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23 14:27:28 作者:程玉亮 來源:1
參加微型企業培訓班的學員正瀏覽微型企業創辦指南。 記者 吳珊 攝
“我常常在想這會不會只是個美夢,但看著身邊一起奮斗的戰友,我知道,創業致富的夢想真的成為了現實。”昨日,當27歲的蔣園園談到自己創辦微企的歷程時,難掩激動。從2009年創業至今,蔣園園的企業從當初的3人增加到了11人,去年年收入達到60萬元,今年年初還搬進了更加寬敞明亮的辦公室。
蔣園園的創富故事并非個案,我市發展微企帶來了什么?截至去年底,全市已經創辦了50955戶微企,解決就業40.62萬人。解決就業,讓市民富裕起來,有更多的錢去消費。而且在市社科院研究員李勇看來,發展微企對于貫徹科學發展觀更大的意義在于:發展微企就是發展實體經濟,在金融危機陰霾尚未散盡的大背景下,只有發展實體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出資金 解決公司發展窘境
“2009年,我從大學畢業,在干了一段時間的銷售工作后,和兩個同學湊了一萬元創辦了一間工作室。”昨日,蔣園園回憶起自己的創業歷程時,有些無奈。“工作室主要從事軟件開發和網絡編程,剛開始,公司缺資金、不正規,接不到大訂單。”沒有辦法,蔣園園還得和同學出去兼職。
正當蔣園園和同學一籌莫展時,2010年6月,我市有關扶持微企發展的消息,讓他們看到了曙光。2010年9月,蔣園園申請創辦的微企——重慶卓光科技公司開門營業了,政府發放了3.92萬元財政補助金,解決了企業缺乏資金的燃眉之急。而且,蔣園園也成為重慶首批80名微企老板中的一員。
給政策 公司年入60萬
“原以為錢到位了就能大展拳腳,但后來才知道自己錯了。”蔣園園說,公司經營了幾個月后,她發現因為沒有市場積累,企業要得到客戶認同,實在太難。
沒有客戶,資金難以為繼。沒有實力,招聘的員工培訓好了就走,走了又招。“我當時想,如果政府能在業務、管理上也給予幫助就好了。”蔣園園說。
“沒想到我的煩惱,政府都看在眼里,及時出臺了相關扶持措施。”蔣園園介紹,為了扶持微企發展,政府采購向微企傾斜,組織免費培訓讓微企老板參加,讓他們掌握營銷、經營管理等知識。
“管理方面越來越得心應手了。”蔣園園說,掌握了人員培訓、公司管理的知識后,公司員工也穩定多了。
除了幫助微企解決資金、管理等問題,許多區縣打造了微企孵化園,幫助微企解決辦公場地的問題。
蔣園園介紹,沙坪壩區的一個微企孵化園,租金10元/平方米,頭一年還免收租金。水費、電費全免,還免費提供辦公設施。
在這些政策的扶持下,如今,蔣園園的企業去年收入就達60萬元,而且還成為了重慶微企展示、招攬業務、交流經驗的平臺。
5萬戶微企成長更輕松
蔣園園的成功源于什么?市工商局微企處處長聶剛昨日介紹,蔣園園的成功正是受惠于“1+3+3”的幫扶政策。“1”,就是1名帶頭人,出點資本金,成立微型企業。第一個“3”是3條扶持政策,即政府財政補助、銀行貸款、稅收返還。第二個“3”是指3個平臺,包括培訓平臺、龍頭企業對接的平臺、創業平臺。
“這是全國首創,也是在發展微企之路上逐漸摸索出的可行之策。”聶剛說,這些政策在解決融資難、缺訂單、經驗少的三大難題時,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微企還是解決就業的主要容器。”聶剛說。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注冊50955戶微企,注冊資本總額50.09億元,發放財政補助金14.95億元。全市去年微企核定征收戶數達3.6萬戶,稅收返還461.48萬元。
同時,政府先后投入300萬元專項資金,在江北、萬州、云陽等區縣打造6個微企創業示范園區,幫助微企發展。目前,全市共建設各類微企創業孵化平臺118個。“孵化園的打造不僅解決了微企場地問題,還讓閑置樓房、舊場地的價值又活起來。”聶剛表示,政府以高出周邊同類住宅的租金向居民征租,打造微企創業園。周邊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好了。
提高消費力促進經濟增長
除了解決就業,微企還帶來了哪些好處?
“銀行、私募基金等投資機構加緊布局重慶,專門服務于微企的金融產品日益增多,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等產業市場主體量呈現出較大增幅……這都是發展微企帶來的影響。”聶剛昨日告訴記者。
聶剛說,微企還讓不同階層的人,有了轉行和當老板的機會,而且低收入人群獲得工資收入,還能刺激消費。目前重慶5萬戶微企中,如果能有1%的微企規模擴大,那么對重慶經濟的帶動將無可限量。
聶剛告訴記者,目前,重慶已成為西部乃至全國創業最具活力的城市。這極大地促進我市市場主體數量的增長。全市26.5萬戶內資企業中,微型企業數量已近1/5,在全國增幅位列第一。
講述
卓光科技員工劉騰飛:
“微企鋪就了我的就業路”
“如果沒有微企給我一個較低的入職門檻,我可能現在還在不停地投簡歷。”回顧自己就業的經歷,卓光科技的骨干員工劉騰飛十分感慨。
劉騰飛來自西北一個并不十分富裕的家庭,2008年畢業于重慶郵電大學電子商務專業。畢業后一年半的時間內,劉騰飛連續換了兩份工作。“擅長的知識根本無法應用,而且工作地點遠在郊區,1800元的月薪根本不夠用,更別提回家過年。”劉騰飛最終選擇了辭職。
辭職后的大半年,劉騰飛在求職過程中,多家公司以工作經驗不足、操作成功案例少為由拒絕了他。
直到去年4月,卓光科技結束了劉騰飛的職場空窗期。這家公司不僅安排專人培訓,給出的底薪就達1800元/月。不僅如此,公司老板還在生活上給予很多支持和幫助。目前,成為業務熟手的劉騰飛,每月底薪加業務提成,收入達到3000~4000元。“和我有類似經歷的同事,在公司占很大比例,微企為我們開辟了就業路。”劉騰飛說。
個案
打工妹返鄉種花木
帶動農戶致富
20日上午,在巴南區接龍鎮,記者見到了重慶巴南區松欣花木種植場的老板陶恒。“在外打工幾年,還不如創業干半年。”見到記者,陶恒就聊起了她的創富經。
陶恒告訴記者,她是巴南區接龍鎮人,此前在渝北一家園林公司做銷售,月收入僅1800元。2010年8月,陶恒夫妻倆經過考察和商量,決定憑借多年積累的一些人脈,回鄉利用閑置土地種植花木自己創業。
2011年6月,陶恒和丈夫申辦了微型企業,政府按高限補貼了5萬元,解決了夫妻倆的資金問題。有了這筆資金,夫妻倆包了80多畝地,從其他區縣引進了優質的桂花樹、欒木、香樟樹等。去年半年多的營業額就達50萬元。期間,巴南區工商分局還免費提供了財務管理、公司經營的培訓課程。
富裕的不僅僅是陶恒夫婦。60多歲的村民王元壽是陶恒企業的員工,以為沒有生活來源。他告訴記者,現在自己每天的工作是松土培泥、除草施肥,每月能有1200元的收入。
陶恒介紹,現在她的企業已招收了10名固定員工,其中返鄉農民工占60%。農忙時,每天還會臨時錄用30~40位農戶。“我們在外打工多年,知道留守婦女和老人的難處。所以我的公司優先錄用留守婦女和老人。”
如今,在陶恒公司里上班,技術好的職工每月收入3000余元,少的也有1000多元。他們不用外出就能掙錢,還能照顧家庭。
企業越辦越好,陶恒今年計劃擴大種植規模到400畝,再帶動50~60戶村民種植花木。
創辦微企
不僅是個人得到收獲
以前給人打工,給公司做了1000萬元的銷售,老板賺了300萬,最后到自己兜里才16萬元;而現在,創辦微企不到一年時間,產值就達250萬元。這是重慶宗興環境影響評價服務部的老板汪皓的故事。
30歲的汪皓是重慶南川人,9年前大學畢業后離鄉打工,做過電源工藝工程師,當過采購員,從事過管理工作。后來打工的公司垮了,他回到重慶尋找機遇。
回來后,他又繼續做了一年不銹鋼燃氣管產品銷售,但看到自己跑出的業績大部分被老板獲得后,29歲的汪皓毅然辭職創業。“如果不創業,你連可能致富的機會都失去了”。
因為看好環保業務熱門且風險小、資金穩,他拒絕了從事環評工作的大學師兄讓他在重慶開分公司的請求,選擇自己創業。但作為涉足新行業的“門外漢”,汪皓經歷了不少困難。
汪皓介紹,公司前身是個工作室,不正規,整個團隊只有3人,連環境法、報告表格式都沒搞清楚。第一單生意就因不了解市場行情虧了1萬元。
為了改變現狀,汪皓找專家培訓專業知識,2011年4月,汪皓將多年打工的積蓄全部拿出來,申辦了微企,注冊資本金10萬元,政府補貼了3.4萬元。
“除了財政補助金,稅收返還也讓公司享了實惠。”汪皓介紹,去年,公司繳納稅收5萬余元,獲得財政稅收返還14067元。
更讓汪皓喜出望外的是,由于是正規企業,他的公司在客戶處獲得的信任度更高,企業推廣時載體也更大。公司成立至今,汪皓的團隊已擴大到20人,去年做了53單業務,營業額就達200多萬元。按30%的利潤率估算,不到一年就賺了60多萬元。今年,汪皓的公司不僅擴至28人,業務也將不再停留在環境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等咨詢服務,還將開拓環保工程監理、環保工程施工等服務,逐漸形成環保前期咨詢、中期設計、后期施工為一體的環保技術綜合服務商。
“微企看起來很小,卻最大程度地提升城市的創新能力。創建微企,并不是單個人的收獲,這也將激活周邊資源,影響一群人投資創新。”汪皓說。
專家觀點
發展微企 有利于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曹躍群:經濟增長,主要不是看增長速度,而是要看質量。重慶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長期以來重視國有企業。發展微型企業是重慶的一大創新。
從重慶民生導向發展經濟的路子來看,政府通過財政資本金補助、稅收返還、融資貸款貼息促進微型企業蓬勃發展,既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又能發展民營經濟吸收新增勞動力。扶持微企,掀起了一場全民的創業熱潮,大學畢業生、農民工、下崗工人、退伍軍人、殘疾人、庫區移民等九類人群因此受益。
同時,大量的企業活躍起來快速發展,有利于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經濟轉好,從而降低政府對這些企業的補貼,因為企業效益變好后則可以自己為員工發放福利;當政府減少對企業的補貼后,則可以更多地投資民生等領域,促進社會的和諧。
本版稿件由記者 嚴薇 實習生 劉超 采寫
媒體評價
央視:重慶市在工商局設立微企處,專門對接微型企業的發展,在全國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創舉。
從補助資金到發放貸款開辦培訓,重慶市對微型企業的扶持絕不止步于發放執照,要在他們生存發展的全過程里給予支持,讓他們做大做強。如今支持微型企業的發展在重慶市已經成為了一個全市性的行為。重慶市政府有等待企業成長的耐心,更重要的是他們找準了政府的位置。
重慶每年有16億資金用于扶持小微企業,政府拿出如此巨額的投資支持小微企業在全國是頭一遭。重慶希望更多的微企成長為大型企業,他們呵護著中國經濟中的小小禾苗,為微企輸送養料,以微小方式改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