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20 10:28:03 作者:sc001 來源:1
以“江湖氣”聚攏團隊,但又不觸犯底線;用“感召力”管理項目,卻又不違背規則。“半路出家”的朱立南,如何讓聯想投資更有范兒、有未來?
“你覺得如果我在現場,我會抱蒼井空嗎?”在隨口說到蒼井空參加凡客誠品年會時和現場大佬擁抱的話題時,君聯資本總裁朱立南主動問我們。
“答對了,我當然會,有什么關系!”他偶帶“八卦”的調侃,讓氣氛輕松了許多,這是朱立南希望的效果。他說自己拙于公開場合的表達,而一對一地“掏心窩子”,他擅長。
2 月16日,聯想投資正式宣布更名為君聯資本(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陳浩認為,在有了更清晰的遠大目標后,他們需要一個更專業的品牌,君聯由此而來)。發布會現場,聯想投資董事長柳傳志在表揚完聯想投資的成績之后,又笑著批評:朱立南領導的團隊非常務實,也非常低調,我說“非常”可不是表揚。
能讓柳傳志在這種場合用這種戲謔方式說話的人不太多。朱立南也承認,因為二人在氣質上的某些共通之處,以及自己的隨性,柳傳志對他而言更像是一位兄長和朋友。近兩年,同時兼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的朱立南,已將越來越多的精力轉向聯想控股。雖未明示,外界仍將此默認為聯想控股內部不顯山露水的權力更迭。
柳傳志有器重他的理由。當年在漂亮地主持完成聯想分拆之后,朱立南帶著20余名聯想員工,重新進入之前完全陌生的投資業務。從2001年成立到現在,聯想投資已有5期基金,總規模約150億。已經到期的一期基金回報率超過7倍,在本土VC中表現亮眼。正是以聯想投資為藍本,才帶動了今天的聯想控股旗下的其它投資業務。
但也有觀點認為:聯想的品牌和資源對于投資業務成功的推力顯而易見,朱在其中發揮多大作用,無人知曉。這遭到聯想投資首席投資顧問王建慶反駁:“我不覺得,換其他很有成就的人來執掌這家公司就一定能做起來?靠聯想品牌,2000年以后掛著聯想名號的業務多了去了,都沒做起來。”
其實,朱立南身上有著強烈反差。今年滿50歲的他,面相斯文,在投資中首先提出“富而有道”理念,并堅持某些原則,比如絕不涉足使人成癮的網絡游戲。他有著知識分子的清高,但對被冠以“知識分子”頭銜唯恐避之不及,“我身上是江湖氣,三教九流,樓下門口的保安我都能拍著肩膀說話。”但想發脾氣的時候,他也會 “眼睛一瞪,嘴一撅,大嗓門訓人”。王建慶等人形容說,這兩種氣質在他身上倒不沖突,反而相得益彰。
對于聯想投資,朱立南的評價是:嚴謹、專業、努力又不失創造力。這家第一個走完基金周期的本土VC,有相當不錯的業績,當然,他們略為保守的作風也不斷被人詬病。
創業去!
如果朱立南的人生中沒有柳傳志,將是另外一種快活。
1989年,朱立南進入聯想剛成立的合資公司,1993年便選擇離開,自己做計算機貿易,每天中午起床,賺錢比聯想時多很多,生活在很舒服的狀態。
不過,舒坦日子沒過幾年。1997年,柳傳志給他打召回電話時,他剛剛發現了更賺錢的生意。“如果沒有回聯想,我現在可能是個富甲一方的土財主,有幫朋友,說起老朱來,名聲不錯,這多逍遙快活。”朱立南對《中國企業家》形容說。
和柳傳志孜孜以求的產業報國不同,朱立南的人生似乎更散淡。“我不覺得到處秀有多大好處,不是非得成為中國首富,也沒有非要娶個明星老婆。”
說歸說,朱立南還是沖著柳傳志再次回到了聯想,之后步步高升,直到2000年主持聯想分拆為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這次平滑的拆分讓他聲名大振。主導分拆后,朱立南牽頭成立聯想投資,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當時聯想內部流傳的段子是:跟著楊(元慶)總走,車子房子全都有;跟著郭(為)總走,大家一起遨神州;跟著朱(立南)總走,一步三回頭。“不知道能走到哪里去,天天得看走對了沒有。”整個團隊一時心浮氣躁。
跟著朱立南的這些人,完全是信服于他的人格魅力。當時朱立南找到王建慶,問她:我要在聯想里面創業,愿不愿意跟著我干?王建慶說愿意。整個過程沒幾分鐘,她都沒想過要創什么業。
“1999 年朱總管企劃辦,春天時他在部門內部的講話上提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給了我很大觸動。一般在企業里,像這種后臺系統從來都不被重視,但朱總講這話,突然讓我意識到自己也是戰場一員,而且很重要。在這一年里,整個系統的工作效率和歸屬感都得到提升,是感覺最好的一年。”王回憶,所以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朱。
而在這種困難時期,朱立南也從精神到思想上都再次感受到柳傳志的影響和鼓舞。當時,因為柳傳志對于投資也是新手,所以和朱立南的團隊一起學習,參與所有的會議和項目討論。無法從專業進行指導時,柳傳志就會一再提及他總結的基本規律—“電話號碼撥錯了沒有”。這個典故來自于柳傳志的創業生活。在柳傳志創業早年,火車票很緊張,為了幫助外地客戶訂票,就要不斷撥打車站的售票電話。如果電話號碼對就早晚有打通的時候,但是號碼錯了就會一直打不通。柳傳志不斷用這句話提點朱立南的新團隊,是要他們從最初就時刻檢查自己的方向。
第二點是不要刻舟求劍。在聯想的文化中,“復盤”是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投資項目清算都會有長長的業務報告。柳傳志就會在這時提醒,總結很需要,但是在剛剛進入一個行業時,總結出來的并不一定能被當作規律運用。 “現在寫下來的每一個東西,只能作為對未來的提示,只有經過反復論證,才能被當作結論。”否則就是刻舟求劍。
但事實依然很糟。投資的公司狀況不斷,內部會議上,沒有人有足夠依據判斷被投企業下一步的狀況,因為意見分歧而經常吵得不可開交,包括雷軍等人的卓越網,即使朱立南像自己的企業一樣參與其中,仍然沒有起色。朱立南的壓力表現為自嘲:我們本領很強啊,采購了一堆原材料! ...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