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4 10:46:07 作者: 來源:網絡
在我看來,除了很邊遠、交通不便的地方,只要農民工進城開闊了眼界,腦筋比較靈活,又掙了點錢,小有資本,返鄉創業,都有機會。這個機遇,在于發現需求。這個需求,可以是山外的需求,也可以是山里的需求。抓住這一需求,創業就開始了。據我有限所知,這樣的創業者,在一個縣可達上千人乃至數千人之多。
我在湖北和貴州農村,結識過一些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朋友,為了說得清晰些,我還是講實例吧。
湖北鐘祥市農民張德華,屬其中的姣姣者。他在城里掙了錢后,返村做土地文章,村里原有耕地只占總面積的37%,大部分土地是荒地、疏林崗地、淤塞的水塘和農民宅基地。1、組建土地合作社,股權70%歸集體,30%歸村民,合理規劃利用土地;2、經規劃整理,村民住進聯排別墅,大片的宅基地和原有的一些荒地,變成了耕地,村里又多出了3000多畝耕地;3、組建農機、養殖、蔬菜三個合作社,本村村民不夠用,還用外村勞力。本村田地全部由合作社農機代耕,村民到村里辦的養殖園和蔬菜種植園打工,各計各工,收工后返田搞田間管理,幾頭獲利。農民居住條件大大改善,收入大增,很滿意。張德華為此投入4000多萬元,同時,他在城里酒樓里購進農產品的成本也因農產品直銷而大大降低了。他抓住了一個機遇,適值要搞新農村建設,所有規劃、通電、通路等,當地政府也給予了充分支持。他在讓村民過好日子的同時,自己也成為最大得利者。我見到了他在村里建的別墅庭院,環境清幽,比城里見能見到的一般別墅,要漂亮多了。這是三年多以前的情況。
湖北京山農民劉若崢,原籍河南,農學專業畢業,打工掙了點錢。在河南承包不到地,輾轉到湖北京山租地種,租地1290畝,復種面積2580畝,主種糧食。年凈收入100多萬元。他的機遇是,他所在的這個村及周邊,有集體的機動淺丘地,由于長年沒人耕種,水淹沙打而荒蕪,他以平均每畝僅40多元的年租金,用分期付款的辦法租用。由于租期長達20年,他對土地進行了整理,保證了機插機耕機收。以他為核心,他又組建起種植合作社。由于糧食可以批量售出,加工廠上門收購,減少了運費,又能批量購進從廠家以出廠價購農資,兩頭得利。這也是三多年以前的情況。
湖北咸豐縣,土家姑娘出嫁前,有為自己或娘家繡花鞋的傳統,技藝精湛,曾為皇室貢品。當大城市里的布底布鞋賣到三四十元錢一雙時,一些打工后有點資本的農民工,辦起了繡花鞋廠,100多元一雙售出,在城里可賣到200元左右一雙。全縣年銷售收入少說也有5000多萬元。在貴州安龍,也有相似的例子,用當地刺繡的辦法制作領帶,還出口。他們的機遇是:當地的民間沉淀的技藝,在市場經濟的照耀下,被賦予了新的價值。
在貴州,還有一些農民工,在廣東打工辦了皮革廠,懂得了一返些養牛的招數,返鄉利用當地的秸桿氨化配精料養牛,銷往廣東屠宰,屠宰廠剝下的皮,再供給他們辦的皮革廠,或者與超市聯營,回鄉種植蔬菜,整理裝好車,直銷香港、廣東,或者在當地修建公路水利設施時,投資建砂石廠,供應施工工地,或者辦起農家樂,烹制有特色的農家菜,而那些不愿吃賓館酒樓那些好看不中吃菜肴的食客們,就成了他們的顧客。
各類創業的例子還有不少,難以盡述。
除了他們手上積累了一些可辦實業的資金外,農村銀行、信用社有個人生產經營貸款(要抵押,最高貸款額可達500萬元)、小額信用貸款(不要抵押)等等,也為他們抓機遇創造了條件。
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促進中國農村發生深刻變化最重要的民間力量之一。盡管,他們的人數還不是太多,規模也還不算宏大,中間還有不少失敗者。也有的會利用鄉間的這樣或那樣的關系,總體上也不必一概斥之,看得過重。畢竟,他們的取向和興起的基本作用力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