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7 15:19:37 作者:無名 來源:1
2008年7月1日。以此為坐標倒推二十個月,是東盛集團董事長郭家學一生中最難熬的日子。
2006年11月5日,上市公司東盛科技爆出大股東占用資金問題的第六天,郭家學把自己關在公司辦公室里整整一天,寫下萬言遺書,掙扎于生存抑或死亡之間。此后整整十三個月,東盛旗下所有企業都開工不足,集團總部一百多位員工沒有一個人領到工資,高管們頻頻借錢給企業,甚至董事長郭家學本人,“老爺子生病住醫院繳費卻連五萬元都拿不出”……
對這個曾經在中國醫藥行業呼風喚雨的大人物來說,這二十個月太漫長。他必須時刻充當“滅火隊員”,為過去的每一個錯誤付出代價;這二十個月又太短暫,在資金的泥潭里,他舉步維艱,努力補救著東盛這座大廈,使之不至于毀于一旦。
幸而這一切艱難困頓,終于在2008年7月1日這一天得到舒解。
為了這一天,歷時二十個月,金額高達12﹒64億元人民幣的“白加黑”交易終于收官。這是中國醫藥行業迄今為止最大金額的一起外資并購案。郭家學與接盤的拜耳高管緊緊相擁,內心卻百味雜陳。
或許這二十個月,會在若干年后成為東盛歷史上讓人反復咀嚼的一個重要節點。因為賣掉“白加黑”以后,郭家學決定走一條與從前不同的路。
“價值提升者”的資本之痛
“能夠發現行業價值,把這個資源重組以后能夠進一步提升它的價值,同時提升這個行業的價值,這是東盛最大的優勢。”
“白加黑”就是最好例證。2000年,擁有“白加黑”和“蓋天力”的江蘇啟東蓋天力負資產近兩億元。郭家學以1200萬元入局親自操盤。直至2008年7月1日“白加黑”賣出12﹒64億元“天價”,啟東蓋天力的價值得到了上百倍的提升。與此同時,郭家學還打造出諸如維奧欣、小白、信力、四季三黃、瑞珠、定坤丹、龜齡集等一系列有分量的產品。
盡管如此,外界依然將東盛的成名歸功于其頻繁的資本運作。
1999年,郭家學借殼上市成立“東盛科技”,并在隨后五年內大手筆收購江蘇啟東蓋天力、青海制藥、麗珠集團、湖北潛江制藥、云藥集團……尤其是2004年9月,東盛力克華源、華潤、復星等業內大腕,一舉擷取云藥集團一役,使其聲勢達到頂峰。當年底,東盛收入150億元,成為僅次于國藥集團的中國第二大醫藥集團,旗下30多家企業,其中3家為上市公司。
資本運作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因此2006年10月31日爆出大股東占款16﹒62億元后,時人多以三九、華源比擬東盛,指責郭家學“唯規模論”導致東盛隕落。
其實當時整個國內醫藥行業都已失去理性。因為沒有一個公認的老大,諸侯割據、戰火頻燃,人人先并購而后快,似乎只有通過做加法快速擴張,才能獲得足夠的資源抗擊對手,甚至成為老大。郭家學的“唯規模論”由此顯得無可厚非。他最大的戰略失誤僅在于信任債權融資甚于股權融資。這直接導致了東盛資金鏈的緊張。
從戰術層面來說,上述收購,每一單都面臨若干強大的競爭對手,如果以上市公司作為平臺來收購,僅信息披露就沒有保密可言,收購成功更沒有可能。但是如果郭家學當時能把收購的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也就不存在大股東占款問題。
救贖
2006年11月5日,求死不能的郭家學嚎啕大哭,撕掉遺書:“讓你們罵去吧。我只需要按照我的思路把這個公司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盡管輿論嘩然,郭家學的坦誠依然得到管理層和投資人的理解。在這二十個月里,即便遭遇同行企業頻頻挖角,他的核心團隊里卻沒有一個人離開。
從2006年底開始,郭家學陸續變賣東盛旗下資產,以此清償上市公司共6.4億元的債務;2007年初,東盛集團又將包括山西廣譽遠在內的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以資抵債共8.13億元;2007年6月26日,東盛用以10送4所得紅股抵債共1.72億元。
“白加黑”交易也在同時推進。郭家學和拜耳醫藥的談判持續了八個多月,歷盡艱難,期間甚至傳出華潤等另外3家企業加入爭奪“白加黑”——“這證明東盛人是能夠創造價值的。”郭家學不無驕傲。“因為‘白加黑’交易是中國醫藥領域首次按照市盈率而非資產去并購。這相當于提升了整個行業的價值。”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急需資金,在談判中肯定處于劣勢。再加上對方砍價確實太狠,否則‘白加黑’能賣2﹒4億美金以上,而不是現在的1﹒58億美金。”郭家學又頗為無奈。2006年10月25日,雙方簽署《業務和蓋天力資產買賣協議》。郭家學忍痛將“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三大品牌、相關生產設施和全國銷售網絡轉讓給拜耳醫藥。2008年7月1日交易成功之后,東盛大股東占款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如果說東盛以前的發展思路陷于“簡單追求規模”,如今郭家學更強調“現金流”,強調“利潤”。將最值錢的“白加黑”拱手相讓,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從做加法到做減法的戰略轉型。
從更深遠的視角來看,此次交易完成后,東盛將專注于現代中藥、傳統中成藥和麻醉及精神藥品這三部分業務領域。充當排頭兵的山西廣譽遠已經從“白加黑”交易中獲得了三四千萬元的流動資金。在無法與國外公司比拼西藥實力的時候,郭家學轉型中藥,不失為一種戰略退守的選擇。
今后他想干的企業,是“零負債”企業,是能給投資人更穩健回報的企業——這正是“白加黑”交易完成后郭家學最大的轉變。而產品和資金問題一旦解決,郭家學“價值提升者”的功力,東盛不離不棄的團隊,無不讓我們對東盛的未來充滿期待——假以時日,東盛能否培育出若干像“白加黑”這樣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