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28 13:19:51 作者:程玉亮 來源:1
法國趨勢大師帝依薩斯:價值是一種絕對主觀的定義;錢是一種絕對客觀的價值,兩者都只在絕對樂觀者面前實現滿足。
這是五觀之首。想賺錢嗎?悲觀的人絕對很難賺錢。悲觀的人甚至連薪水都會比人家低。你不信?悲觀的人一定缺乏自信,因為他會認為:“我怎么可能……?”這句話是悲觀者專用的,我示范給你看:
“我怎么可能……要求那樣的薪水?”薪水當然就低。
“我怎么可能……做好這個案子?”當然工作變成別人的。
“我怎么可能……會帶小孩?”所以沒生小孩。
“我怎么可能……把煙戒掉?”所以一直抽。
“我怎么可能……配擁有她?”所以人家跑了。
“我怎么可能……會有錢?”所以沒錢。
你瞧,多寫實的情境,天天在你我身旁上演。很多人得了這個重癥而不自知,于是倒霉不順利的事情一再重演。
想賺錢,第一個最重要的處方,就是一定要樂觀起來。而且要每天照著三餐、睡前,長期服用,一直到你可以說出下面這句話時才是真的痊愈了:“我怎么可能會悲觀?”哈哈。
第一檢查點:喜不喜歡活著?
不喜歡活著的人,不用想賺錢,錢被你賺到算它倒霉。喜歡活著的人,一定會愛自己。你有多愛自己?
低頭看看自己,以你自己的審美觀數一數,在你的身上可以找到多少“蠻好看”的地方?
“我的五官,組合起來雖然平凡,但是如果你仔細看,每一樣都很有味道。”
“我不好看,但是我很耐看。”
“我的下巴長得真好,戽斗代表老運佳。”
“我看別人的腳趾頭就是沒我的順眼。”
“我的耳垢是干的,可以享受挖耳朵的快感。”
“我的耳垢是油的,用棉花棒就可以清潔得干干凈凈。”
“我最喜歡我的中指了,要不要我比給你看?”
“我的眼睛很亮,眼神又真誠。”
“我就是好看。”
“我媽說我帥。怎樣?”
你能不能隨便就找到10個以上的“蠻好看”的地方?找不到?那么你就要想:“我實在只能找出一個。我整個都蠻好看的,分不開。怎么算?”
第二檢查點:有沒有你愛的人?
除了愛自己,你還要能愛人。一個多月前,我受邀到臺南演講。一個媽媽在演講結束的時候發問:“我是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孩子就是我的命根子……現在一個14歲,一個17歲,我完全沒有辦法跟他們溝通,他們什么事也都不跟我說……我好擔心他們,可是不知道要怎么辦。”
我回答她:
“你很擔心?你是擔心他們的安危?還是擔心他們終將離開你?”
“你擔心他們的安危不是從今天開始,是從他們存在的那一天就開始了。他們現在成長得很好,所以可以說你的擔心沒白費,也可以說你白擔心了,對不對?孩子在長大,如果他們只喜歡跟你講話,你才真的要擔心。他們有他們的語言才是正常的。”
“有孩子,很快樂。他們很正常地成長,要更開心。你煩惱什么?”
“如果你是擔心他們終將離開你,那我要告訴你:他們一定會離開你。他們要求學,要工作,要進入社會……他們當然要離開你。你現在該做的,不是煩惱他們以后要離開,而是把握他們現在還在你身邊,用力多愛他們。而不是煩他們。”
“孩子的軀體一定要離開你,但是你可以一直在他們心里。他們心里會有你,只有一個原因,因為他們知道你是全世界最愛他們的人。”媽媽哭了。
“你是不是從一有他們就很愛他們?”媽媽點頭。
“你覺得他們是不是很愛你?”媽媽很肯定地點頭。
“他們乖不乖?”媽媽猛點頭。
“你知不知道,你們可以這樣愛來愛去是很幸福的。有很多人都沒有人可以愛。”現場好多坐在媽媽身旁的聽眾都點頭。
“以后只要讓他們知道你很愛他們就夠了,其他別管太多,沒什么好煩的。”
“你退一步,他們才有機會靠上來。”媽媽低下頭去擦眼淚。
“你還不趕快回家去愛他們?還在這里聽我說廢話?你又不愛我。”媽媽居然真的站起來就要走了。
“喂,記得,一天里面只要說一次‘媽媽很愛你們’就夠了。”媽媽回頭,笑了。
媽媽說:“曹先生,謝謝你,我們都愛你。”
我也笑了說:“不敢當,我怕你太愛我,再問太多問題,我也要躲你了。”
你一定要會愛,然后也肯讓別人愛,你才會在人生里找到讓你樂觀的力量。我一直很敢愛人,又很榮幸一直被很多人愛,而且越來越多:先是我的家人,然后結婚又多了我的妻子,然后小孩一個接一個來,個個都讓我愛,個個都愛我;我的朋友愛我,我的伙伴愛我,我的觀眾愛我……我有什么道理不活好一點?我當然會對我的人生樂觀!
天天軋支票的日子里,我沒自殺、沒跑路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總想著,我愛的人都那么愛我。真幸福;二是我總知道,我那么愛我自己。真過癮。
你一定要有愛的人,才會有人愛你;你一定要愛自己,老天爺才會愛你。
第三檢查點:還有機會嗎?
你的人生中錯過了很多機會了嗎?你遺憾、悔恨嗎?你覺得“還有機會”嗎?“還有機會”就是樂觀這帖藥里的甘草。
如何始終都保持“還有機會”?如何讓你自己在他人眼中看起來“還有機會”?
愛錢先要有心境。你想學借錢的方法、賺錢的方法,首先要成為可以擁有那般財富的格局,沒有格局就容納不下,容納不下就是得到也會流失。再學著當一個“有錢人”,有那個心境的人才能夠使出賺錢的戲法。一但成為真正的“有錢人”,則其實什么方法都是渾然天成、自由自在了。
告訴你借錢的方法,是因為你會想看想學。缺錢的人都想著快捷方式,最好我直接把金主的名單、地址、電話全列出來!或者我直接借錢給你!因為你要,所以我寫。
可是請你不要忘記一件事:曹啟泰多年借借還還、周轉度日,還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我所憑借的可不是這一本書中羅列的諸道諸法,當時可沒有一個人教我這些五術八招!我靠的是我這個人,一個不甘失敗、不肯認輸、不氣不餒、不折不扣,預備要當“有錢人”的我!
你是不是一個“還有機會”的人?這跟年齡、現況、環境都無關,別亂賴皮找借口。有些人我們一看他就說“完了,完了”是為什么?你的身上會不會也有讓人說“完了,完了”的符號?趕快檢查一下,萬事都還來得及。
我現在是一個談不上有錢的人,卻也覺得還算富有。因為我自己覺得“還有機會”,也相信你是用“還有機會”的眼神在看我。
只要“還有機會”,錢就會來。
第四檢查點:你在做決定嗎?
每個人都知道要凡事要“順勢而為”。但不知道是否受了近代“逆向思考”、“解構主義”、“反向操作”的影響,我們似乎常常忘記要“順勢”。
事情有它自然的發展,樂觀的境界就是“知天命”。“勢”也就是天命自然的行止。能夠盡人事就能無愧于心,能夠知天命就能無怨無悔。
兩個月前去智利跑了一趟,現在回想起來,其實一開始是沒有人提到“智利”這個字眼的——我們的計劃中一直就是去澳洲、加州、歐洲……怎么最后去了南美洲?
我一直只是想幫幫朋友的忙,怎么最后就一股腦栽進去嘔心瀝血,狠狠忙上兩個月?
一直到出發前一天,我還和身旁的伙伴Coco、Ali在互問:“我們怎么會在忙這些?”一直到上了飛機,我們還在問:“我們真的要去智利?”
結果呢?一切就只是“順勢而為。”(去智利是一件很“賺錢”的事。結果,你知道的!)
我們漸漸長大,一度以為只要長大了,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決定。也喜孜孜地認為,可以做決定真好!殊不知“做決定是責任的擔負,擔責任是成長的代價”而已。當我們自認是我們做的決定時,其實我們什么決定也沒做,一切其實都是“勢”。
思想家畢思盧茲:肯定一切已經發生的。
我贊成這句話:肯定,就是正面的態度。已經發生的事情,無論好壞都有它的價值。與其悔恨遺憾,不如肯定收藏。已經發生的事情不可能更改,能夠變動的只有我們還來得及面對的未來!
請樂觀順勢,一切是好事。
第五檢查點:來這一趟人生做什么?
真的不公平,有人命長,有人命短;有人命好,有人命壞。還好有一件事很公平,我們都只有一條命。反正來了,你總要把它過完:自己動手結束也是一種過完,讓別人幫你結束也是。就算大家都不動手,時間一到,老天爺也會幫你結束掉。
在還沒結束之前,我們到底要做什么?有人說,人生的兩大悲哀是:
一、快掛了卻有大筆財富未處理!
二、身體好得很,卻沒有任何財產可以處理!
這樣說起來:人生的兩大快樂就應該是:
一、有錢而且還沒有死。
二、沒錢而且就快死了。
哈哈,真的嗎?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很容易就發現了“快樂之道”,那就是想辦法讓自己健康又有錢!
以前的人都會背這一句:“生活的目的在于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質量,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我說:“生活的目的在于賺錢享受生活,生命的意義在于健康用生命!”這樣修正之后的邏輯道理會不會讓你更容易掌握?依循這樣一個準則,把人生過完。期間的一切與準則相違背的遭遇,都請你盡力化解排除。總之,把危機變轉機,將困境當仙境,化阻力為動力,當禍事是奇跡。
錢一定要有觀念,想要賺錢?不論賺什么樣的錢,一定要建立對錢的觀念。現在,讓我們重新認識錢。
我必須告訴你:“你可能根本不會算錢!”不相信嗎?請問:“什么是貴?什么是便宜?”,“什么值得?什么是浪費?”,“什么該花?什么不該花?”
舉些例子吧!打一場球花750元,換掉丟臉的破球袋350嫌貴?后來把球桿摔壞損失3500。
吃一頓飯花750元,孩子生病等一夜到天明,因為急診比較貴?后來拖成腹膜炎差點送掉小命。
做生意投資25萬,生意不好卻怕認賠,舍不得收。后來血本無歸還倒欠一屁股債。
打三天麻將贏7500元,回家老婆發飆,摔爛了電視機——也是7500元。順便摔爛了婚姻和家庭。
值多少?
明明已經賺錢的生意,為了意氣之爭,顧面子嚷著要退股。損失錢又損失朋友,只賺到一腔悔恨。
會讓我們一腔悔恨的例子還有太多,說出來大家都不愿承認。如果那樣還不叫不會算錢,到底要怎么樣才算?
為什么我們不懂算錢?不會賺錢?不能拿錢?毛病出在目光短淺;毛病出在不能未雨綢繆;毛病出在眼高手低;毛病出在:“我們一昧地想要多一點錢,卻從不肯在錢這件事上下工夫!”毛病出在心擋住了腦子,腦擋住了手,手擋住了錢,錢擋住了眼——所以你什么都看不見。
現在,對于錢,我們應該睜開眼,打開心,用心觀錢,用眼觀錢。
第一檢查點:“錢不是錢”
錢,是天賦、努力、條件、關系、背景、能力、資源、際遇、時勢的綜合體。所以看錢用錢,就不能只對著鈔票上的面額而去。
舉例來說,有很多人會花很多錢,去買很多所謂的優惠品。我總覺得,優惠的目的就是“優等的待遇”,包括“優先的接待”和“優惠的價格”。所以在我看來,買優惠品這件事怎么看,都透露著些許詭異。
當很多人都用錢去買所謂的“優先的接待”時,這個優先便不再優先。信用卡從普通卡、到金卡、白金卡、鉆石卡、無限卡、頂級卡……你的優先在哪里?下一張記得要先申辦“我比你高一級”卡!
機場的貴賓室里,擠滿了因為申辦信用卡,而免費進入經濟艙的乘客時,貴賓哪里還像貴賓?坐在候機樓門口還清靜高雅一點。所以,用錢買尊敬是行得通,卻不能肯定,很經不起考驗的尊敬。
再看“優惠的價格”。你花錢?邛買資格?邛得優待?邛能省錢。這個邏輯到底有多少地方說得通?做零售生意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會員卡”、“貴賓券”、“折扣券”、“禮券”、“折價券”等不外乎都是一種行銷手法:藉著大力促成的一次性銷售,達到數倍的銷售收益。“一次買10張點券就打7折”,商家只花一次的行銷成本,就可以達成10次的交易行為。還可以先收10次的錢以供現金流動,還一直賺到你使用完畢的時候,點券在這期間所生的利息!而你,要承擔點券遺失的風險(你越早掉,他賺越多。只用一次就掉了,你就是用別人7倍的價格消費);萬一超過使用期限的壓力(最好你忘記);萬一商家無預警結束營業的損失(一家知名的面包連鎖店就出了這樣的風波)……
而商家,唯一賺最少的情況是,你真的十次都用了,而且是連續地、不間斷地,在他們原本就是營業高峰的時段去使用的情況。他們一點也不會賠,因為后面九次他什么力氣也沒花,你就主動消費了。所以“優惠的價格”真的優惠嗎?
想要同時擁有“優惠的價格”和“優先的接待”嗎?首先你就要當個“有錢人”!而且這里的錢,講的不是錢!
我們瞧得起所謂的“有錢人”的時候,到底是尊敬他的錢?還是他的人?百分之百,你會說是后者。既然如此,我們所尊敬和追求的便不是錢了,而是有錢人的謀略、眼光、經驗、能力、氣度、資源、成就……因為這一切我們才尊敬他,才會給他“優惠的價格”和“優先的接待”。
我,可以不花錢卻得到更多優待,而且是買不到的優待。這絕不僅僅因為我是公眾人物——太多公眾人物像過街老鼠般被人嫌惡和瞧不起。我想,這是因為我知道:錢不是錢。
所以我到現在都只用當初申請的普通卡(因為級別在我身上,輪不到別人來定)。搭飛機我通常是懶得進貴賓室,而寧可待在吸煙室(因為那里沒有等級)。
我一張球證都沒有,卻可以在許多球場用電話直接訂位,享受會員的優惠價格,接受比會員更好的接待禮遇。憑什么?憑我是“有錢人”——除了沒有錢之外,一切都比有錢人更像有錢人!我就用這個換取比會員資格還高級的待遇,而且不花錢。錢?錢不是錢。
第二檢查點:“別看扁錢”
雖然天下的錢幾乎都是扁的,但是請不要看扁錢。錢真正的形狀是,你的形狀:高、矮、胖、瘦、富、貴、貧、賤,一如你在眾人面前所展現出來的。
如果你是保守務實的,你的錢就會隱頭藏臉、一張數折:物遜所值。
如果你是自命清高的,你的錢就會單單薄薄、輕輕飄飄:物即所值。
如果你是作奸犯科的,你的錢就會取之不凈、用之不幸:物非所值。
如果你是庸俗市儈的,你的錢就會油頭粉面、字跡模糊:物疑所值。
如果你是真正懂錢的,你的錢就會以一擋百、神通廣大:物超所值。
《甜菜根譚》:富人一杯水;窮人一條命。
第三檢查點:“用才是錢”
有用的錢才是錢,用掉的錢才是錢。錢最怕放,呆放著的錢不如掉了強。掉了的錢還有人撿去用,放著的錢都不知道存在要干嘛。
你說:“我沒錢怎么用錢?用錢是有錢人的權利。”
錯、錯、錯。有錢的時候,你會發現僅僅是用錢并不有趣:還要有人陪你用錢(一個人打高爾夫球實在太無聊);還要有人讓你為他們花錢(家人、員工、朋友);還要有人來看你花錢(讓你請吃飯,參觀你的家,分享你的喜悅);還要有人肯為你花錢(喝你的喜酒要上禮,陪你出門要打扮,陪你打球要花錢)。要這樣才感覺得到有錢的開心。
以上的道理反之亦然。沒錢的時候,其實也可以感受用錢的樂趣:讓人家找你陪他用錢;讓人家肯為你花錢;讓人家把錢直接花在你身上;讓人家有你才感覺到用錢的樂趣!所以你一樣可以用到錢。誰說一定要有錢才可以用錢?
好了,既然有錢、沒錢都一樣可以用錢,我們就可以來談“用錢”這件事。
盡管有錢的人才有“不肯用錢”的毛病,沒錢的人只煩“沒錢可用”的窘境,但是“用才是錢”這個準則卻是放諸四海而皆準。
有錢的人若是不用錢,便無法發揮錢的功能,也不能體會錢的存在。他人無法取得你釋出的金錢,他人也就跌入缺錢的循環里。同時,錢也失去了交換流通的價值。那是死錢,只能等著貶值、被繼承、遺失或被竊取。
而沒錢的人若是不用錢,則金錢的觀念就會走進死胡同之中:窘困導致節省,節省顯示窘困,窘困阻擾開源,無法開源就會更形窘困。惡性循環的結果,只有更窮。所以當景氣遲滯的時候,才會有所謂“增加公共投資”以刺激景氣的做法。錢,是需要被激勵、被鼓舞、被炒作,才會活潑興盛的。
我在前章已經說明了:有支配金錢的能力,就是有錢。其實這一點你只要看你自己家里就知道了。老爸通常比較有錢,因為他可以叫兒子付錢。老婆通常比較有錢,因為他可以讓老公付錢。可沒有聽說過誰存折里、誰名下的錢多就管用——那只是“人頭”。誰能動、誰能用、誰說了算,這才管用,就這么簡單的道理。而“支配”二字,就是“動支分配”,也就是“用”。所以“用才是錢”。
第四檢查點:“大用小錢”
“做生意的75萬,如果你舍得,請別吝嗇給孩子買個400塊的好書包。”
所有小錢都別省!過去你常常提醒自己要節省,但是人都會犯一個通病:省所不當省,而且絕對都先省容易看見的。什么花費容易看見?一定是小錢容易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