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中相信有很多人都有創業的夢想,有夢想就要勇于堅持,雖然創業之路需要歷經艱辛,但是我們要知道艱辛的背后就是勝利致富的果實,有創業想法的朋友夢就不要錯過這個真是的創業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丹巴的艱辛創業歷程。
丹巴今年42歲,是林周縣甘曲鎮遠近出名的致富能手,回想起自己經歷的改革開放30年時光,他說:“創業之路是艱辛的,國家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創業的機會,改變了我的命運。”
在丹巴的記憶中家里很窮,8個姊妹逢年過節也穿不上一件新衣服,全家10口人就擠在20平米的小屋里,那時候全家渴望的事就是能吃頓飽飯。1977年,丹巴11歲,這年的藏歷新年是他一輩子都不能忘記的:“從小到大也沒吃過幾頓肉,我們全家只有兩只羊,但那年父親把兩只羊全殺了給我們吃,這是記憶中吃過肉的一個新年。”
丹巴在8個姊妹中排行老四,到12歲時家里實在是供不起丹巴再讀書了。丹巴說:“那時侯家里還很困難,輟學后自然還要照顧弟弟妹妹,當時生產隊的宣傳隊正在招人,我讀過幾年書還有點文化就參加了宣傳隊,這樣我每個月就有15元的工資,可以補貼家用。”
1982年,丹巴毅然離開了宣傳隊來到拉薩的色拉寺學習木匠雕刻。他說:“我在宣傳隊的幾年中學習到了很多的知識,對黨的方針政策也了解了很多。我干農活不行,文化程度又不高,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如果自己不提高肯定就會被社會淘汰,所以我就想去學門手藝,好趁著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干點自己的事。”
正是受到黨的政策的引導, 丹巴才真正認識到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和奔小康的重要性,真正解放了思想,他的學藝之路的開始也意味著創業之路的開始。1987年,丹巴學藝歸來回到林周縣,憑著吃苦耐勞的品質和的手藝,很快成了林周縣小有名氣的木匠,并且又收了幾個徒弟。1992年,丹巴拿出8000開辦了一家木材加工廠,這樣生意逐漸有了點起色。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好景不長,丹巴遇見了創業之路較大的挫折。1997年,丹巴的廠房已經幾次擴大規模,又新購了價值39000的新機具。這一年廠房的房東因為一些原因,不能再把廠房租給丹巴,這樣丹巴只有搬廠房,就是在搬運的過程中,由于運輸不當機具嚴重耗損,造成近30000的損失,這對丹巴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剛開始辦廠的資金都是左拼右湊來的,現在廠子剛有點起色就又遭遇到這樣的困難,真的是非常絕望,我幾乎失去了繼續經營的信心。”丹巴說。
1998年,丹巴在政府和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又重新把廠辦了起來,并且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丹巴成了林周縣的致富能手。“我的親戚朋友都勸我不要放棄,還湊了40000給我作啟動資金,政府得知我的情況后又批給我一塊1300平米的地建了廠房,這樣我就又有了信心,把廠重新又辦了起來,并且生意越來越好。”丹巴說:“創業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有對黨政策堅定不移的信心,我相信我的路會越走越好。”
2005年,丹巴又籌資新蓋了一套兩層混磚結構樓房,丹巴的生意也從單一的木材加工走上了集農業機械維修、汽車維修和娛樂餐飲等多元化一體的產業之路。想想過去以務農靠天吃飯的拮據生活,而今,丹巴已經注冊了自己的公司,丹巴已經真正走上了小康之路,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能手。
做人不忘本,飲水要思源,丹巴從貧苦農家走出來的, “自己富了還要帶動更多的人走上富裕之路”是丹巴的宗旨。2006年起,丹巴先后為林周縣50戶貧困家庭免費加工木材,價值近13000多元;2003年至2005年間,先后拿出84600多元用于社會公益事業;2004年至2007年,資助兩名貧困大學生,用去30000多元。截至到今年9月份,丹巴資助貧困大學生、為貧困戶蓋新房、維修房屋和免費鋸木共用去285900,并且還為19名貧困家庭的待業青年和殘疾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丹巴所做的點點滴滴獲得了廣大農牧民群眾的喜愛,也受到了各級領導的肯定。
故事講述了丹巴的創業歷程,他的創業歷程可謂經歷了各種艱難困苦,在經歷這些創業風雨的時候,丹巴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和高度的自信面對,終獲得創業的成就。希望廣大的創業者在創業的艱難風雨中,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怕困難,勇于挑戰困難,這樣才能讓你的事業獲得意外的成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