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生活中,很多人在創業的過程中,因為沒有資金或是不適合自己的事業而選擇放棄,不以利小而不為,漫觀時代、不同國家的創業成功人士,我們可以驚奇的發現有很多人都是通過小本創業實現放心經營的,靠得就是創業者的智慧。接下來我們就來閱讀一個賣豆腐創富上億元的傳奇故事。
老話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但時過境遷,這句話現在恐怕要改了。一塊錢一塊的豆腐,在家庭主婦手里能做道菜,而在上海清美綠色食品公司董事長沈建華手里,做出了年產值7億元的生意,托起了8000多人的飯碗!
從上海楊浦區國和路上一家小作坊起步,沈建華用12萬元創業本錢,在12年里打造出全國較大的豆制食品企業。從浙江上虞農村來到上海,今年47歲的沈建華找到了大舞臺,演繹了民營經濟在上海的一個傳奇。
這是一家怎樣的民營企業?從上海市區出發,開車約1個小時,到了如今位于浦東發展東路201號的清美公司。廠區很大,占地約200畝,這兒,制作豆腐的原料大豆——看不見;碾磨大豆的石磨——看不見;豆腐制作的初級品豆漿——還是看不見!但你聞得到彌漫空氣中的淡淡豆香。
這是一家豆腐廠嗎?沈建華指了指廠房:“大豆都在四樓的機器大斗里,利用重力自動滾進研磨機。”在清美公司,石磨碾豆早已由機器流水線代勞;豆漿在一根根密封管道里,流向生產線的下一站;在那里,被“點化”成一盒盒包裝好的豆腐,一張張散發著熱氣的百葉,一個個圓頭圓腦的素雞……
在清美公司辦公樓,有一面掛滿獎牌的墻。但在這面墻上部的正中央,留著一個意味深長的空白,這是沈建華3年前特地留下的。“我把這個地方留給‘’的牌子,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一定要創這個品牌!”沈建華笑得很燦。
這是全國豆制品行業的一個;這是孕育了“大白兔”、“杏花樓”的上海食品工業的一個新品牌——而她出自上海的民營經濟。記者很好奇,在沈建華這個至今還沒有上海戶口的“豆腐大 王”眼里,上海意味著什么。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總能不斷找到新例子。家里的男孩、少年喪父、家境清貧……沈建華早早就挑起了養家的重擔。他撐過船,刷過漆,開過建材批發鋪,上海的大街小巷早就跑了個遍。在他眼里,上海的魅力倒并不在于這座城市給了他成功和財富,而在于這里相對規范的商業環境,還有不斷涌現的機會。
“1998年,我攢下點錢后想做個生意,上海就是我的市場。”沈建華憶起創辦“清美”的經歷:“如果每100個人里有1個人買我的豆腐,那不就是一筆生意?”讓他很受鼓舞的是,購買設備、租賃廠房、辦理工商執照、申請食品衛生許可,一系列開業手續只花了兩個月,“管食品衛生的部門派工作人員到我的小廠房檢查——在上海做生意久了,覺得這里各方面就是規范,你自己努力就有機會。”
就這樣,從楊浦區國和路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出發,無論風吹雨打、酷暑寒冬,沈建華每天都和5位親戚朋友一起,各自騎一輛三輪車,把半夜剛剛做好的豆腐送到上海市區的菜場。勤快,“清美”的豆腐連春節里也不斷貨;誠信,“清美”的豆腐貨真價實——這是沈建華簡單的生意經。他踏上了一條結果超乎初想象的創業之路。
臭氣污水,土灶黑煙,骯臟的大桶,混濁的豆漿——這是2002年一家報紙對無證豆腐作坊的描述。多年來,中國人愛吃的豆制品,卻還延續著兩千年來家庭作坊的傳統生產方式,對衛生狀況、對偷工減料和使用劣質原材料等等的擔心,這些年讓不少家庭主婦在熱氣騰騰的豆腐攤前卻步。在上海,標準化菜場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也改變了沈建華的人生。
“那時候‘清美’的牌子在一些菜場里已經有點名氣,但我們一半的生意是做豆腐批發。上海市推進標準化菜場建設的舉措讓我們嗅到了大商機。”沈建華說,“清美”的成長發展靠的不是政府補貼和扶持,但上海營造的規范市場環境,讓他多年來打造品牌的想法有了付諸實施的機會。沈建華果斷砍掉批發業務,開始菜場直營。100家、200家、300家……“清美”豆腐走進了上海1200家菜場,成了與“愛森”豬肉、“雨潤”熟食等等同樣的菜籃子品牌。
一年后,“清美”直營業務補上了砍掉批發業務留下的窟窿;兩年后,超市賣場紛紛給“清美”專柜開綠燈;而今,“清美”的產量已經翻了10倍。這幾年,沈建華的三輪車換成了東風小卡,又換成了東風大卡。
“清美”是幸運的,它趕上了中國人均GDP快速增長、居民消費升級的好時機。品牌就是價值,這個道理如今已深入人心。“以前自己磨豆腐的夫妻店,一年起早貪黑只能賺1萬元。”沈建華對記者透露,“經營‘清美’的直營連鎖,多可以賺到10倍的利潤。”
站在“清美”廠區里一個沙盤前,沈建華指著一片區域說:“第四工廠建成后,‘清美’的員工總數將突破,這個新工廠主要做深加工產品,包括豆制品飲料、休閑豆制品等等。我今年的目標是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
窗外,是一排排等候著的卡車。每天晚上,“清美”物流的司機們拉著新鮮下線的各種豆制品,駛向分布上海的菜場、超市,駛向蘇州、杭州、南京……
在讀完這篇故事的詳細敘述,我們為沈建華賣豆腐創造的傳奇而感到驚奇,他以一個人人不看好的小買賣起家,通過自己的努力打造的品牌。他的故事向創業者傳遞一個道理:小買賣中也有大智慧、大人生,關鍵靠的是腦力。希望你在創業的過程中,腳踏實地,通過自己的智慧努力,將不以為然的小生意,成為自己致富的傳奇故事。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