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當今的社會中,每個人對于創業的態度都不盡相同,有的人說難,有的人說容易,不過即使是再容易的創業過程也免不了“努力”二字。接下來我們就來閱讀一個女臺商來大陸創業的歷程。
臺商葉素青很隨和,周邊的人親切地稱她為葉子。葉子的先生在大陸當臺干,兩人看中大陸的市場潛力,哥哥又在臺灣做茶葉批發生意近三十年,有茶葉貨源,便萌生了來大陸開茶葉店的心思。不想,大陸的“生意經”不同于臺灣,干得非常辛苦,葉子卻說,“既然來了,就得有結果。”
二○○六年初,葉子到廈門來考察、探路,發現廈門不僅離臺灣很近,語言和風俗也相近,便決定做生意從這里開始。
剛開始的艱辛,是葉子料想不到的,“就連找店面都不是自己想的這么容易。”廈門島內資源有限,好的店面并不多,租金也高,葉子測算一下,發現銷售金額與租店成本不成正比。而且,她還“意外”發現,大陸做過生意的店面要讓出,有個“轉讓費”,這在臺灣是沒有的。
葉子不想退卻。單是這個店面,她跑遍廈門島內外所有商圈,足足找了一個多月,通過朋友介紹,終于找到一個離SM比較近,又沒有“轉讓費”的店面。這讓她覺得,“要與廈門結緣,這里或許就是自己的福地。”
二○○七年七月一日,葉子的茶葉店開張了,主營的臺灣茶。店里的茶葉、包裝盒,全部都是她從臺灣帶過來,而且定價也不高。
不久,葉子發現,安溪鐵觀音在廈門名氣很大,臺灣高山茶認同的人并不多。就同等價位的茶葉來說,因為運輸、過境等原因,商品成本高,利潤薄。
為了打破老舊的行銷方式,避免單打獨斗開拓市場,葉子通過做社區網絡廣告、派發宣傳單等方式,跟老客戶多聯系,以此來累積人脈。
葉子研究兩種茶葉的不同之處,發現高山茶也有優勢。生茶反胃,而臺灣茶以發酵茶為主,入口回甘,喉韻有余,可以泡上6到7泡,恰為那些想換茶的人提供選擇。她便以此為突破口,熱情向客戶介紹、推銷。
現在,葉子的肚子每天總能裝上一大壺茶水。為什么呢?原來,葉子為人熱情,性情隨和。每每有顧客到來,她總要熱情招呼品茶,即使對方不買茶,也能和她聊上大半天。久之,顧客成朋友,她成了個“陪聊”,下來,免不了喝飽了肚子。
葉子是個堅強的女人。她想,“既然做了,就要有結果,再怎么樣,也要熬過頭一年”。她私下定了個三年目標,即“開店不管好壞,如果在第三年還達不到成本與收獲持平的話,就打道回府。”
結果,在創業年結束時,她算了一下賬,僅有一個月虧本,其他月份還打平,這叫她心里感到很安慰。
今年,是葉子的第二年計劃。她慢慢摸出門道來:大陸人口多,人情關系和諧,送禮愛送健康,茶葉是不錯選擇。而且,禮盒包裝也有一定講究。在秉承臺灣人環保的觀念下,葉子在設計包裝禮盒上下工夫,不僅盡可能做到外觀好看符合當地人需求,用的又都是環保材料,提倡保護環境。她信心滿滿,“未來市場在大陸”。她說希望以廈門為窗口,把臺灣茶推向整個大陸!
故事中簡單的敘述讓我們簡單了解葉素青的創業歷程,但其中的艱辛也只有創業者自己知道,令人敬佩的是她的堅持精神。希望你能在創業的過程中不怕艱辛,勇于面對困難,讓你的事業獲得成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