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9 11:06:38 作者:網風 來源:1
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及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孕育和催生了湖北省成千上萬乃至幾十萬的商人和老板,他們為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對外交往和聯系日益密切和頻繁,在這個過程中,湖北企業家群體的統一稱謂,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有的稱“鄂商”,有的稱“漢商”,有的干脆直呼“湖北商人”、“湖北企業家”。每當此時,湖北的企業家們羨慕“晉商”和“徽商”,他們統一稱謂、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也羨慕“港商”、“臺商”、“粵商”、“浙商”等,他們叫得響亮、底氣十足。大家熱切盼望湖北商人有一個統一的稱謂,有一個既能體現湖北文化特色又能體現湖北商人精神的稱謂。我認為,這是亟待回答并解決的緊迫問題,解決好了,有利于湖北商人的對外交往,有利于團結和凝聚全省企業家隊伍,有利于形成有湖北特色的商業文化和商業精神,有利于促進全省企業發展和經濟這會發展。
為此,我們做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也廣泛征詢了企業家、學術界專家、楚文化專家、行政領導的意見,出乎我們意料,各方面的看法驚人地一致:認為,叫“楚商”最好。綜合各方面主張叫“楚商”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從區域來講,古代楚國覆蓋湖北全省,湖北是楚國的基本地盤。公元前1000多年時,周王始封楚國,在今南漳縣境內,國土小,國力弱;經五、六代人,歷時一個半世紀的艱苦奮斗,國力漸強,之后不斷向外擴張,先后征滅了周圍的十幾個小國,并入楚國版圖,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于今宜城市南部的郢都時,楚國已大體覆蓋湖北全省;到公元前505年吳國攻破郢都,楚昭王被迫再次遷都于今江陵縣郢都,亦稱紀南城;公元前300年前后,楚國達到了極盛時期,版圖方圓5000里,東到今江蘇、上海,西到鄂西邊緣,北面接近黃河,南面包括江西、湖南全境及貴州部分。但是,在楚國這遼闊的疆域中,今湖北之外的其他區域,多為附庸國,在楚國由盛轉衰后,附庸國又轉而依附其他大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楚歷時800多年,可謂發祥于湖北,發展壯大于湖北,先后三個國都在湖北,最后滅亡也在湖北。應該說,楚可以成為湖北的代名詞。對此,與楚國相關的湘、贛、皖、豫等省,不會持異議。
其二,楚人“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精神,不斷開疆拓土的進取精神,值得今天的湖北人,湖北企業家繼承下來,發揚光大。大家知道,“楚”的含義是灌木林,我們的祖先就是生活在林中的人,故稱為“楚人”。春秋時期周王分封先人的國家之所以叫“楚國”,大概是由此而來的,意指荊棘叢生的蠻荒之地。我們的祖先就是在這樣近于原始的條件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經過多少代人的不斷奮斗,使楚國從原始進入文明,從貧弱變為富強。隨著國力的增強,楚人的目光更加遠大,他們走出山林,不斷開拓疆土。先是將江漢平原納入楚國版圖,繼而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然后向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拓展,經三、四百年艱苦卓絕的軍事和外交斗爭,楚國的疆域不斷擴大,從開始國土方圓不過百里的“蕞爾小國”變成了“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栗支十年”的大國。應該說,正是楚人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不斷開疆拓土的進取精神,才成就了楚國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奇跡,它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發揚光大這些精神財富,對企業發展、現代化建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三,楚文化獨特而燦爛,是中華文化主體之一,且不少與今天的時代精神相吻合,借鑒、繼承、光大楚文化的精華,對于建設湖北健康的商業文化、社會文化具有重大意義。史學界一致的看法,中國古代文化由多元文化構成,主體是華夏文化。華夏文化由兩個部分組成,即黃河流域的北方和長江流域的南方兩個部分。代表性的始祖,北方是皇帝,南方是炎帝;崇尚的靈物,北方是龍,南方為鳳;學術主流,北方是孔子的儒家學說,南方是老子的道家學說;風格的基調,北方是雄渾、嚴謹,南方是清奇、靈巧;北方的代表是晉國,南方的代表是楚國。因此,楚文化是中華文化主體之一。那么楚文化的內容是什么呢?原省委老領導、楚文化研究的專家王生鐵同志,曾將楚文化概括為“六大支柱”、“五種精神”,六大支柱是:青銅冶煉、絲織與刺繡、髹漆工藝、樂舞藝術、老莊哲學、莊騷文學;五種精神是:篳路藍縷、追新逐奇、兼收并蓄、崇武愛國、和諧誠信。許多專家認為,他概括得精辟、準確。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追新逐奇、兼收并蓄、和諧誠信的楚文化精神,與今天改革、開放、和諧、誠信的時代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楚人的追新逐奇,就是今天改革創新。如,楚王首創了中國的縣制,滅權國后該設權縣(今荊門縣),從此開始,縣制沿襲至今;楚國的吳起變法早于商鞅變法,這是最早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通過變法,削減了貴族特權、改善了民生,健全了法制、整頓了史治,整頓了軍備、提高了戰力等,變法成效卓著。此外,楚人在科學技術和哲學、文學等方面也有許多創新。楚人的兼收并蓄,就是今天的對外開放。楚國開始沒有民族優勢可依,沒有遼闊的疆域可恃,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善于學習他人之長,為己所用,因而形成了融匯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如青銅冶煉,是在學習中原、吳越技術的基礎上,經過創新、提高發展成為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絲織、刺繡、木業是引進魯國的技術人才,經過消化、吸收、創造而達到當時一流的水平;整個楚文化形成和發展過程,無不體現了楚人兼收并蓄、融匯南北、借鑒古今的開放精神。至于和諧誠信,從楚國的祖先開始,即奉為治國思想的核心,之后世代相傳,不斷充實和發展。重和諧、講誠信的事例,在楚國800年的歷史中不勝枚舉。深入挖掘楚文化的精華,用以充實、豐富今天的湖北企業文化、商業文化、 社會文化建設,無疑意義重大而深遠。
其四,稱“楚商”與湖北簡稱“鄂”不矛盾。安徽簡稱皖而稱“徽商”,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湖北商人冠以“楚”字,即為“楚商”,是湖北商人統一稱謂的最佳選擇。它既有明確的地域概念——湖北,又有底蘊深厚的文化內涵——楚文化,完全可與“晉商”、“徽商”的稱謂相媲美。“楚商”稱謂一旦叫響,取得廣泛認同,它必將激發湖北全省企業家的歸屬感、自豪感,他們會以“楚商”為榮,以楚人的子孫為自豪,以燦爛的楚文化為驕傲;也必將促進許許多多優秀的企業家,從楚文化的精神中吸取營養,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在現代化的征程上,繼承和發揚楚人精神、楚文化精神,堅持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堅持不斷開拓、做大做強,堅持改革創新、敢為人先,堅持對外開放、融匯東西,堅持和諧發展、誠實守信,堅持愛國愛民、回報社會。明正則言順,精神變物質,“楚商”的正名,必將促進全省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生產發展,進而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
“楚商”,這個新的稱謂,今天我們通過“楚商論壇”新聞發布會的平臺把它叫出來了,我敢肯定,會受到全省企業家的熱烈歡迎,也會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盡管我毫不懷疑它的正確性和社會效果,但要把它真正叫響、叫得自然、影響廣泛,還需假以時日,作多方面的努力。我們主辦的這個企業論壇,之所以定名為“楚商論壇”,就是想通過這個穩定的平臺,把“楚商”叫開、叫響,讓他響徹楚天大地,并擴展至全國,乃至全世界。我們還計劃創辦“楚商”雜志,用以宣傳楚商的企業、楚商的企業文化、楚商的產品、楚商老板,宣傳楚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楚文化,認識形象高大豐滿的楚商。我們知道,一己之力是微薄的,因此,我們呼吁,請社會各界包括企業家、楚文化研究專家、新聞媒體、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一起共同關注楚商、支持楚商、宣傳楚商、唱響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