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7 15:09:24 作者:無名 來源:1
李連杰開始有點坐立不安了。因為坐在對面的年輕的女主持人老是纏著他談電影。“你說的黃飛鴻這些電影我都不記得了,電影就像我做過的一場夢,誰還會記得昨天的夢?”李連杰希望把話題拉回壹基金上。
可惜,這位漂亮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顯然不太理解壹基金,或者她覺得壹基金和其他明星談論的慈善沒有什么區別,只不過是讓他們的明星光環更加閃耀而已。所以,她堅持要李連杰回顧20多年的電影生涯。
這位前電影明星終于按捺不住了,他蹭地起身離開,稱自己的時間已經到了,把主持人晾在現場。
你想談商業,別人卻只對電影感興趣——這種情形,李連杰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而且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還會經常遇到。
明星的背面
李連杰考慮過很久,到底要不要在壹基金的前面掛上“李連杰”這三個字。“在目前的情況下,還是得掛,它意味著一個可以防止被拷貝的品牌,也具備一定的公信力。”李連杰希望三五年之后,“壹基金”這一品牌深入人心,“李連杰”三個字將逐漸淡出。
李連杰形容自己,自從做了壹基金之后,就開始在各種場合“不要臉皮”地宣傳壹基金。比如在張藝謀的《黃金甲》首映式上,受邀捧場的李連杰在臺上的5分鐘時間全部用來宣傳壹基金。
借助著李連杰在電影界20多年積累的品牌價值,壹基金組織很快受到關注,這幫助他節省了很多公關和市場費用。對于一個初創期的組織,一個形象突出的領袖意味著成功的一半,比如馬云之于阿里巴巴。這是明星效應的正面價值。
與此同時,負面效應不可避免。有很多人質疑李連杰,一個電影明星做慈善的動機,還有人質疑他的豪宅,似乎慈善家都應該是苦行僧。娛樂媒體并不太關心壹基金背后的商業理念,他們只需要可以炒作的噱頭。
因此,壹基金獲得了足夠的曝光率。但是“只要沾上了李連杰的新聞,很容易上娛樂版”。李連杰說,“當我們和世界500強談合作的時候,像可口可樂這樣面對年輕人的公司沒什么好擔心的,而銀行和一些大企業既想和壹基金合作,又不想上娛樂版,因為它們要保持品牌形象。”
無論是笑、傾聽或者嚴肅,李連杰的表情比平常人夸張很多,這是他現在還無法擺脫的職業病?;蛟S他在十分認真地講一件事情,但在其他人看來,這更像表演,或者別人根本就不在乎他講些什么,而只是在乎這張著名的面孔。
比如那位被李連杰晾在身后的電視主持人。
“馬老師”
7月5日晚,就在李連杰接受采訪的隔壁,是淘寶五周年慶典的現場。李連杰剛剛在那里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簽訂一份合作協議——壹基金將和淘寶網訂立長期合作計劃。李連杰形容和淘寶的合作是“先同居,再結婚”。
因為在今年“5·12”汶川大地震時,壹基金最早的合作伙伴就是淘寶。地震發生當天,遠在莫斯科參加APEC(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馬云收到的第一條關于地震的消息就來自李連杰。雙方想法一拍即合,馬上利用互聯網做慈善。
5月13日凌晨兩點,淘寶開通了地震捐款通道。10天時間,壹基金在淘寶上募集到了近2000萬元的網友捐款。外國媒體稱贊中國的互聯網創造了一個奇跡。
之所以會有這個奇跡,是因為早在地震發生的8個月前,馬云和李連杰就走到了一起。當時,馬云在一個公開場合聽到李連杰講述壹基金理念,馬云回憶說:“我看到李連杰在努力推廣壹基金時的態度,就像自己當初創辦阿里巴巴的時候一樣,一樣的充滿夢想和堅持。而且壹基金和我對慈善的想法、理念相契合。”
之后,在北京、在杭州、在海南、在美國、在俄羅斯,馬云和李連杰經常在一起探討怎么做慈善。甚至在汶川地震期間,兩人每天發短信相互溝通。
在經過10個多月“同居”之后,李連杰終于選擇在淘寶五周年的時候,讓壹基金和淘寶“結婚”——確定雙方未來穩固的合作關系。
李連杰在現場稱馬云為“馬老師”,這不僅僅是一個新入行的商業從業者對成功人士的尊稱;事實上,如果仔細觀察,壹基金的平臺理念和馬云最擅長的平臺戰略有諸多相似之處。也正是因此,壹基金的商業構想非常宏大,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募捐通道。
慈善事業的基礎建設者
永遠不要以為商業是多么高深的東西,李連杰用了不長的時間就用非常商業的手法做出了壹基金,必須得承認,現在看來做得還相當專業。
首先,他做了詳盡的市場調查。美國貝恩,全球頂級的三家咨詢公司之一,為壹基金免費對中國慈善市場空間做了調查。貝恩的結論是:中國人是有愛心的,也有捐款的能力。目前中國大約有3億城市居民具備了捐款能力,中學畢業程度的人大概是平均34元的年捐款能力,而大學畢業生、碩士、博士畢業生、白領,他們的年捐款能力是443元,這就是壹基金面對的市場空間和增長潛力。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他找到了最有拓展空間的定位——做慈善平臺。
中國的慈善體系模式主要依靠“半官方機構”——中國紅十字會和中華慈善總會等少數幾個官方主辦的機構,承擔了國內絕大部分慈善工作。這些慈善機構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官辦性質突出,不僅工作人員拿著財政供給的薪水,連主要負責人員也往往是黨政部門退居二線的領導。領導經常更迭,工作缺乏專業性。
在官辦體制之外,是30萬注冊的和300萬沒有注冊的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組織,這些組織充滿活力,但本身缺少專業技能和持續規劃,不能得到社會認可,在嚴酷的政策環境下難以長大。
壹基金也是一個NGO組織,但它更是一個培育NGO的平臺。李連杰說:“壹基金籌來的善款,有一大部分是給這些NGO注入血液,讓它們擴充業務,這種做法叫‘fund to fund’。相當于你成立VC,進行風險投資。”
壹基金要做的是中國慈善事業的基礎建設——誠信體系,監管流程。比如說,壹基金會找到政界、商界和學界的領袖加入,他們還找到迪斯尼、微軟、環球這樣的大公司作為合作伙伴,以增加公信力。壹基金還聘請德勤做財務審計,完全遵循大公司的商業運作法則。
這就像馬云對阿里巴巴的定位,馬云相信未來所有的公司都是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做的是電子商務的基礎建設——誠信系統、支付系統以及軟件環境等等。當電子商務的大環境普及之后,最有價值的一定是基礎建設提供者。
同樣,當中國的慈善事業環境改善之后,很多基金涌現之后,最有價值的一定也是基金背后的基金——基金的基礎服務者。
所以李連杰稱馬云為“馬老師”。
小心翼翼
壹基金宏大藍圖能否實現,取決于李連杰和他的團隊的執行力。
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美國,當人們對NGO是否需要管理這個問題還存有疑慮之時,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告誡:“非營利組織不僅需要管理,而且必須以最好的方式來管理,因為做好事也要精益求精。這首先是因為人們對非營利組織抱有比企業組織更高的期望,非營利組織的失敗或丑聞更加令人難以接受。”
“壹基金籌到的善款……在我內心就像爆竹和炸彈,如果在未來我們不科學地、理性地、有序地把這些錢用在災區,那隨時會爆炸的,炸得粉身碎骨。”李連杰如是說。
在這次汶川地震中,救災物資從成都分到下面的市、縣、鎮,從鎮到村,尤其是山區只有幾十戶的村落,政府力量很難關照到。壹基金召集了當地志愿者,用了3天時間把3萬件救災物資送到那里的災民手里。志愿者送出的所有物資都被要求接受的災民摁手印做憑證。
“這其實還是不太合標準的,但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沒有辦法,需要冒險。我告訴前面的同事,風險我來承擔。”李連杰非常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