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3 9:13:43 作者:無名 來源:1
受損文物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圖片前晚在央視《共同關注》節目中曝光,隨后有網友發現,受損文物圖片與故宮官網的資料圖片不符,有人懷疑受損文物是贗品或被掉包。
記者發現,截圖瓷器正反面顯示均為圓形,但故宮官網資料圖片無論正面還是反面,盤口均能看出明顯的“六瓣葵花”形狀。此外,央視的畫面中,瓷盤沒有哥窯瓷器特有的黑褐色“鐵足”。
昨日上午,央視《共同關注》欄目組制片人宋先生表示,新聞中播出的瓷器畫面,是故宮方面提供的照片,記者在采訪時拍攝的。
焦點
科技檢測人員被指系文保外行
2日,故宮相關負責人,文博界相關專家再次發表意見。專家稱故宮缺乏國際通行規則的“預檢測”,且科研人員缺乏文保經驗,這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
NO.1
提取文物是否經審批?
故宮稱,在業務工作中提取文物一般是由文物管理部門主任簽批到文物管理處審核,再報主管院長批準方可執行。
文博界有關人士:國家一級文物的復制是需要經過有關主管部門批準才能進行;而如果是進行課題研究,經過故宮內部的層層審批之后,也可以提取文物。不過,作為科研部門的文保科技部無權直接提取文物,只有古器物部可以進行,提取前要提交相關報告,提取人、部門主任要對提取確認簽字。在提取一級文物時,除了上述環節外,故宮主管副院長也要簽字確認。
這些環節之后,古器物部會將文物送到有關部門,如文保科技部。雙方在此時還要對文物的情況進行檢驗和確認,提供文物的照片、文字說明,雙方要對此再次簽字確認。在完成上述交接手續之后,科研部門的實驗室才算正式接收文物。
知名文物鑒定專家賴海建:故宮的文物出庫安保程序在全世界博物館當中屬嚴格的。
NO.2
科研者是否缺文保經驗?
據故宮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介紹,實驗室于2005年建立,有一整套陶瓷研究設備。技術人員有文物安全方面相關培訓。該研究所9名工作人員,都是“理工背景”。
知名文物鑒定專家李彥君:故宮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工作人員都是科技檢測方面專業人士,并非文物專家。“可以說是文保外行”。此事暴露出部分故宮人員缺少文物經驗和技能,文保培訓上存在漏洞。
知名文物鑒定專家賴海建:在國外類似的實驗室里,會綜合配置各專業背景的研究人員,不是完全由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員構成。只依靠科學儀器的純技術類的檢測研究是不夠的。
文博界有關人士:“這是一個人為的責任事故。”在以往故宮管理當中,從事修復的科技人員,工作不達到10年以上,通常不能接觸一級文物。此次出現一個科技人員單獨測試一級文物,可以說是一個管理上的重大漏洞。
NO.3
實驗是否經過“預檢測”?
知名文物鑒定專家賴海建:據國際通行的文物檢測方式,在正式實物檢測前,要進行“預檢測”。檢測員先會按檢測品原樣燒制2-3個石膏模型,以石膏模型作為實驗,多次檢測記錄下數據、步驟等,確認無誤后才放上實物檢測。采用了預檢測,可最大限度避免因操作失誤及機器故障導致的文物損壞。
NO.4
“故宮檢測實驗室顯然沒有‘預檢測’這個環節。”而且,故宮之前實驗也沒有進行過“預檢測”的環節。這跟人員培訓滯后也有關系。
公眾如何監督故宮文物?
故宮稱,目前故宮共有一級文物8273件。隨著文物清理工作的結束,目前正在編輯藏品總目,將來會有完整的電子版供公眾檢索。
專家鑒別 央視公布的非宋代哥窯真品
昨日上午,北京博玩雅集文物鑒定中心的負責人張進發老師看過故宮官網和央視公布的截圖之后表示,從圖片判斷,官網上的圖和央視公布的圖并不是一件瓷器。
張老師表示,央視公布的圖片破損瓷器釉面顯得輕薄,并且沒有光澤。而宋代哥窯釉面應該厚重,宋代哥窯瓷器特征,紫口、鐵足、金絲鐵線,并且釉面光澤圓潤飽滿。
另外,央視公布的圖片瓷器圈足呈香灰色,而宋代哥窯底部圈足應該呈深褐色,并且顏色很深。
張老師說,央視公布的受損圖清晰度不夠、角度不好影響判斷。但從電視或截圖來看,大部分專家都不可能認定這是一件宋代哥窯的真品。
故宮回應 官網照片并非受損宋瓷
昨日上午,故宮新聞發言人馮乃恩明確表示,絕不存在文物掉包或贗品之說。
據了解,目前故宮官方網站提供的“故宮藏品信息”中,只有一張名為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的藏品圖片。
馮乃恩表示,故宮藏品中,同一名稱的瓷器不只一件,且用不同的編號表示,每一件物品盡管“大名”一樣,但其形狀、外觀略有差別,因此目前在官網上能看到的“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并非此次慘被壓碎的瓷器。而故宮通過央視向社會公布的圖片,才是此次真正受損的哥窯瓷器。
但記者注意到,在全國眾多媒體對此事進行報道,并相繼使用了被故宮方面指為“誤傳”的官網圖片后,故宮的官方博客以及微博都沒有提出異議。而故宮的官方網站也沒有相應的說明。
核查認定 系操作失誤造成文物損壞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得知,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組成的事故核查組認為,故宮博物院宋代哥窯瓷器被損事件,確系工作人員對測試儀器操作失誤所造成。
連線
臺北故宮 檢測人員禁動文物
針對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受損一事,位于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臺北故宮)也給予了關注。
目前,臺北故宮收藏有數百件哥窯瓷器藏品。據了解,無論是以X光透視檢測文物結構,或借由X光熒光或紅外線光譜及顯微觀察來分析文物成分,臺北故宮多年來從未發生過類似事故。
2日下午,臺北故宮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臺北故宮在文物研究方面的措施時表示,基本上,臺北故宮的檢測人員是不能拿文物的,有專員負責,且經過嚴格訓練,而且檢測時盡量避免使用電動設備。
臺北故宮有關負責人還介紹了對瓷器文物臺北故宮常用的一種檢測方法:“如果說臺面有升或者降,更好的方法是拿另外一件高度或大小差不多的替代品,把高度找好了之后,再把真品放上去。”
據了解,臺北故宮對文物進行無損害分析,都是要根據計劃執行。目前臺北故宮有兩位從事文物無損害分析的專家。“文物做無損害分析,主要就是針對不清楚成分的做一些研究,做基礎的參考,并不是所有文物都要做。”相關負責人稱。
調查
無損檢測設備 買得起還要用得來
昨日,記者連線國外相關專家以及查閱國外報道了解到,從古陶瓷無損分析的發展過程來看,在國外也只有幾家大博物館才可進行。在此類新技術的應用方面,中國與國際上還有一定差距。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臺具有“全套”無損分析功能的進口機器售價大約1000萬元,因而國內只有少數幾家大型博物館才買得起。
除了“買得起”外,還有一道門檻是“用得來”。據說,有家博物館引進一臺這樣的機器后,因為一直擔心損壞文物而不敢使用。
鏈接
部分名瓷沒有科技鑒定的基本條件
據業內人士介紹中國古陶瓷科技鑒定是一個系統工程,大多數名瓷至今尚不具備科技鑒定的基本條件。
對任何一件名瓷而言,其科技鑒定的研究程序是相同的,研究思路是成熟的、可靠的,即都要經過標本收集、測試分析、數據處理和演繹歸納等四個階段。
更大的障礙在于分析軟件。目前,國內外大多采用SPSS軟件包。
除判別分析外,其它多元統計分析軟件的使用效果還比較理想。
但不能忽略的是,該軟件包是具有通用性的,并非為中國古陶瓷測試數據專門編制的,還需要進一步開發中國古陶瓷多元統計分析專用軟件,使中國古陶瓷科技鑒定的工作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