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12 14:36:34 作者:網風 來源:1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憑借敢為人先、不斷進取特別能創業的精神,以“小商品、大市潮的經營方式,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200余萬溫州人在全國、在世界各地建起了眾多的溫州城、溫州街、溫州村、溫州店,這成為我國一個獨特的經濟現象。由此,溫州也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一個符號,它的背后是溫州人艱辛的富有傳奇色彩的創業故事,和有一個為溫州經濟發展遮風擋雨的政府。觀察溫州發展模式的路徑,對于探究中國民營經濟的現實以及未來走向有著特殊的意義。9月17日,《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趕赴這個中國最早一批民營企業老板的誕生之地,對這里的民營經濟進行解讀。
“柳市八大王”傳奇
“想了解溫州的民營經濟,‘柳市八大王’是不應被遺忘的一群人,他們應該算是開山人物。”9月19日,熟知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浙江省經濟學會理事、溫州市經濟學會副會長謝健對記者表示。事實上,9月17日以來的兩天,記者的腳步也是在這些帶有“歷史色彩”的名稱中尋訪溫州民營經濟發軔期的。
諸多了解溫州民營經濟歷史的專家與企業家所講述的相當一致,“八大王”應該是1978年之后溫州最早的民間商人,柳市則是溫州民營經濟的發源地,他們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從中也可窺見當年溫州民營經濟的風光和酸楚。
據介紹,1969年,溫州剛剛出現前店后廠的家庭作坊,溫州轄區樂清市柳市鎮的負責人石錦寬為了解決支邊青年的就業,以居委會的名義成立了一家街道企業——柳市通用電器廠。電器廠由32個門市部(車間)組成,經營各種業務,門市部獨立經營,通用電器廠則負責對外銷售和管理賬目,每個車間每月向通用電器廠繳納30元的管理費。事實上,門市部與通用電器廠之間只是掛靠關系。
柳市通用電器廠的發展出人意料得快,到了1979年,這個廠的產值已經達到了1個億。通用電器廠每年都會評選先進,評出營業額最好的10個門市部表彰,其10位負責人則按照從事的行當冠以“大王”稱號。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就穿梭于溫州與上海之間銷售螺絲的劉大源,生意紅火,人稱“螺絲大王”。當時,柳市還有“電器大王”胡金林、“礦燈大王”程步青、“目錄大王”葉建華、“翻砂大王”吳師濂、“線圈大王”鄭祥青、“膠木大王”陳銀松、“舊貨大王”王邁仟,號稱“八大王”。這批“大王”成為溫州乃至全國第一批嘗到市場經濟甜頭的人。沉沒的一代
在“八大王”年富力強的時候,他們被巨大的社會變遷所推動,卻遭遇到嚴重的挫折。1982年1月,中央下發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的緊急通知,當時的樂清縣委便將“八大王”的商品經濟行為列為大案要案進行查處。
在柳市鎮嘈雜的街巷里,劉大源接受了媒體的采訪,講述了他逃命天涯的遭遇。1982年8月的一天,35歲的劉大源早起上街,后面便有兩人盯梢。當他看到墻上張貼的“狠狠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的大幅標語時,暗自心驚。他作出了生平最為快速的決定,趁人不備鉆進小巷,回家取出7萬元現金來到河邊,跳進一只機動小木船,亡命天涯。劉大源回憶說,逃跑時他身上只穿著背心和短褲。這一年,除了劉大源逃亡之外,其他7人都作為重大經濟犯罪分子被捕入獄,直到1984年才重新審理,或取保候審,或無罪釋放。
當年下令批捕“八大王”和隨后為“八大王”平反的是同一個人,他叫袁芳烈。這位對溫州產生深遠影響的市委書記20年后回憶說,當年,他帶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念頭批捕了“八大王”,后又在實踐中發現這幾人并不是犯罪而為其平反。后來他從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位置上離休后專門到溫州,安排了3個小時會見“八大王”。“十幾年前他們是轟動全國的‘八大王’,是我親筆批文抓的典型案件,也是我親自為他們平反的,他們給我上了改革之初最深刻的一課。”
值得關注的是,當年的“八大王”中,除“舊貨大王”王邁仟于1995年去世外,其余全都健在。但與昔日相比,他們今天大多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一個溫商的創業之路
在“八大王”們受挫、動蕩、喘息的時期,另一批精明的柳市人借助社會大氣候的改變乘勢而出,他們創辦的企業后來居上,如日中天。與“八大王”們的創業遭遇相比,算作溫州第二代創業者之一的王招富顯然幸運多了。在甌江河畔的汽笛聲中,王招富的聲音在話筒中沉靜而干練。
“我的經歷可能是很多溫州人在外地創業都遭遇過的。”從商20余年的鄭州市溫州商會會長王招富對記者這樣表示。
1981年從樂清芙蓉中學畢業后,王招富就進入了樂清白龍山林場工作,當時他只有17歲。兩年后王招富開始到外地另謀出路,做過養蜂等事,但總是覺得沒有施展才能之地。
1986年,王招富和妻子到鄭州振興商場租了一個柜臺,經營服裝生意,第一年由于沒有進行細致的成本預算和及時捕捉到鄭州消費市場動態等諸多因素,生意虧損了。夫妻倆沒有氣餒,憑著溫州人敢想敢干的精神,第二年就改為自產自銷的方式,夫妻倆起早摸黑,省吃儉用,自辦了服裝加工廠,終于積累了一部分資金。上世紀90年代初,他又開始經營舞蹈鞋,這在鄭州算是獨家生意,生意做得非常紅火。
1994年時,王招富發現敦睦路一帶商業基礎很差,沒有商店,但是這一塊的人流量卻非常巨大,他看中了這里的市場發展潛力,就租用了這些地,合資建起了幾間店面,總共面積約400平方米,仍然經營他最得心應手的服裝生意。對當初這一決定,王招富至今記憶猶新,他說,做生意,眼光要準,看準了就要大膽去做。事實也證明王招富眼光的獨到。不久,這一帶的商場很快形成了氣候,發展成為鄭州最大的服裝市場,服裝不但在河南省銷售,并且擴大到周邊的幾個省份,還帶動了皮裝生意的熱銷。王招富公司的營業面積擴大到擁有商城大廈5樓和天然商廈4樓約2500平方米。
“這期間,我也遭受了一些挫折。”王招富說,1989年,因為生意紅火,招來綁架勒索,后來還曾被地痞流氓搶走了商鋪。1998年,王招富受溫州市經協辦和鄭州市工商聯合會的委托,開始籌備鄭州市總商會溫州商會的工作。1999年,鄭州溫州商會成立,他當選為會長。“現在生活在鄭州的溫州商人有5萬多,分布在各行各業,成立商會的主要目的是為他們的利益吶喊和維權。”
王招富創業之路,折射出了溫州商人在外創業的艱辛和成功之道,具有了觀察溫商的標本意義。溫商第二代以及以后的創業者們無論在心理還是在事業上,再也沒有了“八大王時代”的心理負擔,民營經濟自此一馬平川。
溫州經濟的民營時代9月17日,溫州香檳沖天。
一部以溫州改革開放、民營經濟迅速發展為背景,旨在刻畫溫州女企業家百折不撓、艱苦創業歷程的影片《溫州美人》在溫州首映。影片再現了溫州民營經濟發展歷程,凸顯新一代溫州人“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再次將溫州商人這個群體推到了世界面前。
這部影片的背后,是溫州商人已經遍布全世界的現實。據權威統計,目前在全國各地經商辦廠的溫州人達160多萬,僑居在世界上81個國家和地區的溫州人也達50多萬。這200多萬流動著的溫州商人信息靈通、商業渠道通達,通過血緣、親緣、地緣關系,他們投資的步伐始終出現在商業前沿地帶,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溫州商人已經成了模式獨特的溫州經濟的“品牌代言”,由此,溫州商人舉世聞名,帶來了溫州經濟的活力四射。
9月19日,溫州大學民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忠寬副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溫州曾經在全國率先進行市場取向改革,產業特色十分顯著:以專業市場起家,以小商品行銷天下,民營企業遍地開花,“溫州模式”由此得名。溫州全市現有2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13萬多家非公有制企業,全市非公有制企業占了工業企業總數的98.8%,工業產值占了96%,稅收占了70%,外貿出口額占了95%以上。“可以說,沒有民營經濟,就沒有溫州經濟;沒有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溫州的今天。”
拐點上的三代溫商
9月19日,鄭州市溫州商會會長王招富對記者表達了他的觀點,認為自己的從商經歷并不是很特別,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無論是經歷輝煌還是遭遇打擊,都是溫州人在外闖蕩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溫州商人是一個非常有做生意天分的群體,而且吃苦耐勞、務實肯干,從某個角度來說,比猶太人還有智慧。”
研究者們眼中,王招富的創業雖然在整個溫商中并不算最突出的例子,但是他的經歷顯然具有了第二代溫商共有的標本意義。
浙江省經濟學會理事、溫州市經濟學會副會長謝健認為,從“八大王”到王招富再到新一代溫商,溫州的民營經濟在他們身上已經體現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個體私營經濟首先從農村起步,大批農村勞動力從事家庭工業,專業市場應運而生,形成了“小商品,大市潮的格局;第二階段,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家庭工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上,以勞動力、資金、技術為紐帶走向聯合,大力發展股份合作經濟,形成了“小區域,大發展”的態勢;第三階段,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后,個體私營經濟在完成資本原始積累之后,積極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出現一批科技型、外向型、集團型企業,有限責任公司明顯增多,形成了“小資本,大幅射”的優勢。
“這三個階段造就了中國民營經濟的3個拐點,而溫州商人正好站在了3個拐點之上。”謝健認為,溫州民營經濟之所以全國矚目,除了個案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在歷史時期上所占據的地位。“溫州人總是比其他人起步要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