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24 14:35:47 作者:網(wǎng)風 來源:0
十月馬上就要來臨了,很多大學畢業(yè)生也將會在這個季節(jié)開始走入社會,進入找工作的行列。當下的就業(yè)壓力大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很多大學生家長未雨綢繆,在孩子還沒有畢業(yè)之前便已經(jīng)開始打點,為孩子找工作,希望孩子進入好單位。這樣找工作成本異常之高,由于所謂的“打點”所需費用可想而知。也有很多大學生家長并沒有能力實行所謂的“打點”,但是他們找工作所需要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字。
在接受筆者采訪的小楊表示,自己目前已經(jīng)與一所會計師事務所簽約。在找工作的時候,自己光行頭就花了近千元。小樣說,其實自己并不是愛打扮的人,但是為了給一家心儀的單位好的印象,這“面子工程”總得過得去,所以也不能夠吝嗇。在穿戴問題基本解決后,平時不化妝的小楊又買來各種化妝品和護膚品,“找工作的那一陣子,我經(jīng)常向朋友、同學請教如何化妝。” 如此花重金打造形象,小楊覺得還是很值得:“現(xiàn)在除了要有真才實學,形象也很重要,尤其在面試的時候,如何給用人單位留下好印象,相貌、著裝等整體感覺是不可忽視的。我聽說還有人去美容院整容呢,和他們相比,我這筆開銷算是很正常的。我有一個同學光一套西服就花了3000多元!”
和小楊不同的是,有很多大學生找工作的開支不在服裝上,而在眾多的證書考取上。小李為了找份好工作,在畢業(yè)前半年參加了眾多的證書資格考試,除了基本的書本和報名費外,小李參加的考試培訓班開支才是主要開支。所以小李覺得考到的證書越多,求職成功的幾率越高,因為有眾多的證書撐“場面”。而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也給求職者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首先證書并不一定代表個人的能力,而且眾多的證書究竟意味著求職者更精通于哪一行呢。很多時候求職者所面試的崗位只需要與崗位相關的證書即可,并不是證書越多越好。
針對眼下愈演愈烈的求職大戰(zhàn),有專家指出,一般情況下,大學生在找工作中基本都要花費幾百元,但有些過度的形象包裝反映了部分學生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與其花重金在外包裝上,不如從提升自己的內(nèi)在素質和能力出發(fā),用人單位最看重的還是應聘者的實力。當然,在同等條件下,有出眾的外表確實能給求職者加分。這也是現(xiàn)在許多大學生舍得花錢在形象包裝上的原因。
為什么求職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呢?由于不少優(yōu)秀的外地大學應屆畢業(yè)生大量涌入上海等經(jīng)濟發(fā)達城市,用人單位的選才要求也因此“水漲船高”。在僧多粥少的就業(yè)市場上,用人單位不必擔心自己開出的崗位條件無人勝任,這也迫使許多求職者為了能在與其他求職者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挖空心思出奇制勝:堆砌一張張資格證書、制作花哨、繁復的簡歷、拍攝自己的視頻短片、送寫真集等等“非一般”手段都使了出來。
求職者都想做到人有我也有,甚至人無我也有,人好我更好,在這樣的心態(tài)驅使下,求職者的求職成本節(jié)節(jié)攀升,而用人單位也挑花了眼,擇才標準更挑剔,巴不得求職者是“十項全能”。于是表現(xiàn)平平的求職者很難被用人單位相中,這反過來又刺激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花錢提升競爭力,導致惡性循環(huán)。
畢業(yè)生求職成本節(jié)節(jié)上升,是否反映了大學教育和市場需求的脫節(jié)?筆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一些高校在某些專業(yè)和課程的設置上和市場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我們建議學生從大一開始,就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多去實習,但不要盲目與其他同學攀比,而是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和性格為自己做一番職業(yè)規(guī)劃。學校也鼓勵學生多融入社會,積累一定的工作經(jīng)驗和社會資源,為自己將來的工作做鋪墊。學校也會加強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將校方的有關建議提供給用人單位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