本世界各地的中國人關于吃在世界各地的書。日本的清酒,香港的私房菜,德國的餐桌布置……從夏威夷吃到意大利,從法蘭西吃到墨西哥……吃的知識、吃的歷史、吃的文化、吃的心理通過“假洋鬼子”們的故事娓娓道出。此外,《吃的自由》(符中士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吃遍天下———神州美食地圖》(趙繼康著,山東畫報出版社)、《左燒烤右煨湯》(古清生著,作家出版社)等等都是極具個人化色彩的飲食文化圖書。這些圖書因為個人化,所以具有更強的可讀性,讀者在翻閱的時候仿佛置身于書中的饕餮氛圍當中。
以飲食為線索,穿越飲食內容將筆觸延伸到思想文化層面。三聯書店年初推出的《巴黎:一席浮動的豪宴》,就是一本以食譜為切入點的文化史,書中描述了20世紀初美國文化人在巴黎的自我流放生涯。今天當“波希米亞”成為時尚并且其含義被不斷物質化的時候,讀者或許會發現,這本書中正暗含了“波希米亞”的源頭。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好吃》和《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也是借飲食談思想文化,《好吃》的作者車前子以“舌尖上的典籍”、“傳說中的鮮美”、“點心之筆”、“儀式里的詩意”、“懷舊的文化”這五章分別描繪了飲食口味隨時代改變、南北各類經典美食、年節時的美食儀式以及將美食寫成文字的快樂。在充滿詩意的語言背后,不難看出作者對于飲食的文化、哲學思考。《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則出自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筆下,書中探討了世界范圍內的人類飲食心理,從“好想還是好吃”、“肉食渴望”、“嗜乳者與厭乳者”寫到人如何可以吃得更好,是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有機結合來求解人類社會的飲食文化之謎。
意趣盎然的另類飲食文字。說這類圖書另類,是因為它并不屬于飲食文化圖書中單純的實用性或文化性范疇,作者的經歷在個人化之外還多了一些傳奇意味,如美國名廚安東尼·伯爾頓風靡世界的兩部作品———《廚室機密:烹飪深處的探險》、《廚師之旅:尋覓世上最完美的飲食》(三聯書店),并不是文化人談飲食的風格,而是活靈活現地記錄了他近乎瘋狂的職業體驗,讀者更多看到的是一個獨特的亞文化群體的獨特生活,書中不再文質彬彬暢談食物美味,轉而敘述一種美式的享樂主義。內地專欄作家沈宏非的《寫食主義》和《食相報告》(四川人民出版社)則完全是另一種面貌,看這兩本書的標題,作者的調侃、機智即可一覽無余。書中談吃之余,夾雜了大量的時尚生活信息,文學、音樂、電影、網絡、體育、旅游等等都有涉獵,非常符合當代年輕讀者的閱讀口味,市場反響上佳也就不令人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