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21 13:58:21 作者:程玉亮 來源:1
最喜歡家門口創業
春節一過,臨清市魏灣華宇扣板廠一片忙碌:三輛高欄卡車依次停放,6個農民工正忙著扛東西,45歲的經理王廣利在車前指揮著裝車。廠區空地上放滿了包裝完好的PVC塑料扣板,低低的轟鳴聲不時從車間傳出。
王廣利種過辣椒、大蒜,養過豬,都賠了,1994年他外出打工,干小工、做大工、當領班。2008年選擇了回歸。他說“十多年來積累了一些經驗和資金,很愿意回家干一番自己的事業,天時地利人和都比在外地干有優勢。”
王廣利一次去浙江海寧縣,發現扣板生意十分紅火,他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農民生活日漸富裕,“建新房,娶新娘,屋子裝飾要堂皇”,成為農村房屋建設的新時尚。為何不把這種產品做到自己的家鄉?
鎮上高度重視這一想法,專門成立了一套班子跑各種手續。兩天時間,30人的用工解決了。一個半月,投資170萬元的廠房和五條生產線建好開工了。目前,公司產值已由2008年的30萬元上升到現在的200多萬元,實現利稅30多萬元。流水生產線發展到10條,安排農村勞動力60人。“在家門口打工最好了,種地掙錢兩不誤,老人孩子能照顧,自己媳婦都幸福。”隨訪的十幾個工人如此說。
龍頭帶著龍身飛
北薛村近百畝藕池內,零星枯黃的藕葉半露在厚厚的冰面上,隨風搖曳。“沒有刨完的藕在池子里儲存著,隨賣隨刨,藕鮮價高。”劉垓子鎮梁莊村支書李桂軍說。
李桂軍曾在外打拼多年,見多識廣,2008年回鄉,按每畝年1200元的價格,租用了北薛村42畝撂荒地,種植南斯拉夫雪藕,畝產2萬多斤,畝收入4萬多元。活生生的事實,引得村民們爭著要跟他干。李桂軍及時推出了“公司+農戶”的合作化生產模式,梁莊、北薛等村的60戶村民加入其中,種藕面積擴展到400畝。
2010年,李桂軍嘗試魚藕混養。“一畝塘年產800多斤泥鰍,每斤17元,純賺1萬多元,出口韓國、日本。”李桂軍說。今年公司的荷塘面積已擴大到1100多畝,被評為國家綠色食品,打入了山東、北京、河北等省市的很多大型超市。
多重效應正在顯現
“今天公司的6500萬原始股已在齊魯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上市,若業績繼續走好,還可以推薦到A股。公司年銷售收入3800萬元,實現利稅400萬元,同比增長25%和27%。”去年12月28日,62歲的中瑞軸承配件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汪永衛一見記者,滿臉興奮。
汪永衛是臨清潘莊鎮后汪堤村人,1989年外出做軸承銷售生意,2007年他感覺到普通的軸承銷售漸慢,而高精端的軸承配件卻一路走紅。他抓住這一機遇,回到家鄉創業,成立了研發小組,瞄準世界高端技術,研究出傻瓜式專一標準化數控機床,產品周期縮短了15天,生產效率提高了50%,精密度大大提高。如今已與美國、瑞典等世界五百強企業建立了穩固的貿易聯系。
臨清市農民工回鄉創業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和2008年相比,農民工出現了“兩降三升”趨勢:外出農民工總人數、回鄉農民工總人數分別減少了29.4%和2.17%,回鄉農民工創業人數、創業農民工提供就業崗位數、實現稅收分別增長了1.30%、3.22%和2.13%,呈逐年擴大之勢。
“農民工回鄉創業無疑有多重效應,他們把城市里先進的理念、思想帶到農村,還帶回了資金、技術,返鄉后他們成為農村的精英。”臨清市委書記王建鵬介紹,他們的創業涉及一、二、三產業,對于優化當地經濟結構、增加當地農民收入、增加稅收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還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促進了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解決了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問題,克服了以家庭成員分離為代價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難題;為開展農村經濟文化活動提供了資金和人力支持等。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一個良性的回歸。 本報記者 宋慶祥
本報通訊員 王會 陳春生 張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