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社會中,做任何生意都不小,有良好的規劃,那么做小生意也賺錢。農村致富項目也成為現代人們感興趣的投資選擇,張茵是中關村的一位it麗人,四年前放棄高薪工作,做起了蔬菜生意。我們一起看看她是如何在蔬菜生意中致富的。
在北京大興縣野豬嶺下的一片山谷里,有一個桃花源般的青翠世界。紅彤彤的西紅柿、頂花帶刺的黃瓜、金黃滾圓的“黃河蜜”。這就是張茵一手打造的300多畝有機農場。4年前,張茵還是中關村的一位it麗人,26歲的她已做到銷售主管。
為排除心中的郁悶,她常到京郊深山里瘋玩。無意間發現這里土地多得是,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正愁沒人種地。于是便萌生了建農場種菜的想法。隨后,她聽說笑星陳佩斯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正帶著妻子隱居在離此不遠的山里種樹(如今陳佩斯夫妻倆已營造出萬畝山林)。她的興趣更濃了。
2008年初,張茵以每畝600的價格租了100畝地。租金雖然不多,但真要建農場。張茵的外籍好友凱特莉女士對這個農場興趣十足,凱特莉出生在法國北部一個農場主家庭,當過農藝師,對果蔬的種植管理頗有一套。到野豬嶺考察時,凱特莉和丈夫一下就被那里近乎原始的美麗風景迷倒了,決定投資20萬入股。
一個金發碧眼的洋太太,一個穿著時髦的小姑娘,當地村民紛紛質疑她們能不能種出菜來。哪知不久,村民們就開了眼界。只見美觀的鋼架一體大棚很快就搭建起來,不像傳統大棚那樣還要砌墻;灌溉設備是外國朋友介紹從以色列引進的,要知道以色列的農業技術是相當牛的,很多國家都去他們那取經;地上還有雨水收集裝置,能省不少水錢;當地農民種菜,都離不了尿素、磷肥之類的現代化學肥料,但張茵卻回歸原始,用的都是經過發酵消毒的人畜糞便及草木灰;禁止使用催熟劑……這些是表面容易看到的——對蔬菜生長的控制。
“現在什么產品都開始講究的標準。誰能搶先把的方法應用到以往被忽視的的領域,誰就能抓住新的機遇。種菜就是如此。”張茵這些嚴格按照標準化方式生產的蔬菜,重量誤差只有5%左右。以上海青為例,在這里每畝地種植18萬株,每株間距5厘米,22天采收,每株重量10克左右。
因為如此,盡管張菌生產的蔬菜每公斤賣十幾到二三十元,是普通蔬菜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但仍然。銷售渠道上,老外朋友提供了很大支持。京城不少大型涉外西餐廳、星級酒店和一些外企客戶,直接到田頭買菜。看著張菌地頭上來來往往的寶馬、奔馳之類的名車,當地村民都傻了。
為了標準的貫徹,張茵請雇工特意不要熟手。她解釋:“熟手都懂些所謂的訣竅,不經意間可能就會變點‘魔法’讓蔬菜長得更快。而我的信念就是種植,不違反自然規律。”
沒多久,張茵成為京城“綠領”(環保人士)名人。2009年3月,英國農業部舉行蔬菜基地評選活動,張茵應邀前往英國考察。在威爾士一處蔬菜基地,張茵大開眼界。基地從選址到蔬菜的培育管理,以及配送等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而這些是她以前在國內聞所未聞的。
其一是一種叫做希格利亞的蔬菜,它已經成為倫敦人餐桌上所需的時尚調味品,而國內根本沒有。她看準了其中的商機,立即從英國引進,派種植人員在農場試種。這些在國內相當不錯的“洋品”,馬上受到了老外們的青睞,一些飯店也聞風而動。隨后,張茵又從歐洲引進了30多個時尚蔬菜品種,并成為一些外國駐華使館的供應商。
其二是一種經營模式。張茵發現在英、美國家開始流行csa(社區支持農業)農場營銷模式。即在種植季節之初,消費者預付給農場主一部分錢,而農場主則自己的產品是有機蔬菜,直接把菜送到訂戶家中。
近些年中國的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事實上菜農愿意種植綠色環保蔬菜,可卻不知銷路在哪里。而真正的消費者又找不到需要的產品,信息不對稱,制約了有機農產品的發展。
2010年春,種植面積擴大到300畝的張茵,開始嘗試推廣csa模式。其中較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讓訂戶相信,你種出的東西是綠色的。為此,張茵找到農產品管理部門,定期檢測自己的蔬菜品質。此外她受到網易總裁丁磊養豬的啟發,模仿著將種植有機蔬菜的全過程拍攝下來放到網上,提高客戶信任。同時,她還邀請客戶隨時到菜地觀察甚至參與勞動。
此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短的時間,網上訂戶就達到上千人,而且八成以上是外籍人士及國內老板這種中客戶。現在,客戶頭天下午在網上下單,注明所需蔬菜的種類及數量,第二天早晨,配送車就能將帶著露珠的新鮮蔬菜及瓜果送到客戶家里。
在世界各國中,有很多人的夢想可能都是從一個啟發開始的,她還準備在山里辦一家旅游度假村,讓有機農場發揮更大的價值。中國的農村市場較大,希望廣大的創業者一定要發覺并抓住農村市場,成功實現創業夢想。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