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9 14:40:54 作者:網風 來源:1
他們懷一腔理想而來,以一顆幾經打磨而愈加敞亮的紅心,笑談過往艱辛樂迎未來挑戰;他們從細微處踏踏實實踐行,以“長跑精神”迂回不餒應對,支墊著一個更鮮活具體的產業升級大潮不懈向前。本期《金融街會客廳》邀請奧琦瑋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孔令博先生來為我們近距離解讀小微企業發展與融資的酸甜苦辣。
問:孔總的心態還是比較強大,那您這個心態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嗎?還是說在這五年的過程當中,逐漸把自己打磨成這樣了?
孔令博:我覺得肯定不可能一開始是這樣的。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預見創業過程當中會碰到的所有的問題。但是有一點是比較好的,包括我們的團隊團隊,像我剛才講的,我們創業的四個人,當時他們的工資都在一萬多塊錢,后來我們一起創業以后,我們每個月只拿一千五百塊錢。
問:基本生活費。
孔令博:對,一直三年的時間,就是這樣沒有變過。三年的時間大家都一直團結在一起,就做這一件大家都看得是非常理想化的,或者非常不靠譜的事情,一直到今天,它已經變成了一個趨勢。以前我們給客戶講電子菜單的時候,需要給客戶普及這個概念和產品,說什么叫電子菜單。后來客戶是觀望,說這個東西好像還不錯,到今天就不一樣了,今天客戶打電話就直接問你們有電子菜單嗎,這樣的過程實際就是一個企業的創業團隊,一個特別理性的,或者說特別沒有起內部矛盾的,一個很沉著的堅持的過程,特別是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
我剛才講的這一點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們心態比較好。我們一開始的時候,想的就是創業就是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而不是說我們快速致富,或者快速要成名之類,也沒有太多的去想這個問題。我原來的一個老師,建議我可以做互聯網,可以做教育培訓,因為我有很好的條件,我在學校里面這幾年的也積累了一些社會資源。其實做一些短平快的項目,我們完全具備條件。但是那個東西終究會面臨一個轉型的時候,所以大家一直踏下心來,就從08年春節我們確定了要做餐飲信息化以來,確定了要做電子菜單以來,一直就沒有更改過方向。不管面臨多大的困難,包括我們中間硬件出了很多問題,因為經驗不充分,我們自己生產硬件出了很多問題,客戶不認可,包括軟件開發的產品出了很多問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面對著問題迎難而上的。雖然出現了這些問題,現在看起來更加坦然一些,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已經具備了一種迎難而上的心態。就是既然我選擇了創業這條道路,我就可以接受創業這條道路給我帶來的種種磨難。
我們甚至在最早的時候,還有一個最簡單的想法,我們為什么只有三萬兩千塊錢的資金起家?我們就想反正再多的錢都是為了產生價值,再少的錢也是為了產生價值。創業嘛,既然是為了使價值增值,就可以用比較小的成本開始,如果說這三萬兩千塊錢,沒有創業成功的話,干脆就別創業了,該干嗎干嗎,讓自己不要在一個無謂的道路上,或者不適合自己的道路上,浪費太多的生命的時間。我覺得人最寶貴的是時間,包括我們不更改方向也是這個原因,因為我覺得如果更改方向,帶來很多的不確定性。尤其是確定,這個方向它是有剛性需求的,只不過是因為現在消費觀念不成熟,這個時候就更應該去堅持了。一旦換了方向之后,任何新的不確定性,都會重新出現,走的循環是一樣的。
所以我覺得我們這個團隊,最早的時候心態就比較好,有這種迎難而上,有這種為了自己的選擇愿意接受一切選擇所帶來的代價,就是這個心態。
問:就是在創業之初,其他的可以沒想好,項目可以沒想好,但是心態一定得先穩住了。
孔令博:對。
問:您剛剛講到餐飲行業的信息化的趨勢,已經越來越好,貴公司下一個五年有什么樣的規劃呢?
孔令博:很多事情其實很難界定,它是否會實現。說起來我們創業之初,我定過一個很簡單的目標,我說五年之內,公司要一年搬一個地方,這個目標其實聽起來很可笑,但是我們實現了。現在是一年搬一次地址,從地上一層,搬到地面一層,到發展到第二層。這雖然是開笑話,但是我們公司恰恰就是一個現狀,我們馬上第五次搬家了。下一個五年也是一樣,公司內部也制定了一個五年的規劃。
我們從商業的角度來講,就是定一個自己的銷售目標,其實這個目標可能講起來是一個天方夜譚,或者說不可能實現的東西,但是我覺得,只要踏踏實實的進行去做,它有可能就會變成現實了。
問:您是基于一個什么樣的判斷,來定下這樣的一個目標呢?
孔令博:我們基于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本身這個市場容量有多大。比如餐飲行業的信息化,就全國范圍內,餐飲的網店總共有400多萬家,之前來說,很多的數據大家可以在網上都看得到,說餐飲行業的信息化,它整個的市場容量在2000多億。但是這個市場比較散,因為每一個飯店,相對需求比較不一致,有的地方是不一樣的,而飯店之間又沒有太多的關聯,不像大型的工廠。但餐飲行業的本身,正在向集中化、連鎖化和規模化發展,正在快速的轉變目前的這種散亂這種局面。未來可能會形成一些更多的融合性的企業。所以第一個方面,我是從行業的市場容量上,就是餐飲行業的總體容量上來考慮的。
第二個就是從我們所做的產品。我們所做的產品,當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是不是可以快速的復制?是不是可以被更多的客戶所接受?實際我剛才講的這個目標,我們也就無非做到百分之七八的市場容量而已,并不是特別高的一個市場份額。
第三個我覺得就是從一個團隊結構上,你的團隊結構能力是不是可以持續發育出來,去支撐這個公司的發展。在這一點上,對我來講也是比較頭痛的一件事情,因為任何一個企業從初期的創業、摸索、探索,到基于確定了方向快速發展的時候,人才或者團隊結構的轉型,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團隊結構的轉型是因為有時候創業的心態并不一定能很好的吻合快速發展的心態,或者說創業的能力,并不一定能很好的吻合快速發展的能力,它倆之間是有矛盾的。對我們來講,我覺得第三個問題,是我目前稍微比較頭疼的事情。我們也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比如利用各種各樣的培訓方法,去提升現有團隊的能力。比如我們不斷的引進一些我們更適合的人才,加入到我們的團隊結構里面來。比如我們基于已有的原來的社會資源,形成合作聯盟,把一些工作的分發給特別信任的合作伙伴。這些問題我們都是針對如何能夠讓團隊在企業快速發展階段能夠順利轉型做的大量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