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1 11:31:46 作者:SC003 來源:1
【提要】:長久以來,業內對血漿原料的采集和黑市流向諱莫如深。如果消費者在醫院和正規藥商處都求購無門,那么廠商的藥離場流向哪里去了呢?一是出口,二是黑市。
21世紀網獨家報道隨著去年貴州衛生廳關閉16家單采血漿站,全國廠商漿源供應驟然縮緊。華蘭生物(002007.SZ)首次遭遇“大失血”:5家站點被取締,2011年7億血制品業務年收入同比下降5%-10%,投漿量同比下降10%。
長久以來,業內對血漿原料的采集和產品的黑市流向諱莫如深。而華蘭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萊士等主要血液廠商,隨著全國各地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凝血因子等救命藥的離奇告急而曝光率大增。
一些血液廠商,因遭遇發改委對藥品采購的限價而“缺席”正規醫療市場,又因血制產品的黑市暴利交易而格外神秘。
相對于國內血液制品的整體緊缺情況來說,“破免”的離奇告急或許只是冰山一角。
此前,21世紀網在獨家披露了《全國告急:消失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一針難求:57萬瓶破傷風免疫球蛋白流向黑市?》后,繼續對血液制品的藥荒現狀進行了調查。
救命藥離奇退場
受藥品限價和廠商惜售牽連,正規市場上以人體血漿為主要來源的血液制品,如白蛋白、丙球、凝血因子Ⅷ、“乙免”等,也相繼陷入供需失衡的怪圈。
2011年,貴州省衛生廳還關閉了其他企業的11家單采血漿站,對全國采漿量帶來直接打擊——全行業產能減少約15%。
其中, 華蘭生物在關站風波中 “大失血”。當時,由于貴州采供血機構設置規劃的執行,公司的5個成熟單采血漿站被關停,市場普遍擔憂華蘭生物有“斷糧”的風險。近年,華蘭生物公司凝血因子Ⅷ、破免等血液小制品在面臨嚴峻的市場供求。
據血友之家向21世紀網提供的數據,2011年人凝血因子Ⅷ總簽發數為283426瓶,而全國血友病患者大約有10萬人。該機構秘書長關濤保守估計,全國每年對人凝血因子Ⅷ和凝血酶原復合物的需求量大概在100萬瓶,行業產能仍有高達3倍的巨大裂口。
2010年凝血酶原復合物總簽發/瓶 2011年凝血酶原復合物總簽發/瓶 2010年人凝血因子Ⅷ總簽發/瓶 2011年人凝血因子Ⅷ總簽發/瓶 上海萊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23610 5684 136554 86912 上海新興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27247 28158 0 0 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38428 113264 53606 59765 綠十字(中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0 0 124792 136749 合計 189285 147106 314952 28342
華蘭生物一位業務員對21世紀網表示,“雖然政府對藥品采購有明確限價,但近年來企業一直在保持生產。” 如此看來,為何廠商保持生產,全國多地醫院卻出現供應斷層?如果消費者在醫院和正規藥商處都求購無門,那么廠商的藥離場流向哪里去了呢?
一是出口,二是黑市。
華蘭生物公司凝血因子Ⅷ的產量基本占據行業的半壁江山,產品流向華南地區近六成市場。“廣東、北京、上海和安徽這些省份已經放開凝血因子Ⅷ的限價,因此企業產品會盡量向這些地方傾斜。” 中國血友之家秘書長關濤對21世紀網透露。
該人士分析稱,“行業正面臨總體產能緊缺和整頓時期,華蘭生物的凝血因子Ⅷ、破免等救命血制品都很緊張,經常有價無市,根源還在于血漿原料不足。”“畢竟,貧困地區獻漿員觀念也不像從前了,廉價的營養費對他們來說吸引力并不大。”
貧困縣的輸血貿易
華蘭生物和上海萊士、上海新興、綠十字三家企業貢獻了行業凝血因子Ⅷ幾乎全部份額,一旦這些企業有產能緊缺的情況,將會摧毀血制品行業中凝血因子Ⅷ供應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2年至今,華蘭生物全國共有13 家漿站:貴州1 家,廣西4 家,重慶7 家,河南1 家。
2011年,華蘭生物在重慶巫溪縣投建的單血采漿站正式采漿。在重慶巫溪縣城市論壇,21世紀網發現當地青壯年似乎對“賣血生意”興致不減。
有網友算了一筆賬,“每人每次獻漿400ml,可獲誤工、生活和交通補貼160元和免費體檢和化驗檢查,年獻漿10次即可獲4000元左右的經濟收入。”
當地巫溪縣政府也“熱情”迎接這位山里來客。據當地政府網站信息,“巫溪采漿站除了可以提供30-50個就業崗位,解決部分待業人員的就業。按年采漿量30-50噸的能力,每年還向國家納稅可達300-500萬元,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巫溪縣政府甚至規定,供漿員當年獻漿達8次以上固定獻漿員,其子女年度考上國家統招全日制本科院校,持戶口本和高校錄取通知書,可一次補助1000元助學金。
誠然,對于貧困山縣來說,賣血能獲取一筆比種田更為客觀的經濟收益。但對于華蘭生物等行業一哥來說,血漿的采集過程是否透明,如何保證原材料在長達90天的免疫期和生產周期內的質量,卻仍然是個未知數。
中國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主要廠商及血漿產量份額
人體血漿原料遭“腰斬”
正因為血液制品擁有極高的行業壁壘和生產特殊性,人體血漿制品被業內人士認為是臨床醫學的黃金。
但因涉及非法輸送血液交易,2007年-2008年,貴州、廣西、河南等大批單采血漿站被國家勒令關閉。華蘭生物、上海萊士、天壇生物、江西博雅、中國生物和四川蜀陽等行業“巨無霸”也因此遭殃:生產原材料被腰斬。
數據顯示,我國原料血漿的供應量由 2006 年高峰的 5,000 噸左右降到了 2007 年低谷的約 2,500 噸左右,下降了大概 50%。
從2006年到2010年,中國血液制品投漿量像坐上了過山車,反應了行業走過一段混亂、無序和瘋狂逐利的時代。 2010年隨著國內新增血站數量、血漿采集量穩定回升,各產品最高零售價不斷調高,企業產能漸次回復后,但緊缺依舊。
受此影響,根據衛生部及中國血友之家等機構披露的信息,從2011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中旬,中國有23個省份,突然出現凝血酶原復合物的短缺。
從2011年年底以來,治療人體感染破傷風的救命藥——“破傷風免疫球蛋白針劑”也在全國大小醫院和防疫站相繼缺貨。
21世紀網測算了行業前5 大血液制品企業的投漿量,如上圖所示(各實際投漿量和測算數據有差別),其中華蘭生物、天壇生物投漿量在行業前茅,其次是中國生物制品(絕對控股的貴陽黔峰、山東泰邦、西安回天),和四川蜀陽差別均不大。
產能爭奪戰
2011年8月,全國血漿采集大省貴州關閉了16家,導致2012年血漿成本持續走高。市場數據顯示,目前已達到30-60萬元/噸的峰值。
對于華蘭生物等行業一哥來說,全國單采血漿站的采集過程是否透明,如何保證原材料在長達90天的免疫期和生產周期內的質量,仍然是個未知數。
進入2012年,各大血制品廠商正“快馬加鞭”布局全國單采血漿站建設,以鉗制上游原材料血漿的話語權。
5月10日,江西博雅生物(300294)公告,四川岳池博雅子公司取得單采血漿許可證。據申萬研究,成都蓉生加快整合天壇生物4 家血漿站腳步,華蘭生物也加重慶7家單采血漿站子公司投產進度。
申萬證券分析師婁圣睿預期,華蘭生物重慶子公司5月份將通過GMP認證,以此彌補貴州關停5漿站的影響。
“畢竟,血漿蛋白產品市場的利潤率不算低了,”長江證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師告訴記者,“自貴州關站事件后,很多企業都加快投建漿站建設,加大對上游原材料的供應鏈風險控制能力。”
“保守估計,新批新漿站建設周期也至少3年,希望血制品工業繼續維持高景氣。”華蘭生物一位內部人士透露。
21世紀網多方渠道了解,華蘭生物(002007.SZ)、泰邦生物等大型血制品廠商,仍然受國家最高藥品零售限價的掣肘,而大量囤貨或采取捆綁銷售。
盡管行業初現回暖,但患者焦灼不已,醫療機構仍無奈保持藥品的零庫存。這依然是一個血制品市場多方博弈的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