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11 14:29:47 作者:無名 來源:1
2010年12月,美國《新聞周刊》評出全球十大創新企業,微軟憑借其革命性產品無線體感游戲手柄(Kinect)榮登榜首,蘋果與谷歌則一如既往占據前幾位。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企業HTC(宏達國際)、比亞迪、海爾首次登上榜單。
中國企業與《新聞周刊》及“創新”聯系在一起,印象中這是第一次。在我看來,這份榜單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勢必引發人們對創新的再度關注,并最終對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但是創新在中國,并未成為一個深入人心的觀念。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創新還顯得那么青澀。一個問題是:什么束縛了中國企業創新的步伐?
有人說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是中國人普遍缺乏想象力與創新思維,而這又可以歸結為教育的失敗。一個顯見的事實是:中國有13億人,卻至今未培養出一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獲得者。
的確,教育的失敗,是中國人創新能力不足的根源。
創新是一個系統性社會工程,不是彌補一個兩個短板就能解決的問題。宏大的命題可以交給專業人士去研究,我這里僅從企業的角度予以思考。
我認為,在回答“什么制約了中國企業的創新”之前,應該首先搞明白“為什么要創新”——這涉及到創新原動力的問題。
對于“新”這個字,中國人并不陌生,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可謂日新月異,用一句唱詞形容,那就是“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看不盡說不完的勝利消息”。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小時候物質貧乏的記憶尚未散去,身邊的新事物已經層出不窮。開汽車、住樓房,過去許多人想都沒敢想,而今已是“司空見慣渾常事”;至于電腦、手機、數碼相機這些潮人必備,亦是“飛入尋常百姓家”。如果誰有興趣,可以清點一下身邊有多少東東是最近20年才出現的,也許會有驚人的發現。可以這么講,“新”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生活的主流方式,如果一個人身邊沒有5件以上近10年才出現的“新生事物”,這個人基本上已經OUT了。
新,其實就是創新,就是社會進步。
就企業而言,市場競爭歸根到底不就是競爭誰更會創新嗎?以大家都很關注的汽車市場為例,每年上市新車型都在百款以上。曾幾何時,一款普桑就在中國暢銷十幾年,而今已成“黃鶴一去不復返”。在社會呈現出加速向前的態勢之下,如果你不創新或者創新得比別人慢,你就有可能被人甩下,甚至淘汰出局。所以,創新考驗的不僅是企業競爭能力,還有生存能力。為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
平心而論,當我們把中國企業放在全球市場的大背景下觀察,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還很不足。
什么制約了中國企業的創新?
首先是觀念不足,“創新”至今并未成為深入人心的觀念;其次是人才不足,作為創新擔當者的高端人才依舊十分匱乏;再次是氛圍不足,中國至今未形成良好的創新環境和社會氛圍,侵犯知識產權的事情依舊屢見不鮮。
先說觀念不足。“創新”常常和“創造”聯系在一起,雖說我們曾經高喊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但是“人民”并未因此而創造出一個漂亮的世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創造”是一個政治概念,而非社會概念。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才發現“中國制造”與世界的差距,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才關注創新并檢討我們的發展戰略。是遭遇了多次反傾銷等不公正對待之后,我們才明白國際市場的競爭,不是比誰的產品更便宜,而是比誰的產品更優秀。
再說硬件不足。與創新觀念不足高度關聯的,是中國創新人才的嚴重匱乏。人才是創新的擔當者,失去人才支撐創新就成了空話。目前,有遠見的企業對高端研發人才爭奪十分激烈,但是,由于人才總量不足,導致人才爭奪戰變成一些人頻繁跳槽的表演。每每在這個時候,人們最痛恨的就是中國教育的失敗。
時至今日,雖有不少企業建立了研發機構(有的號稱“研究院”),但是,這種研發機構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是否建立了配套的激勵機制,仍是大大的問號。以我親歷為證,大多數中國企業的研發機構仍停留在“模仿和消化”階段,鮮有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開發。正是因此,海爾、比亞迪被美國《新聞周刊》評為“創新企業”才格外難能可貴。以大家最熟悉的海爾為例,其“雙動力”洗衣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機、超靜音洗衣機,均屬于“原創型”產品,和其他企業以“追隨型”產品為主迥然不同。正是這類產品,支撐起海爾全球領先的創新形象。
最后是創新環境不足。止于目前,中國仍未形成成熟、規范的創新氛圍與機制,“山寨”比比皆是,侵權隨處可見,鮮有人愿意為5年、10年之后的技術去付出,人們更愿意做的是投機取巧和立竿見影。遺憾的是,仍有人固執地認為,中國企業不應嚴格執行WTO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公約,對于侵權最好睜只眼閉只眼視而不見。于是,中國始終陷在“競爭力不足——侵權——競爭力不足”的惡性循環中出不來。
只有創新才有競爭力,只有創新才有生命力,這是中國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必須建立的觀念。對于那些仍然沉醉于“營銷崇拜”的企業來說,到了需要警醒的最后時刻。為什么總有企業上演盛極而衰?為什么我們的產品無法贏得國際市場的尊重?為什么中國企業普遍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一切一切的答案,都在于創新能力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