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1 13:48:10 作者:網風 來源:1
2008年10月,還是大學生身份的黃啟立創立的“薩尼天氣生活館”曾被作為典型,被包括中央電臺等國內知名媒體報道,聲名鵲起。然而,不久后,黃啟立撞“新秀墻”,失敗了。
熾熱的創業夢,讓黃啟立無法放棄那種很給力的“折騰”,2009年11月他東山再起,創立杭州創睿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很低調的進行,堅持了半年,漸漸“方向全亂了,一分錢也沒有賺到”,掙扎之后悄然放棄,走上了就業了道路。
目前改弦易張,踏入“石上流鞋業”,準備真正意義的第三次創業。這是一家專業提供各類中高檔拖鞋、服裝等批發、加工、定制的綜合性項目服務機構。石上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聯合附近具有一定規模、實力的生產作坊、廠家,搭建一個綜合性的服務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實現批發、定制、貼牌等綜合的服務,縮短廠家和經銷商的產業鏈,加速終端產品的轉化,實現互利共贏。兩次走麥城后的黃啟立,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新花樣、新認識?
生意人特有的“帳目智商”,精打細算每一次失敗
黃啟立在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時,就是一位風云人物。
他有生意人特有的“帳目智商”:當時大學食堂里打菜時可以打半份,青菜一元六角一份(半份只需一元),土豆二元五角一份(半份只需一元五角),米飯是二角一兩,一頓飯他只需吃二兩(名為二兩,實際的量要比二兩多很多),加起來總共只需要二元九角。如果是葷菜,則需要三元一份,半份則是二元,加上半份的素菜,總共也只要三元四角一頓飯。黃啟立笑稱:“二元九角和三元四角的飯菜組合是我最喜歡,也是吃的最多的套餐組合。”
黃啟立坦言:“與其毫無目的的揮霍,不如有計劃的積累,以備日后不時之需。”在學校期間,有很多兼職,還是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勤工助學中心的一員,平時在為學院同學提供勤工助學崗位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很多勤工助學的機會,為白手起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資金的積累,目光遠大,卻務實,如同膽大心細。
“薩尼天氣生活館”,初衷是建立專業從事氣象消費品研發、制造、銷售于一體的綜合型企業。頭看天,腳必須落地,所以一開始以出售跟天氣變化有關的商品,如雨傘,雨靴,太陽鏡等,運營模式是實體店鋪、郵購、網購三者結合。
其實,黃啟立創業前拜讀過不少創業失敗案例,市場調研也做得很仔細,他的目標很明確,希望他的商品能減少因為天氣變化給日常生活帶來的不便,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然而,經營不到一年后,黃啟立決定暫停經營。
第一創業秀的失敗,給了黃啟立一次深刻的教訓,讓他也從中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有團隊、有人支持、模式創新、開頭銷售也不錯,對于很多大學生創業者來說,這真是一個很不錯的開始。但真正操作的時候,黃啟立才發現,市場的脾氣還是沒摸透。公司從一開始就偏離了原來的定位,最后變成了一個小百貨的銷售店,又沒有進貨渠道優勢,之前希望能夠為個人定制“氣候用品”,根本就沒辦法操作。
黃啟立最近還在思考這個問題,這次他清楚地認識到其實是在開始就把目標顧客定得太狹隘了,以至于后來出現定位模糊等一系列問題。還有一個就是由于自己經驗、資金等不足,要達到連鎖經營可謂步履維艱,“其實是急于求成,沒有耐心。”黃啟立坦言。
黃啟立除了汲取創業失敗的教訓以外,也不斷學習著成功人士的寶貴經驗,同時也結交了不少創業成功人士。“創業不能盲目,以前就是因為太浮躁了,做任何事情也總是缺乏全面周到的考慮,同時,自己的知識結構也跟不上企業的發展要求”,黃啟立坦言,“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創新。”
采訪中,與黃啟立再次仔細回顧、推敲兩次創業失敗的心得——
第一次創業教訓:
資金不足,準備不充。一開始我們就選擇了開店鋪創業,在杭州的黃金地段要開一個50平方米的店費用不小。當時我們總共湊起來也就10萬元左右的樣子,資金有些吃緊。
其次:產品定位一開始就有問題。“我們一開始定位高端,但是光靠高端的消費群體不足以維持我們的生計,所以后來高端的產品開始低端賣,低端一賣就失去了高端的品味,方向也就模糊了”。
第三,銷售渠道沒有建立好。銷售是守株待兔型,沒有主動銷售的行動。浙江大學的柳宏志博士告訴他,他們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建立起屬于企業自己的“特通”。
總之,有好的想法,卻沒有執行力。“比如說當時我們有一個建立杭城公交站售賣零售點的想法,以小推車的形式靈活運作。沒有試過,就放棄了。還有,走禮品路線,如定制情侶傘,但是也沒有實施,就放棄了。“
第二次創業教訓:
團隊的問題。彼此配合不默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見,沒有誰是絕對的統帥,所以意見往往不一致,工作也沒有效率。
“通過這次讓我了解了,一個團隊,一定要有一個人具備絕對的領導力。包括股權結構,當時我們都是平均的。所以每個人都是老板,每個人都是大股東,所以每個人都認為應該往自己認為對的地方去做。”
這個問題,黃啟立事后特別請教他們的老師,是教公司法的,也是一公司的老總,他說一個企業里,要有一個領頭羊,其股份必須占到50%以上,要不然這個公司肯定做不下去的。
所以,團隊的組成,要有錯落感,有主次,有核心,才有張力,和凝聚力。
目前處于創業和就業的交界口,左右逢源,還是左右為難?
2008年10月,“薩尼天氣生活館”開張。
2009年8月,入職杭州華途軟件有限公司,負責市場推廣;2009年11月,和朋友創立杭州創睿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兩個身份重疊。
2010年3月,入職寧波三江購物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商品主管。2010年6月畢業后不久,開始籌備第三次創業項目,加入“石上流鞋業”,石上流是一個試點和切入口,其他正在慢慢完善中……上班與創業兩個身份繼續重疊。
以上履歷表可見黃啟立一直“腳踏兩只船”,這個對創業成敗有影響嗎?他爽快答:有。看來,就業可以積累經驗,但是也會分心,顯然是雙刃劍。
不過,他馬上調侃:或許有一天,腳踏兩只船也踏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這不也是一個新聞點嗎?呵呵!他問我:“真正破釜沉舟而又成功的人又有幾個呢?”
目前,黃啟立除了正常在上班,業余時間是做“石上流鞋業工作室”,不僅僅做網店,“我在各大小百貨,小雜貨店都做了鋪貨,線上線下同時進行”。據了解,拖鞋在黃啟立的家鄉慈溪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行業,幾乎在他家周圍全是從事拖鞋批發行業的,黃啟立的這次“業余創業”和以往兩次正式創業不同的是,利用了自身的優勢,更加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以前創業父母總是反對,并總是給我傳輸一些動搖我信心的信息,如今,父母的支持讓我沒有后顧之憂,讓我更加有信心能夠把公司做大、做強。”
同時思考以后的真正的第三次創業,“思路已經有了,主要是人手現在還不齊備”。“一邊就業,一邊準備創業,唯一休息的時間就是吃飯了”。
處于“就業”、“業余創業”和創業的交界口游離。但是,“目前我業余創業的收入已經高于就業的收入了”。
黃啟立吸取了以往的教訓,在組建團隊時做到結構合理,分工科學,當下黃啟立聯系了一群具有創業夢想和激情的大學畢業生,有學財務、設計、營銷以及計算機技術等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同時,由于團隊中吸納了一群非常優秀的“設計師”,他們設計出來的拖鞋款式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頗受當地生產廠家的歡迎。如今,石上流鞋業已經漸漸步入了正規,并且以良好的發展趨勢持續、穩定、高速的增長。
附:共青團杭州市委、杭州大學生創業俱樂部與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的共同合作的“杭城創業企業系列主題調研活動,有一組調研數據引人注目:三成大學生創業一年后撞上“新秀墻”。杭州市創投中心主任孫鑄環說,大學生創業若想取得佳績,必須在創業前就找準定位,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是否真正在于創業,還是一時心頭熱。只有確定了前進的方向,才能成為奮斗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