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5 10:52:08 作者:無名 來源:1
遍訪中國新商幫,不無驚訝地發現,普遍存在著對于“浙商”的“頂禮”、推崇與贊賞。
“浙商”的燦爛并無太多玄妙,先是他們的自發成長、突破壓抑,而后才是政府的靈活介入、強勢推介。
綜覽商業演進簡史,皆由本能的自發自生啟端,進化到自覺自然的境界。
溫州、臺州、義烏,顯例如此,經歷復興的振奮、唱衰的警醒之后,逐漸生成新型的商業思維與行動。
在學術界,浙商一直被標以“民商”的符號,與歷史上稱霸數百年的晉商和徽商相比,它缺乏“官商”的氣質,也少有儒雅的韻味。
與晉商和徽商相比,用“民商”的概念來描述溫州、臺州、義烏、金華等地商人更為貼切。
正所謂“草根的力量無窮盡”,無論是義烏的“螞蟻雄兵”,還是臺州的“豆腐大軍”,他們把草根式的“民本經濟”發揮到極致,于是,快速崛起成為一種必然。
然而,通過20多年的發展,對傳統產業和傳統商業的過分依賴,以及土地、資源、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缺乏,已經使得這片熱土顯現出新的瓶頸與艱難。
往前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蛻變。
溫州與臺州成長的艱辛與困頓
義烏的知名度飆升,依靠的是一個“小”字,吃穿住行所需的日用小商品,無所不包;溫州、臺州的崛起依靠的是“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義烏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經商故事是“雞毛換糖”。過去,義烏農民習慣利用冬閑季節外出“敲糖”,他們用糖塊換雞毛鴨毛,以物易物地進行著最原始的商品交易博取微利。村頭巷尾,肩挑貨郎擔,手搖撥浪鼓的“敲糖幫”是這片土地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多年從事義烏商業研究的學者許慶軍說:“義烏人特有的精明在于,他們能做到既讓對方滿意,又依靠每一次交換中那點兒微薄的利潤獲得收益,并最終成就了大商業。”義烏人對于交易本身的運用可以說爐火純青,他們從不獨享利潤,而是把利潤與別人共享,于是,聚集了人氣,也帶來了財氣。
“義烏現在需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運用新的技術和方式來擴大優勢,二是如何才能讓這一代義烏商人的事業得以延續。”許慶軍告訴記者。
與義烏相比,溫州、臺州、金華等地情況要復雜許多。在財經作家吳曉波看來,溫州、臺州、金華等地的發展模式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們主要是善于抓住改革開放的時機,依靠傳統產業,迅速崛起,同時具有“觀念先行”的優勢。
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溫州產業日趨“老化”,瓶頸突顯,甚至有人驚呼:溫州落伍了!
這種感覺讓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發靜坐立不安,他的生意也從一開始經營電器轉行到做眼鏡,后又選擇了打火機。黃發靜回想,那個時候,溫州很多的生意都被做爛了,一哄而上,做到了沒有利潤可言,“我們必須不停地變,甚至徹底放棄一個熟悉的行業。”
“產業升級的難題之外,溫州還面臨缺乏發展后勁的壓力。土地、人才、基礎建設的滯后成為溫州經濟的發展瓶頸。”黃發靜如是說。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史晉川教授對本報記者說,“溫臺(溫州臺州)模式”的癥結在于經濟的封閉性,產業結構依然是以勞動力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產業為主,通過多年的改造和發展,這一現狀沒有得到明顯改變。
義烏與溫州向外謀求的蛻變路徑
浙商謀求蛻變的行動早已開始。
義烏的定位非常明顯,那就是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小商品交易中心,同時,也逐步將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投資實業。
浪莎襪業的創始人翁氏三兄弟——翁關榮、翁榮金、翁榮弟的生意最初也是從“沿街叫賣”開始,通過販賣襪子、衣服獲利。
1995年10月,義烏浪莎針織有限公司誕生。“我們當時自己生產襪子完全是出于市場大的想法,現在看來這條路走對了。我們的實業產品借助義烏的商業貿易平臺,市場能夠迅速打開。”浪莎控股集團總裁翁榮弟說。
史晉川教授認為,義烏的發展,除了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外,最為主要的還是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行市場升級。“也就是說,義烏應該在商品交易上大力引進現代化的方式,比如電子商務來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使得義烏的聚集和輻射效應更為明顯。”
史晉川教授同時指出,相比之下,義烏在心態上比溫州等地要開放得多,所以,義烏能夠最終形成集聚效應,如果義烏能夠在交易規則、法律法規的完善上走在前列,未來的發展將相當可觀。
吳曉波也認為,義烏的發展比溫州等地更有未來。“溫州曾經輝煌的十大專業市場基本上都死掉了。義烏一旦形成了市場與實業的良性互動,其爆發力將非常大。”
不過,吳曉波也指出,溫州商人并沒有因為所謂的瓶頸而停滯不前,他們同樣在選擇并實踐蛻變的路徑。“溫州商人的選擇有兩種:一種是攜帶資本走出去,炒房、炒煤、炒油……另一撥人則逐步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做強做大,如南存輝、王振滔等。”
與高調的溫州人相比,臺州人歷來被認為是低調行事,所以產生了相當一批隱形富豪,而這實際上對于企業的品牌建設不利。
不過,在浙江紀馳家居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紀元看來,那是因為“臺州人相對內斂,自認為還沒有到高調的時候,如果臺州人認為時機到了,同樣也會高調起來”。
眼下,這位臺州的企業家也正在謀劃新戰略,一方面將產品的市場從海外為主調整為內外并重,另一方面也開始苦心孤詣做響品牌。
作為金華企業家代表的超人集團董事長應正選擇了另一條路徑,他近日就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為超人集團的電器產品尋找海外市場。“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做中國的飛利浦,還要在全球范圍內與飛利浦進行競爭。”
政府的“有為”與“無為”浙商成長的推手
20多年來,浙商在沒有模式的前提下以切身實踐創生了新模式:不出頭,不冒風險,只做不說,不聲張,不爭論,靜悄悄地進行著制度改革和創新,獲得經濟的巨大發展。而這一切,也是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
無論寧波、溫州還是臺州,浙商的孕育與蓬勃,離不開政府的導引。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奧克斯集團董事長鄭堅江坦稱:“當前的產業競爭表面來看,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但背后卻是一個地方的政策優勢、配套環境、人才信息等多種要素的競爭,是速度的競爭,產業鏈集聚塊狀的競爭。哪個地方適合于企業,哪個地方就會使企業加速發展。正是因為有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浙商才有了快速發展的后勁和動力。”
如吳曉波所言,杭州、寧波、義烏、溫州、臺州、金華等地的商人,他們雖然對“浙商”的群體稱謂極為認同,但是他們普遍沒有強烈的地域觀念。所以,這些企業家很少真正去考慮所謂產業升級的問題,這樣的焦慮留給了當地政府,政府必須去引導解決。
史晉川教授認為,要解決溫州的問題,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打破封閉,讓資本走進來,從而帶動和提升產業結構。
為此,溫州市委、市政府對開放性經濟的“斷腿”動了大手術,相繼提出“一號工程”、“12345工程”,進行招商引資,號召民企做強做大。此間民企與跨國巨頭合資、合作頻繁。正泰聯姻GE、德力西牽手施耐德、可口可樂開發區設廠等,效果比較明顯。
不過,史晉川教授告訴本報記者,溫州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暴露了不少問題。一種情況是外商不愿意來,溫州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跟上,交通不便,環境不好,城市功能不完備;另一種情況就是即使招來了商,很多企業依然從事的是傳統產業,違背招商引資的初衷。
溫州市政府顯然也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在溫州看到,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在四處開花,從溫州市中心向四周擴散,改造的力度很大。
同時,一條連接寧波、臺州、溫州的甬臺溫鐵路也正在建設當中。屆時,甬臺溫都市圈將初步成型,加上杭州灣大橋的開通,將大大縮短與上海的距離,更加緊密地對接國際大都市。
“招商引資是一道可以檢驗溫州‘短腿’的考題,溫州必須迎難而上,才能最終提升整個地區的產業結構。企業家要做到的就是抓住機遇,做強做大。”史晉川教授說。
學界普遍認為,溫臺模式的推手是“無為政府”,而寧波模式、義烏模式是“有為政府”。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特定環境下,溫州臺州的“無為而治”推動了民營經濟發展,但是,在民營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的建設方面,政府必須有所作為。在這方面,義烏的做法又走到了溫州的前面。
在政府的引導下,義烏沒有孤立地搞專業市場建設,而是提出“興商建市”的戰略,充分發揮商貿資本雄厚、市場信息靈敏、經商人才眾多等優勢,積極實施“引商轉工”、“貿工聯動”策略,引導民營企業家和商業資本向工業擴展,大力發展小商品制造業,形成與專業市場緊密聯動的工業產業體系。
許慶軍告訴記者,目前義烏市場由國際商貿城、篁園市場、賓王市場三個市場族群組成,而所有這些大市場的背后其實都有政府的“無形”推手在發揮作用,包括對小商品城(600415)的包裝上市。不過,政府扶持上市公司,給予壟斷性資源的做法也招致了一些不滿與非議。
“義烏市場保持長期繁榮的經驗是由政府掌控市場客戶資源,但政府也要兼顧公平,這是政府引導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許慶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