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8 11:49:56 作者:花小落 來源:1
“太不自由了,老板好兇,天天受氣,還拿不到錢。我覺得我干不下去了……”女人在電話里傾訴著。
這是十多年前的一幕。電話里的女人叫郭家梅,是個常年在市區忙活的“打工妹”。她家住蕪湖市弋江區火龍崗街道火龍村,離開農村那年,她剛滿18歲。之后在蕪湖市區忙碌的7年里,她端過盤子,賣過化妝品……拿著微薄的薪水,過著一個人租房、吃飯的日子。如今,走上創業路的她掙的是幸福,小小便利店成就了她精彩的人生。
現在時:
這邊風景獨好
“歡迎歡迎!啊呀,你看看我,啥都沒準備,我哪有什么好采訪的。”航行便利店門前,郭家梅穿著素雅,歡喜的同時又有些不好意思。
整潔的貨架上放著琳瑯的商品,光滑的瓷磚地映出溫和的燈光。時值清晨,店里已經有一些顧客在選購了。記者來回轉了一圈,差不多70平方米的地兒,面積雖不算大,卻也是“五臟俱全”,煙酒糖茶、洗化日用、糕點面包……大大小小有幾百種商品。便利店門口的監控設備,店鋪里的電子秤、收銀臺旁的pose機一應俱全,儼然一個迷你版的超級市場。
航行便利店有著醒目的招牌,門前的水泥臺階也打掃得十分干凈。店后面還有兩間倉庫,用于儲藏貨品和停放進貨的面包車。“現在從進貨到出售的渠道都非常流暢,我和很多大供貨商保持合作,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商品的物美價廉。”
現在,只要在火龍崗街道提起郭家梅的航行便利店,沒有不知道的。因為實惠、衛生、方便,大家都愿意光顧,郭家梅和鄰里街坊也處得越來越熟。采訪中,很多買完東西的顧客都會跟她說說笑笑聊上幾句。據他們說,便利店生意好得不得了,就連很多來附近垂釣、進香的外地人都來這采購商品。
過去時:
一路艱辛誰人知
然而誰又知道,創業初期,那如同一條狹窄又顛簸的夜路,讓郭家梅走得多么艱辛。
2002年,郭家梅從市區辭了工作,回村和丈夫開起了這家便利店。當時的店面只有十幾平方米,還是水泥地面,破舊簡陋。“更像個雜貨店,一點點旮旯都利用上了。整個屋子亂糟糟的,生意很差,顧客也就是在門口望一下,進都不進來的。”“我們偶爾過來買個東西都是他們從里面遞出來,貨少,種類少,大伙兒根本沒選擇的余地。”并非謙虛,郭家梅的話得到了附近居民的證實。
沒有周轉資金,店鋪面積有限難以擴充,貨物短缺難以更新,“一個又一個難題擺在面前,這個店怎么撐得下去?”守著這個店,郭家梅越來越灰心,感覺以后“攤子越擺越難收拾”。3年過去了,小店的生意仍然沒有起色。郭家梅不禁回想,從為別人打工再到為自己打工,這條創業的路似乎越走越迷茫了。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大,這樣的收入已經供不上家庭的開銷。
2006年2月,當人們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慶氣氛之中時,無奈的郭家梅離開了店鋪,風塵仆仆地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1年后,心有不甘的她,從蕪湖回來繼續開店,然而就是這一年,一陣“東風”讓便利店舊貌換新顏。
2007年是商務部在全國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收官之年。這項工程是通過國家安排財政資金,以補助或貼息的方式,引導城市連鎖店和超市等流通企業向農村延伸發展成“農家店”。在區政府和街道的積極幫扶下,郭家梅的小店擴大了經營面積,并補充了貨架,很快就建成了鎮上標準化的“農家店”。
郭家梅重拾了信心。雖然資金周轉還有困難,她硬是靠短期借錢,慢慢擴展著店里商品的品種。由于用心經營,熱情待人,郭家梅便利店的生意慢慢好了起來。
“真沒想到會有今天!我覺得自己就像站在了舞臺上,做不好都對不起大家。”郭家梅感慨道。2010年7月,為了進一步優化返鄉農民的經營理念,她在區政府的組織下參加了SYB(創辦你的企業)培訓班。并在同年年底,收到了街道辦事處為她申請的由區政府貼息的8萬元貸款。目前,街道還在積極地為她申請稅收優惠。
便利店猶如一條魚,在源源活水中愈游愈歡暢。
將來時:
笑談得失春暖花開
記者注意到,便利店里有很多溫馨的小裝飾。電腦里還放著優美的歌曲。一天天,雖然早起晚睡,雖然忙前忙后,但郭家梅的表情里似乎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
談起現在的營業額,她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差不多四五千一天吧,過年的時候會更多一點”。當記者問她這些年一路甘苦積攢了多少財富時,她的臉上浮起淡淡的笑容,“其實我只想讓家人過得穩定一點,不想一直在外飄蕩照顧不了孩子。日子越過越充實,這個店也讓大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方便、實惠。我想最大的財富應該就是我收獲的幸福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