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9日搜狐公司正式宣布于威出任搜狐內容總編輯,負責和領導搜狐文字內容的建設、規劃和管理。搜狐公司董事局執行官張朝陽在宣布這一任命時說:“歡迎于威加盟搜狐,相信于威對新聞的見解和獨立思考,以及在傳統媒體數年的寶貴經驗,將進一步提升搜狐內容品質和影響力,為網民提供有責任感、高質量的網絡新聞,做受人尊敬的網絡媒體。”
兩年的時間過去了,在網絡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于威,她有著怎樣的表現呢?是攀著世俗的荊棘徐徐而進,讓生命變得更加璀璨?還是一如既往,勤奮、敬業、不為名利所惑地堅守著自己的做人信念?
我只能算是個職業的經理人
乍暖還寒的午后,坐落在中關村南門高樓林立之中的搜狐大廈,和煦的陽光透過潔凈的玻璃窗照射在一眼望不到邊的編輯大廳里,清揚的瑜伽音樂伴隨加濕器散發出的霧氣裊裊升騰彌漫,頓時有種錯覺——這是搜狐網核心辦公區?于威告訴我,每天下午2點員工都必停下手中的一切,集體做10分鐘保健操,以汰濾壓力、緊張和勞累。我用挑剔而略帶驚奇的目光審視眼前這位說話綿軟、未語先笑的總編,這就是日瀏覽量2.5億、1億的注冊用戶、每日2.5億的頁面下載量、中國互聯網好品牌的搜狐總編輯?這位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咄咄之氣、嫻雅清麗、不滿1歲孩子的媽媽,她有著怎樣的內心力量馳騁、游弋在這變化莫測的網絡世界?
1999年,搜狐推出新聞及內容頻道,奠定了綜合門戶網站的雛形,開啟了中國互聯網門戶時代。目前,搜狐新聞和內容頻道已成為主流人群獲取資訊的較大的平臺;搜狐寄到的社區體系,包括搜狐社區和ChinaRen社區,是年輕人休閑娛樂的主要平臺;搜狗也已成為新近崛起的擁有嶄新技術的搜索引擎。目前,搜狐已經初步實現了從創立伊始搜狐確立的“讓網絡成為中國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理想。
現如今,沒有人不知道網絡,上網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于威說,因為網絡媒體沒有自采權,搜狐的新聞全部來源各大媒體,與之合作的伙伴有多家。眾所周知,傳統媒體都有一個制作過程,而網絡沒有,由于傳輸速度快,造成一個錯覺,好像新聞都出自網上,其實不然。篩選怎樣的新聞上到網上,關鍵在于編輯責任意識強不強。在于威看來,維護搜狐網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重要的就是要有責任感。
搜狐的員工平均年齡只有25歲半。年輕有朝氣、充滿活力且好奇心強,但是年輕人缺乏的是經驗和責任意識。于威說她在抓隊伍素質和建設上下了一番功夫,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層層把關,不間斷的思想業務培訓,甚至是手把手面對面的,關心愛護每一位員工。據說,搜狐對員工非常厚道,現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搜狐非但沒裁員還增加了員工工資。“我要求各級主管加強責任意識,新聞是客觀存在的、嚴肅的、干凈的、反復強調一條新聞會要人命,一條新聞一天能讓在位領導下臺,我是從傳統媒體過來的,新聞的真實是媒體人的生命。搜狐要做老店,不能殺雞取卵。兩年多來,我認真履行了我的工作職責,在這個崗位上只能說是稱職。”于威說,無論做什么工作,她都會激發出的創造力,把事業做到不錯,把團隊帶入佳境。她說她不是什么成功者,努力了,付出了,同時也得到了。對于現在的工作,她說:“我只能算是一個很職業的經理人,算是個稱職的好品牌,否則,我也不會坐在這里,就是老板不辭我,按我的性格我自己也會走人的。”
天性是人精神的胎記
于威出生在遼寧大慶,父親是中國石油大學的高才生,和鐵人王進喜同時代,從小在北京的奶奶家長大的她受父親的影響,從認字時起就開始接觸蘇聯文學,高爾基、托爾斯泰的名著更是愛不釋手,從此打下了扎實的文學基本功。
1986年不愿受父母束縛的她偏要遠離北京的家進入了中文系。1990年畢業后被分配在濟南的一所中專學校當教師,由于天性活潑好動,她和她的學生一同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她說,那一年是她人生中開心、愉快的,那時還不懂謀生的艱辛與生存的壓力。但她又清醒地意識到那畢竟不是自己事業的很好目標。于是一年后,她懷揣兼職當翻譯掙的400來到當時經濟活躍的深圳。于威說:“一到了那兒,感覺機會來了,遍地都是招聘廣告,要求也不高,只兩條:懂外語、文筆好。”她說她這兩條不錯占優勢,可沒想到幾試身手卻敗下陣來,人家要求會說廣東話,廣東話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學會的。幾年的打拼,雖然沒闖出什么大名堂,但各種工作嘗試之后,于威卻練就了一身的真本領,品味了人生甜酸苦辣各種滋味。1998年她又回到了北京,找到合適工作前,她開始準備考研,在讀研期間她又在新華社兼職。一連串變動改變的只是她的身份,而成就的卻是她知識、經驗、閱歷的不斷升華、底蘊的逐漸豐厚。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