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農家婦女,她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過硬的養鴨技術、敏銳的市場預測能力,年出欄肉鴨10萬多只,純收入15萬元,被鄉親們稱為“鴨嫂”,她就是棗莊市嶧城區古邵鎮大劉莊村養鴨大戶倪忠美。近日,筆者來到倪忠美的養鴨場采訪,只見三排養鴨大棚依次排開,里面分別喂養著鴨苗、小鴨和快出欄的肉鴨。倪忠美正在清點飼料,她停下手中的活兒,與筆者拉起了她的養鴨致富經。
倪忠美今年36歲,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2006年10月,在機器煎餅生意每況愈下的情況下,她賣掉煎餅機,打算搞養殖。倪忠美先后到臨沂、棗莊的養雞場、養鴨場、養豬場參觀學習,終被蒼山某肉鴨養殖場所吸引,決定養殖肉鴨。她細心觀察,不懂就問,在養鴨場實習了半個月,初步掌握了養鴨技術。回家后,找場地,建鴨棚,買網上架,投資2萬多元,開始養鴨。在養殖過程中,拿不準的防疫知識,就打電話、找書本,自己不斷摸索,總結經驗。就這樣,茬養的2600只肉鴨,扣除成本,純賺7000多元。
初戰告捷,更堅定了倪忠美養肉鴨的信心和決心。她又接連養了四五茬肉鴨,每茬大約賺5000元,高的賺七八千元。然而任何事都不會一帆風順,2007年夏天,由于雷陣雨天氣,村里停電,鴨棚頓時一片漆黑,已長到四五斤重的鴨子開始在網上狂叫、沖撞、炸群。倪忠美只好在鴨棚里點上了蠟燭,有了昏暗的亮光,鴨子也漸漸平靜了下來。誰知一根蠟燭倒在了架網上,將網子燒著,她和丈夫趕緊滅火,隨后又將掉到地上的鴨子拾到另一端,兩人忙活了一整夜,末了清點鴨子,踩死近百只。那茬鴨子由于市場行情特別好,反而賺了幾千塊錢。為了防止突然停電,倪忠美花了2000多元,買了發電機、柴油機,以后一遇到停電,就自己發電照明。
經歷這次養鴨災難后,倪忠美認為,要想增加效益,趕上好行情,就得多增加批次。養一茬肉鴨得40多天,如果按常規,賣完鴨子再進鴨苗,將使大部分鴨棚閑置一段時間。她決定每隔半月進一批鴨苗,一茬還養2600只,這樣可不空棚,循環養。據她粗略統計,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她一共出欄27茬肉鴨共7萬多只,純收入10萬多元。
倪忠美說,養鴨就是一個“勤”字。每天清早和晚上,她都圍著鴨棚轉兩圈,看看鴨子的精神狀態,察看一下鴨子的糞便顏色。她認為防疫是位的,在鴨苗進棚后的三四天,每天喂藥4次,等到鴨子長到10天左右再開始喂藥,然后到第17天再喂一次藥,第27天至第31天期間喂一次藥,就能鴨子不生病。勤看溫度計也很重要。鴨子對溫度要求高,鴨苗要保持在30℃左右,大鴨在20℃~25℃,冷了容易得病甚至死亡,熱了不長并易得病。她有一個棚育鴨苗,無論冬夏,溫度始終保持在30℃左右。再就是衛生,她配備了消毒設備,隔一天給鴨棚消毒一次,給鴨子噴藥,飲用消毒水,定期打掃鴨棚糞便,使棚內始終干凈衛生。
為規避市場風險,有的養殖戶選擇縮小規模,而倪忠美卻趁機建鴨棚、擴規模,謀求更大效益。她投資20多萬元,在一處廢坑塘上建起了兩個養鴨大棚,面積2000多平方米,加上原有的鴨棚,一茬可養5000只肉鴨,一年可循環飼養12萬只。她拿出自己的承包田跟別人換了塊開荒地,然后聯合另一個養鴨戶,建起了一個養鴨小區,開始規模養殖。可沒想到的是,倪忠美遭遇了兩連敗。一次是去年底,她光忙著擴大鴨棚生產規模,加上天氣突變,2000多只鴨苗被凍死,僅剩600多只,那次賠了7000多元。還有一次是今年正月十五出欄的那批,價格出乎意料地低,結果又折了一萬多元。兩次賠了2萬多元,家人勸她不要再進鴨苗,倪忠美卻說:“咱二三十萬都押在鴨棚上了,不能半途而廢,我估計行情一定看漲。”
她將預定的3000只鴨苗改為5000只,結果每只鴨子賺了3塊多錢,一茬鴨子掙了1.5萬元。隨后,每隔半月進一茬,出欄一茬,到現在已經養了7茬,凈賺八九萬元。倪忠美養鴨掙錢后,附近村莊的群眾紛紛前來學習,她先后帶動20多個農戶搞起了肉鴨養殖,年出欄肉鴨28萬多只。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