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3 9:49:00 作者:戴新愿 來源:1
創業是一個人檢驗自身綜合能力的過程,也是走上自我夢想之路的開始,在中國這種“寧為雞頭,不為牛尾”的傳統思維指引下,只要工作時間稍微長一點,沒有不想創業的。但在一般情況下,這條路充滿了坎坷和荊棘,同時也遍布著各種不為人知的陷阱:在公司里做的好不一定能創業,創業好的不一定適合做守業型公司的管理。這里是一個悖論,對立而又統一。
創業,往往是從頭自己著手一點點建立一個經營管理體系框架,而守業,則往往是在已經設定的框架內運作日常管理。有很大的差別,不同企業的人出來的去創業也有很大差別。為什么從外企出來的綜合素質很高、待遇很好,但是往往不適應國內民企?就是因為與守業能力來比,往往創業型企業所要求的綜合創新能力更為重要,如果沒有規則就要你去創造它。
創業之初,除了極少數人,大多是從低點起步,缺乏錢、缺乏人、缺乏各方面的資源,投入資金除了產品、租賃、工商費用、人員工資之外,幾乎是一窮二白。我問過不少創業的朋友,說你如果虧損,現在的資金能支撐多久,回答我的,最長的也不說是半年,也就是說,半年,對于很多小投入小產出的創業者,這是個虧損的時間極限了。不要覺得這個時間短,其實很多經營者達不到這個時間,有些是還有資金可支撐,但覺得盈利無望,就自動退出了。
我舉個例子,以前我在山東財政學院附近住,觀察過大學附近小區臨街小商鋪,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能開住的,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二的商鋪,常年始終是處在開開關關的過程中,今天開了,好,明天關了,這個門臉今天是賣手機貼膜的,明天可能就是賣蘭州拉面的,來來往往,不亦樂乎。很多學生都說,這個地方瀕臨兩大學校,山東財政學院、濟南大學東校區,好幾萬學生,日日夜夜,川流不息,這個地方的門店能多賺錢啊,但實際上卻是如此。
創業之初,很多人沒有沒有過公司的全面管理經驗,創業同時往往也是個學生,很多東西需要從頭學起,不要講你做過部門經理、銷售總監,就是做過公司的老總,重新創業可能也面臨許多新的、從未接觸過的問題。
一般來說,我們創業只能輸一次,輸一次就會損失很多的錢了,所以我們做營銷的時候,要更加審慎的去做事情。我建議你先對你的客戶和競爭對手做市場調研,規模越小越要做市場調研,否則“走路不看路”的人,很容易掉到深溝里。做做市場調研,就能了解同行業的情況,他們的價格、服務、拓展業務的方法、陳列、成本等,參考中建立自己的營銷策略。
對于很多朋友來說,創業的首要問題,是實現盈虧平衡,其中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就是前面講過,因為缺人、缺錢、缺資源,沒有客戶積累、沒有品牌效應,一切從零開始,如何在現有的三無條件下,利用有限的資源,進行有效的營銷,突破創業的進展艱難的困境?
我們講,要對你的資源分配做出計劃,樹立自己的營銷目標,用低成本營銷方式、去做你自己的銷售。
所有要面臨做營銷計劃的的人,張口第一句就肯定是你給我什么資源?首先,在營銷之前,對現有的資源列出規劃,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對于創業者來說,往往只重視手中的現金和產品,但對于無形資源,比如公關、人脈、新聞等資源更應該重視。
首先,從經營過程來看,一般一開張就業務滾滾而來的新店、新公司是比較少的,大多需要有一個積累過程:即--通告、認識、信任成交。所以,在做資源分配的時候,要注意在創業開始的各個階段,根據進展情況分配資源,并且審慎的評估每一次投資的效果。
尤其是我們北方的老板,很多人喜歡一開業就搞大鳴大放大字報,做不做慶典?上不上報紙?雖然資金很緊張,往往老板也不評估這些投入的效果,頭腦一熱,一咬牙,上吧!其實在開業之初,如果你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不是特別自信,不建議你做大規模宣傳,何妨有個試營業階段,磨合你的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