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不平凡的事例,有的人夢想有一份金領的工作,但有人有了金領的工作反而辭去了這一較好的回報工作,返鄉當農民,也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這篇故事中就有人辭去了這份工作回鄉當農民,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南部縣建興鎮李家街村走出的位大學生敬曉文大學畢業后,先后到重慶一家生物制藥廠和一家企業搞生物技術研發與營銷,末了奮斗成為金領,年薪逾10萬元。就在親人們為他的事業叫好時,敬曉文卻懷揣技術回鄉當起了農民。他為什么要放棄都市舒適的生活回鄉呢?他能成功嗎?五月二十五日,筆者尋訪到建興鎮李家街村,了解他的故事。
二○○二年,敬曉文應聘到重慶一家企業搞起了營銷。營銷既需要知識,更需要營銷技巧。敬曉文憑著自己在圖書館淘得的經驗很快創下了不俗的業績。二○○五年,他被公司派到拉薩分公司任經理,后來又被調回重慶。幾年打拼下來,敬曉文對市場這個概念有了很深的了解,他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豐厚,終于買上了自己心儀的小車和商品房。妹妹從敬曉文的變化中看到了知識的重要,應聘進了敬曉文所在的公司。
敬曉文無論是上大學期間還是參加工作后,都經常與遠在老家的父母以及在外打工的弟弟保持聯系。
來來往往中,敬曉文發現,村里外出打工的農民特別多,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少了,而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卻多了。再后來,敬曉文發現,青壯年與年輕婦女大多外出,留守在村里的基本上是老人與兒童。這一變化直接反映到了莊稼的耕作上:過去種莊稼,村民都是精耕細作。現在由于人們對土地的依賴性減小,改變了傳統的土里刨食觀念,耕種方式比過去“粗糙”了許多。讓敬曉文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村里桑樹資源豐富,但卻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出現了栽了毀,毀了再栽的情況。李家街村的村情如此,其他地方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敬曉文帶著這一問題展開調查。調查中,他發現了商機:二○○九年初,南部縣的桑樹面積達到35萬畝,可利用的桑枝至少10萬噸,可生產食用菌菌包1億包,產值5億元人民幣。10萬噸桑枝給農民帶來直接經濟收入至少2000萬元;農村人口爭著往城里涌,農村產品的需求量將大增……
二○○九年初,敬曉文讓母親在自家半畝稻田里試種草莓,結果收入達到1600,遠遠高于其它農產品的價值。
敬曉文把自己準備回鄉當農民創業的心思告訴愛人后,愛人頗為支持。敬曉文的父親敬永茂、母親周繼清卻感到難以理解。李家街村黨支部李富先也提出了同樣的疑問:“曉文,你是我們村的驕傲,你在重慶生活得好好的,為什么要回家當農民呢?現在的農產品不值錢,失敗了咋辦?”敬曉文用半畝草莓的價值回答了他們的疑問:“我擁有技術,我熟悉市場規律,我懂得營銷技巧。”
隨后,他打電話給在新疆搞貨運的弟弟敬小勇,讓他回家跟著自己一起創業。弟弟說什么也不答應:“哥,我外出打工就是為了多掙點錢,我現在每年可掙5萬元左右,回到老家去哪里能掙這么多?”敬曉文當即給弟弟作出承諾:“我每月大約付給你1500,如何?”敬小勇經不住哥哥的“慫恿”辭工回家。
二○○九年下年,敬曉文承包了村里的50畝地用來種植草莓,并將村里的250畝桑樹全部嫁接為果桑。隨后,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他在村里一個叫敬家灣的地方規劃了占地10畝的桑枝食用菌種植場。
五月十七日上午,敬曉文把筆者帶進了豐收在望的草莓地里。他雇請的幾個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草莓。敬曉文介紹說,今年有6畝多草莓投產,畝產在1500公斤左右,批發價每公斤約10,南部縣每天的市場需求量約500公斤,自己多能提供100公斤,現在有些供不應求,外地來電訂購都拒絕了。說著,他將筆者帶到修建中的桑枝食用菌種植場,敬曉文介紹說,食用菌種植五花八門,他的打算是將村里的桑樹全部嫁接為果桑出售桑果,桑葉用來喂彩色絲蠶,桑枝用來培育食用菌。同時,他準備在桑樹下培育食用菌,使蠶桑這一傳統產業與現代立體農業對接起來。讓村民都富起來是他較大的心愿!
“今年下半年,我的食用菌種植場將建起,采用全自動化生產,需要桑枝在200噸至2000噸這個范圍內。”敬曉文說,兩三年后,他將流轉整個村子的八百多畝土地,敬家灣這個地方作為菌種培育點,另外規劃200畝全部來做食用菌大棚,其余地方就按自己了解的技術搞立體農業、觀光農業。
“我們鎮去年將他評為回鄉創業,獎給了他500。”建興鎮鎮長王永果告訴筆者,鎮上十分支持敬曉文回鄉創業,并將提供相關優惠政策。
故事中敬曉文用自己的創業實踐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他不僅成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為家鄉開辟了富裕之路。希望他的故事為你帶來人生的激勵,讓你在創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