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6 9:52:47 作者:sc004 來源:1
資本是逐利的,一次成功的投資行為,要由優質的被投企業和專業的投資人共同完成,但若撇去利益的泡沫,實際上,投資的本質,則變得簡單多了——它是一場關于信任的博弈。投資人整天掛在嘴上的“投資就是投人”并非一句空話,它不僅是投資人對企業判斷的一條定律,而且也同樣是企業對投資方選擇的一個判斷標準。
資本是逐利的,一次成功的投資行為,要由優質的被投企業和專業的投資人共同完成,但若撇去利益的泡沫,實際上,投資的本質,則變得簡單多了——它是一場關于信任的博弈。
一次不愉快的經歷讓馮君(化名)如今對投資人筑起了“銅墻鐵壁”。他回憶說,正有融資需求時,恰好接到了某知名風險投資基金(VC)的電話,雙方隨即展開了密集的接觸。
在該基金對企業進行盡職調查的那段時間,馮君向投資人和盤托出,提供了一系列企業的內部資料甚至包括一些關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機密內容。
然而,三個月之后,馮君等來的不是一紙Term Sheet(投資條款清單),而是被告之企業目前現狀尚不符合該基金的投資要求。更讓馮君想不到的是,在此之后他從其他渠道獲悉,該基金其實已早在與他接觸之前投資了同行企業。“這家VC雖然和我簽了NDA(保密協議),可現在就跟廢紙一樣。”馮君頗為氣憤地告訴記者,“這等于是在變相地竊取企業的商業機密。”
保密協議成廢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告訴記者,上述現象在投資界并非個案。一般按照行規,簽署保密協議是慣例,其有效期從6個月到2年不等,在協議中會約定涉及企業的信息、數據都不可以外傳給第三方,大部分在協議中還會特別強調在和該企業接觸乃至投資之后,不可以同時接觸或者再投其他競爭對手。
對企業而言,由于害怕自己的核心商業機密或是知識產權被竊取,保密協議對其而言就是一種保障,然而并不是每家VC都會照章辦事。
“有些VC會拒絕簽署保密協議,因為很可能其同時在跟幾家企業約談,如果跟每家企業都簽了NDA,VC后期就會面臨巨大的風險,他也想為自己留上一條后路。”上述投資人指出,“即便簽了保密協議,協議期滿后投資機構仍然可以將涉及企業的一些內容對外泄露,但有些涉及企業的核心內容或許并不只是保密2年那么簡單。”
“企業要有警惕性,對自身要有保護意識,不要一開始就向投資機構全盤托出。”上述投資人建議。為此,吃了虧的馮君決定就此不再向投資機構全盤告之,特別是涉及企業內部的一些機密內容。
然而,對于企業的戒備“防線”,VC也有頗多的苦衷。“我們要去判斷一個企業,實際上要先解決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做盡職調查的工作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方法。”上述投資人認為,“如果企業向投資人隱瞞部分內容,投資人就有可能因為看不清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做出錯誤的投資行為。”
顯然,股權融資永遠是成本最高的,在活下去和商業機密泄露之間如何平衡是創業者的難題。
投資機構也受傷
但是,如果反過來看,其實需要保密協議的不僅僅是企業,對于投資機構來說,同樣如此,因為他們也會陷入被企業忽悠的“騙局”。
某知名外資VC就遭遇過類似的事情,其曾對某生物醫藥企業進行詳致的盡職調查,并請第三方機構分析企業業務,但最終在簽入股協議前一刻被企業放了“鴿子”,另一家VC輕而易舉地插足,讓其損失慘重。
上述投資人指出,投資機構在介入企業進行盡職調查的時候,需要花錢請律師和會計師,并會與企業簽訂保密協議,有些還會簽訂專屬協議,限定在某段時間內的排他性以此對企業有所約束。“但企業在接受盡職調查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拿到一些不完全版本的盡職調查資料作為參考。”上述投資人表示,很多的企業為了吸引風投都會拿之前其他投資機構的盡職調查資料作為炫耀和業績展示,這就容易在投資機構間產生泄密的情況。
此外,在秉鴻資本創始合伙人孔強看來,即便在簽訂正式投資協議時,也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 “不少投資機構往往草擬的投資協議內容簡單,只涉及投資金額、股份比例一些基本的數據,這在投資后期會成為一個不定時的炸彈。”孔強向記者強調,“其實在投資時需要慎重地簽署相關協議,這些都是將來很好的保護,起碼在后續項目出現問題時,投資人利用這些保護就能夠保證資金安全,至少本錢可以拿回來。”
孔強承認自己就曾吃過虧,據他回憶,其曾投資了一家企業,但一年多后其發現該企業的創始人的人品存在問題,而這對于這家企業來講是一個致命傷。
發現問題后的孔強立刻采取了一些措施,由于在前期投資時與企業在法律文件中設定了一些回購的條款,最終在合適的情況下創始人不得已行使了回購,秉鴻資本保本退出了該項目。
云月投資高級副總裁茅矛告訴記者,投資固然需要靠一些非常復雜的合同關系來約定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利益、風險,是雙方對互相保護的一種承諾,但其本質是企業家與投資人之間需要有一個相互的判斷與信任。
可見,投資人整天掛在嘴上的“投資就是投人”并非一句空話,它不僅是投資人對企業判斷的一條定律,而且也同樣是企業對投資方選擇的一個判斷標準。然而,事實卻是,這條金科玉律在實踐過程中卻并非那么容易。
“投資的專業性門檻其實很高,我經常講一個比喻,投資就像攀巖一樣,可能任何人都能爬上一米兩米,但是你攀到最高點或者是攀到十米二十米,如果沒有專業的能力是做不到的。”孔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