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創業的機會就在我們的身邊,善于發現,抓住商機就能實現創業的夢想。3年前的某一天,他們加班趕工作進度,餓了想要在網上找尋小吃信息,卻發現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們的靈機一動實現了創業的夢想,讓我們一起去品味他們是如何致富的。
這個“靈機一動”變成了現在的“外賣庫”,一個搜羅外賣信息的網站,近還推出了外賣庫APP.到目前為止,外賣庫收錄了北京外賣近8000家,提供了外賣菜單、電話、地址等詳細信息,讓想吃外賣的人隨時隨地都能下單。
這三個年輕人就是外賣庫的創始團隊:孟超、趙玨映和羅晟,現在分別擔任外賣庫的CEO兼總裁、市場副總裁和產品副總裁。
作為創始人的孟超,將這個學生團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點一點建立起來。在他的帶領下,ASIC進行過外事接待(比如丹麥首相及惠普總裁)、組織過境外交流訪問。在共同的工作中,孟超與趙玨映、羅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既然大家做事這么合拍,以后是不是可以一起做點什么?”孟超這樣提議。
于是,“一起做點什么”的想法為他們后來的創業埋下了種子,這個種子在2009年開始生根發芽。到底做什么項目,一開始目標并不明晰。當時他們三個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比利時,一個在香港,雖然有各自的工作要忙,每周還是會抽出時間開兩次電話會議,“我們列了好多種可以做的事情,逐個討論分析。”這樣討論了半年之后,他們辭掉了原先的工作在北京相聚并開始進行嘗試,他們做過管理咨詢、做過旅游項目、做過設計、貿易。直到2010年那個想吃外賣的夜晚。
孟超2006年畢業后直接留在了基建部工作。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份又穩定又體面的工作,但是孟超做得并不是特別開心。“讀書的時候比較活躍,在事業單位的體系里不太習慣。”孟超回憶說,于是他下定決心,到09年三年合同期滿,他便辭職創業。
但是這個決定遭到了孟超父母的反對。“我父母認為,你現在有車有房有家庭,你還要什么呢?我的觀點剛好相反,我現在有車有房有家庭,我還怕什么呢?”為了說服父母,孟超做了將近半年的思想工作。趙玨映則原先在寶潔香港區客戶生意發展部任大客戶經理,羅晟曾在IBM做大客戶銷售,為了創業,都辭掉了高薪的工作。
對于創業,孟超說:“創業當然有風險,但是差的結果無非就是創業失敗、公司關門、資產賠光,但是至少我很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人生是一種體驗,創業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創業是很苦,但是好多事情你不做你不知道,我還年輕,安穩的時間有的是,而創業,錯過了這個時機可能就錯過了。”
說到外賣訂餐,外賣庫并不缺少競爭對手,比如美餐網、餓了么、外賣網等等。但外賣庫與它們有個較大的不同,其他網站的模式是在線查詢、在線下單,外賣庫則是在線查詢、電話下單。為什么不支持在線下單?孟超有自己的考慮。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幾家外賣網站如今的規模大小相差無幾,誰能快速獲得盡可能多的用戶,誰就更有可能脫穎而出。
“如果做在線下單,有的商家你沒有跟它打通訂單系統,你就不能把它收錄進來,用戶來了一看,沒有想要的那家,就可能走掉了。”孟超認為,另一方面,沒有在線下單業務,則不需要在與商家的系統關聯上進行投入,利于輕裝上陣,“先跑起來,回頭再加。”在線下單仍在孟超的考慮之中,從支持一部分合作商戶在線訂餐開始,逐漸擴大到所有商戶,但是這個目前并不是外賣庫業務的重點。
重點還在外賣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上。外賣庫創立之初,公司員工用掃街的方式,一家一家地找飯店的外賣菜單,再收錄整理。這是個體力活,靠這種笨辦法,兩年時間內,他們將收錄商家數從零做到6000多。
不過近剛剛推出的外賣庫APP幫了他們的大忙。用戶的手機安裝了外賣庫APP后,可以自行拍照上傳外賣菜單,再由工作人員審核通過。短短的時間內,商家數量增長值將近8000,趙玨映介紹稱,現在單就審核用戶上傳菜單這一件事,已經讓他們忙瘋了。
做外賣信息網,就是要找到小吃店的信息,把各種菜單放在人們眼前,供消費者選擇。目前這個10人左右的小團隊在海淀區雙榆樹的一套公寓里面辦公,他們去年獲得了來自天使灣創投的天使投資,目前正在尋找新的融資。
看到材料中的他們三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打造了自己的輝煌人生。通過他們希望廣大的投資者,一定要抓住市場行情,抓住機遇。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打開屬于自己的財富世界。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