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4 11:11:30 作者:無名 來源:1
三國中用人的一個總綱領是要求“德才兼?zhèn)?rdquo;。“才”當然是指人所具有的各方面的才干;“德”則是古人所強調(diào)的“忠孝仁義信”。
雖然從表面看來,曹操用人偏重于“才”,他發(fā)布的三次求賢令 (公元210年《求賢令》,公元214年《教有司取士毋為偏短令》,公元217年《舉賢勿拘品行令》 )都貫穿著唯才是舉的思想,曹操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然而,這僅僅是為了擴大招攬人才的范圍。在真正面臨取舍時,作為一個人才戰(zhàn)略家,曹操還是將人才的德行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曹操對盡忠守孝的人的解釋是:一個孝順父母的人,難道會不忠于君主嗎?一個忠于故主的人如果為我所用,難道就不能忠于我嗎?因而作為曹魏集團的最高統(tǒng)治者,他用人最看重的是“忠孝”。而身處亂世之中,其本人的出身又非士族,故而不看中人才的仁信與其它方面,曹操斬呂布而釋張遼就是一個明證。曹操于下邳城生擒呂布及其部將張遼,呂布驍勇善戰(zhàn),當世無敵,但背主棄義,品行低劣,故曹操殺之而不敢用之;張遼乃呂布部將,忠心事主,慷慨求死,曹操反而舍衣賜坐,張遼遂降,終其一生為曹操馳騁疆場,并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操可謂知人也。
曹操知人之明,亦由其慎用司馬懿為逆證。終曹操一生,司馬氏不得重用,只因曹操知其心高志大,權重必生二心,而曹操之孫曹睿,竟然托孤于司馬懿,司馬氏固才智高絕,足以輔佐朝政,然其父子三人專權跋扈,不遜于董卓、曹操當年。背義賣主,盡殺曹氏宗族,操縱幼君于股掌之上,后終以晉代魏,足見曹睿所托非人。
觀東吳托孤亦然,孫權將死,托孤于太傅諸葛恪。諸葛恪乃諸葛瑾長子,幼年早慧,聰穎過人,甚得孫權器重。才固過矣,然德未必盡然。諸葛瑾見其才盡露于外,嘆其“非保家之子” 。諸葛亮亦知“恪性疏”,書至陸遜,謂其不可典主糧谷。爾后諸葛恪竟然盡掌東吳軍政大權。適逢魏軍南侵,破魏于東興,并試圖乘勝直取中原,結果攻城不下,大敗而歸。身為主將,軍敗不先責己,而恐朝臣議論,收集眾官將過失,威懾群僚,并任用親信統(tǒng)領御林軍。終被東吳宗室孫峻誘而殺之,全家遭滅門之禍。
而觀白帝城劉備托孤于孔明,可謂得人矣。同是以幼君托老臣,諸葛亮職雖為臣,代君行令,事凡庸之主,攝一國之政。令出于相府而不出于宮廷。觀其表象,與魏、吳托孤又有何不同?然而諸葛亮不單有管仲之才,更有周公之義;諸葛亮專權而不失禮,行法嚴而國人悅服,此不同于司馬氏之處;諸葛亮己有功則讓下屬,下游闕則躬其咎,攻戰(zhàn)失利則上表罪己,自貶丞相,此不同于諸葛恪之處。故而上能不生疑心,下能不興流言。才高卻多謙遜,功高但不壓主,諸葛亮可謂德才兼?zhèn)洌鴦淇芍^是知人得人之人。
諸葛亮本人用人也是堅持德才兼?zhèn)洹⒌轮赜诓诺挠萌藰藴省K麨槭駶h推薦、提拔了不少忠直之士、英俊之才。《三國志-蜀志-姜維傳》里,裴松之曾在注里引用郭頒的《世語》:時蜀之官皆天下英俊。諸葛亮力薦的龐統(tǒng)、法正、蔣琬、劉巴、姜維、向寵等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他們以對蜀國的忠貞不貳和非凡才干而著稱,并在軍政的重要位置上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
諸葛亮在世之時,雖重用魏延、楊儀二人,深知二人皆有過人之才,然其密表劉禪曰:魏延“性矜高”,楊儀“性狷狹” 。在他看來,兩人都不能團結人,是有才“缺德”;他在世尚可制衡二人,他去世則無人制之。所以諸葛亮臨終遺表屬意蔣琬咨政,姜維領兵。諸葛亮在《與蔣琬書》中稱姜維“既有膽義(德),又深解兵意(才)。此人心存漢室(德) ,而才兼過人 (才)。 ”諸葛亮雖死,蔣琬、姜維等共同輔佐劉禪,使蜀國邊境無虞達29年之久。蜀國地小偏安,仍能以數(shù)萬之眾連連采取攻勢,使魏國的數(shù)十萬軍隊只能堅守,要不是蜀主孱弱,天下還不定是誰的呢。
諸葛亮不僅重于實踐,更圍繞用人這個問題,從理論上進行探討和總結,從而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用人思想,這對于現(xiàn)代如何鑒定、培育和使用人才也具有借鑒意義。他的著作《將苑》就集中體現(xiàn)了他注重德才兼?zhèn)涞挠萌藰藴省?/p>
如今企業(yè)界也多求才若渴之士,但也不能忽視人才的德行操守。現(xiàn)代企業(yè)所講究的“德”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忠于自己的企業(yè) (也不是說不能跳槽,但在離職前要交代好自己的工作) ;二是對工作認真負責,具有強烈的責任心;三是可以追求物質利益 ,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切不可通過非法的手段 。
從三國大大小小用人成敗的案例中,關于甄別人之才德方面,筆者總結出四句通俗實用的話:有德有才,可堪大用 (如諸葛亮、姜維) ;有德缺才,可資小用 (如許靖 、糜竺) ;有才缺德,不用或慎用 (如魏延、楊儀) ;無德無才,絕不可用 (如糜芳、孟達) 。
目前,大部分本土企業(yè)正面臨著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從不規(guī)范管理向規(guī)范化管理的戰(zhàn)略轉型,企業(yè)能否成功轉型,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yè)人力資源基礎管理的建設及運行情況。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厘清解除困惑的思路,不僅可以使企業(yè)從整體上、戰(zhàn)略上系統(tǒng)地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還可以將企業(yè)老板的困惑細化為人力資源經(jīng)理等其他中高級管理人員共同面臨的挑戰(zhàn),從而形成一種合力,全面實施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選人、用人、育人、留人”,解除企業(yè)老板的困惑,最終系統(tǒng)地解決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牛津管理評論評:縱觀三國時期領導者的用人之道,各有其過人之處,曹操選用人才不拘一格,所以擁有的人才數(shù)量最多;劉備選人更注重德才兼?zhèn)洌运窒碌娜俗钪倚?孫權用人最能放得開手,所以作為領導者他最省心。所謂“商場如戰(zhàn)場”,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諳于用人之道的領導者與他所領導的企業(yè),必將立于不敗之地。 企業(yè)靠什么壯大,靠人才,說白了企業(yè)是辦人的不是辦事的,如果一個企業(yè)不能夠做到人才為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這個企業(yè)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yè),劉備為了諸葛亮這樣小他十歲的人才,能夠屈身三顧茅廬,可見無論是在什么時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業(yè)迅速的發(fā)展并壯大起來,一個企業(yè)如果想做到這幾點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現(xiàn)出整體的形象,首先一點就是要讓員工信服,靠什么讓員工信服,不只是單靠的工資,最重要的是企業(yè)的信譽和企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Γ袥]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業(yè)文化,有沒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讓員工信服,要讓員工真正的看到企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Γ皇且馕兜恼f意味的唱高調(diào)子,這樣只能是一時的效果,但帶來的后果是十分的嚴重的,因為直接影響了企業(yè)在員工心目的形象,靠什么傳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實力以及信譽,如果你在員工的心中就把這兩樣給毀了,還談什么企業(yè)文化,還談什么發(fā)展,一切都是空的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現(xiàn)在比較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注重團隊精神。注重企業(yè)的文化氛圍。在那時的天空里,三國里恰恰就是缺少了這些,當然,這是歷史的局限。社會的制約而已。我們可以拿來借誡。但決不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