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多姿多彩的社會中,在這個紛繁的社會中,很多看似遙不可及的都是由和我們有相同資質的普通人創造的,為什么他們來創造呢?通過下面這個創業故事,相信你會找到真實的答案,讓我們一起看看故事中100萬的借款如何變成4000萬收入的傳奇故事吧。
積累人脈1981年,改革開放的風潮正如火如荼,劉建華開始走上工作崗位,當過三年的警察,在工廠學過工……1998年國企改制后,進入一家股份制公司從工程師、副總經理一步步走到大股東參與公司的管理經營。“生產、技術、采購、營銷,我全都做過。”
“那個時候工作真的很忙,一年有300多天都在出差,國內除了西藏全都跑過;國外也經常去。”然而重組后的股份制公司并不是原先國企的優質核心資產,200多名員工,13個股東,作為副總經理和工程師,劉當時的工資只有2000多塊。
這幾年的經歷不僅培養了一個行業通和經營能力,也為他日后的自立門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人脈。1999年和美國客戶的談判讓他對貿易化和虛擬生產有了新的認識,受益匪淺,從那時開始,劉建華就逐漸認識到,市場需要既了解國際需求又了解本土技術生產的貿易服務;這個領域有更大的價值可以挖掘。這也為他創辦今天這個從事虛擬生產的外貿公司埋下伏筆。
2003年,劉建華遇到了他創業路上的伯樂。這一年,他邁出了自己創業的步。“我們那時認識才三五個月,是普普通通的朋友”,朋友是做房地產的,現在已經全家移民國外了。
“是您主動去找他借錢的嗎?”“不是。那個時候,他時常會來我工作的地方,通過談話,慢慢熟識起來;在了解我工作的情況以后,他認為我的付出和回報實在有天壤之別;就一直鼓勵我自己出來干自己的事業,還主動借給我100萬作為注冊資本,也不要求任何利息。”
2003年,有了伯樂的支持和鼎力相助,劉建華開始邊工作邊籌備自己的公司。2006年上海祺龍壓力容器有限公司正式開始運營。“公司剛開始的時候一無所有,客戶多年來對我積累的信任。”公司剛起步的時候只做壓力容器一類產品,現在的業務還延伸至了食品、汽車領域。
公司成立后,年的產值已經達到2000萬;2007年劉建華給自己定了2500萬的目標,終超額達到3000萬;劉給2008年又設定了3500萬的目標,末了出乎意料直奔4000萬大關。“公司業績基本是在以每年一千萬速度增長;但是我每年只會給自己設定500萬的增長目標。”劉建華還告訴記者,他認為以公司現狀,產值上限應該在5000萬左右,再往上對公司規模和結構有新的要求了:“我們不會有了10萬就拿去做100萬的事情”,劉建華說,“創業一定要腳踏實地,要走得穩,要負責任。”
劉建華的公司成立幾年里沒有什么起伏,一直是處于穩步上升的。一般創業會遇到資金和市場兩方面的問題,由于劉的公司主要從事的是外貿生意,做的是虛擬生產,“我們和生產商的合作關系非常穩固,從起步到現在也已經建立了很好的信譽度,所以資金上沒出現過麻煩。從事虛擬生產的企業,經常碰到的難題可能來自于產品質量和交貨期;但是也因為這種穩固的合作關系,生產廠商總是會積極配合,哪怕有時候需要大量的加班趕工。
“對我們來說,市場很重要”,公司不久前才剛投了一個5萬塊的廣告,劉建華說,“公司目前的團隊還缺乏自己闖出去拓展市場的能力,需要靠廣告”。“但是市場有了,客戶來了,還是要看我們的團隊的實力。”
劉建華總是三句話不離團隊。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后來才慢慢開始招兵買馬,漸漸擴大到四個人、八個人,每次一談到團隊就感慨不已,像極了一個父親,“我希望我們的團隊能成長成一支有凝聚力、向心力、拉得出、打得贏的隊伍。”
1.行業耕耘20年是根基:生產、技術、采購、營銷,劉建華全都做過,成了公司運轉的軸心,同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人脈。
2.不喜歡欠債,誠信好:初創業時朋友借的100萬注冊資本,用他自己的話說,筆生意一進賬就馬上開始還債了,一個月以后就還清了。做外貿行業的一般資金周轉支付給生產廠商的錢一般需要一個月,我們每次一個星期就結清。
3.利用網絡平臺,減少運營成本,彈性大:在阿里巴巴、ECNEC、EC21、Global Sources、中國供應商等多家國內外的商務平臺上都已經有了劉建華公司的網站和廣告。
經驗語錄“別人都說經濟寒冬,會有很多企業要被凍死了,我不這么看,企業要生存什么時候都能夠主動去適應環境。碰到了環境困難,站不住的企業你可以先跪下,跪不動了就先趴下;總之要慢慢地撐到末了就是勝利。環境變化也是對企業生存能力、適應能力的考驗。”
故事中這些成功的密碼都將能助每一個創業者打造創業之門,劉建華用自己的切身經歷告訴我們一切皆有可能。你擁有良好的技術與誠信,抓住商機你也能獲得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自己的創業夢。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