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充滿著讓我們震撼的事情,總有一些人和他們的所作所為讓我們感到鼓舞,他們在平凡人看來難以接受或者說是不可思議,一個政界好品牌舍棄高管厚職走上下海經商的道路,這就足以讓人驚訝萬分,下面故事的主人公樊建川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1976年,中國結束了十年浩劫,迎來新生。是年12月份,樊建川離開四川宜賓,來到內蒙古化德,曾是知識青年的他披上戎裝,開始了軍旅生涯。條件甚是艱苦,但樊建川卻特別努力。1979年,樊建川如愿以償,成為改革開放后批以士兵身份入軍校的大學生。
西安學院等待他的不僅有全新的課程,還有被拋棄的像章和語錄。樊建川的收藏史,也正是從這些退出了歷史舞臺的像章、語錄開始——對于他來說,收集這些,就是鐫刻了一段特殊時期的民族記憶。
2004年6月份,樊建川投資2億元,集中建設了一個占地500畝、中國較大的博物館聚落。2008年5月份,樊建川決定籌建地震紀念館,長久性地收藏這場民族苦難。在他看來,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12月25日的激勵。經過樊建川多年的努力,現在的建川博物館包括抗戰、民俗、紅色年代藝術品三大系列十幾個分館,館藏文物超越200余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1件。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樊建川又開始忙碌了。樊建川希望,他的建川博物館能凝聚歷史,預示未來,留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告別偏執,告別浮躁,以開放的胸襟走向成熟的心路歷程。
故事中的樊建川從一個政界高管變身房地產商,他只為了有足夠的資本去搞收藏,這個舉動多少讓人覺得有點詫異,但是經過實踐證明,他的選擇讓他獲得了人生的蛻變。希望廣大的創業者,有夢想就要去努力,通過實際行動,獲取屬于自己的財富。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