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3 10:19:15 作者:浮云 來源:1
又到一年畢業時。“拿了畢業證,就領結婚證”是時下不少大學生畢業后的夢想之一。在“剩男剩女”大行其道的“過剩”時代,“一畢業就結婚”儼然成為一種時尚,流行于“先成家、后立業”“曲線就業”以及“愛情至上”的“80后”適婚人群之間。
社會上對“畢婚”的反思和質疑一直不絕于耳。專家認為,對大學生“畢婚”應寬容對待,理性引導,使其明確事業、愛情、婚姻等彼此之間的獨立性。在畢業生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中,“畢婚族”不應偏廢社會賦予的義務和責任,也不應成為婚姻“兌現”、責任“買單”的代名詞。
“剩男剩女”時代的“畢婚族”
現今,在“剩男剩女”演變為一種趨勢的“過剩”時代,出現了這樣一部分大學生,他們畢業后就結婚,事業、婚姻同步進行,被稱為“畢婚族”。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艾依斯商務數據統計咨詢有限公司曾專門針對“畢婚族”作過一次調查。數據顯示,有23.5%的人是“畢婚族”,或者打算成為“畢婚族”,其中,女性的比例明顯高于男性。不僅如此,加入“畢婚族”的人數也呈上升趨勢。
記者采訪發現,有關“畢婚”的原因說法不一,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大學生傾向于“先成家,后立業”,考慮早點結婚,為以后事業發展提前鋪平道路。很多大學生上學期間通過家人介紹、參加相親大會、相親節目等方式,在畢業時順利嫁娶;二是“曲線就業”,與其自己打拼,不如先找個依靠;三是部分畢業生認為“畢婚”是對感情的尊重,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感情的升華。
“對于兩個人的感情,最浪漫的事不是我愛你,而是在一起。”家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易曉芳說。她和丈夫是初中同學,出于對學生時代感情的珍惜,大學畢業后不到半年就結婚了。
另外,“畢婚”的成群出現,跟父母在背后的助推脫不開聯系。馬萍是在青海工作的一名“畢婚族”,去年研究生畢業時就結婚了。她告訴記者,父母的觀念里始終認為女孩子找一個可靠的人過一輩子比什么都重要。“結婚時我還沒有落實工作,所以雙方父母承擔了結婚的一切花銷。”
“畢婚”是幸福還是尷尬
“畢婚族”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剩男剩女”難以嫁娶的尷尬,但結婚后隨之而來的各種窘迫不可小視。正如近年熱播影視劇一樣,《奮斗》里為了愛情沖動結婚的小兩口,變成了《婚姻保衛戰》的糾結主角,他們的生活已經從愛情的浪漫轉變為婚姻的柴米油鹽。
易曉芳告訴記者,雖然結婚后找到了穩定的工作,但畢竟初入社會,工作剛剛起步,陌生的工作和人際關系,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處理,“職場人”的角色還沒有完全適應,多種不穩定的因素難免會時常忽略自己在小家庭中的角色。
除了忙碌等外在因素,經濟上的窘迫成為婚姻動搖的主因,不乏有人屢屢感嘆“貧賤夫妻百事哀”。“‘畢婚’的大多數人沒有經濟基礎。我們剛結婚的時候,一到月末,房租、生活費等各種費用就讓我們喘不過氣來。”易曉芳說,結婚的花費可以由父母承擔,婚后就不方便再向父母求援,即便家里給予幫助,一份錢兩個人花,矛盾在所難免,那段時間的婚姻生活充斥著埋怨和爭吵。
據調查,“畢婚族”需要經歷的婚姻磨合期往往更長,“畢婚”后每個人的缺點都從生活瑣事中暴露出來,沒有經歷過足夠考驗的年輕人間,極易發生矛盾與沖突。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畢婚”并非一無是處。馬萍告訴記者,她畢業找不到工作發愁時,丈夫在她身邊安慰,幫她減輕壓力,感到一種多少錢都換不來的安定感。
“‘畢婚’所帶來的壓力,如果轉化好了,還可能成為事業發展的一種動力。”馬萍深有感觸地說。
“畢婚”應理性
和“閃婚”“裸婚”一樣,“畢婚”已逐漸為社會所接受。專家認為,不反對,也不提倡,不可低估“畢婚”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應理性“畢婚”。
首先,“畢婚”應考慮承受能力。寧夏社科院社會學專家陳通明認為,大學生剛畢業,結婚需要的房子、家具等一大筆花費多是由雙方父母承擔,中產或低收入家庭常常為此傾囊而盡,甚至大舉借債,另外,小夫妻婚后的經濟壓力往往也不小,因此,“畢婚”應量力而行,“啃老”應有度。
其次,婚姻不是兒戲,“畢婚”應充分考慮婚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畢業生決定結婚之前,應慎重考慮婚后可能產生的一系列現實問題和矛盾,假如一時沖動而結婚,婚后各種矛盾尖銳化后,“畢婚”以“必離”收場,可能對一個人的事業、心理產生負面影響,甚至使人失去生活的勇氣。
“畢業生要結婚,應本著謹慎的態度尋找志同道合的伴侶,兩個人能相濡以沫,相伴一生。畢竟,結婚不是為了離婚,是為了彼此一起生活,相互扶持,長久幸福,這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夏學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