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20 17:16:06 作者:搜創編輯 來源:0
唐朝的韓愈曾經說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這也道出了古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但在當時教育孩子的任務更多的還是依靠家庭來完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家庭的教育功能也逐漸外化,其中部分通過學校、社區和其他社會組織來承擔,部分則借助于家庭教師來完成。
在當今社會,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聘請家庭教師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在小城鎮,都可以看到家教市場的火爆場面,因而也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那么,家教市場為何會如此火爆?筆者認為,家教市場之所以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發展為規模龐大的市場,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升學考試制度:家教市場存在并發展壯大的土壤
從孔子“學而優則仕”開始,經隋唐后的科舉制度,在演變到今天的考試制度。在這一發展歷程中,雖說考試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因時代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卻已深入人心,并一直延續了下來。由于我國仍然是實行以分數為主的升學考試制度,因此,升學率不僅關系著學生的命運,也關系著學校的聲譽和對教師的評價。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甚至把升學率看作是區域性競爭的硬指標和下撥教育經費的主要依據,用平均分、升學率作為衡量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標準。
這也嚴重地誘發學校教學圍繞考試指揮棒轉,從而出現教師圍繞試卷練習冊轉,學生圍繞作業考試轉,家長圍繞子女成績名次轉的怪圈。真可謂是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心往升學想,勁往總分使,片面追求學生考試的高總分,這勢必造成學生課業負擔加重。而繁重的課業負擔使得不少學生難堪重負,難以在課堂上完全消化,因此,面對升學競爭的壓力,他們只好“堤內損失堤外補”,求助于“家教”。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家教市場的火爆與現行的升學考試制度有直接的關系,甚至是起了加劇的作用。只要現行的升學考試制度不變,那么家教市場就有存在的土壤。
另外,“家教熱”的升溫也是家長對國家所實行的“就近入學”政策的直接反應。“教育均衡發展是人們相對于目前現實存在的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發展的美好理想”。我們國家實行“就近入學”政策,這是國家對義務教育進行規范管理的一項有力措施,旨在發揮地方辦學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并籍此減少以至取消擇校生。但是由于各個學校在師資、設施、環境等方面表現出極大的不平衡性,不同群體之間享受教育的機會其實是不均衡的。
而“就近入學”政策恰恰是忽視了校際之間存在著極端不平衡的事實,忽視了學生及其家長對教育既有數量的要求,也有質量要求的事實。學生及其家長對高質量的教育追求,主要表現在對有經驗的老師和和優良的教育環境的追求上。只要高質量的教育供給不能滿足學生及其家長的教育需求,他們就會靠“家教”去“填平補齊”,通過提高孩子自身的競爭力去擇校。
家教中介:家教市場運轉的“助推器”
家教市場的紅火,離不開家教中介的牽線搭橋。如果把家教看作是一筆交易,那么作為交易主體的家長和家庭教師必然要經歷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因此,這就向供需雙方提出兩個問題:一方面,對于“家教”供給者而言,他怎樣才能找到聘家教的人;另一方面,對于“家教”需求者而言,他又如何找到理想的家教。
這樣,家教中介便應運而生。家教中介通過傳遞供求信息,成為家長和家庭教師之間的“牽線人”,很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家教中介原來主要存在于大學校園內,如“勤工助學中心”、“家教中心”等。由于受“家教”需求的拉動和利潤的刺激,現在社會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家教中介機構。各種名目繁多的“家教中介”的廣告頻見于報紙以及校園宣傳欄上,如“×大新希望各類家教”、“×大正航家教經驗保質量”、“佳源初高中課外輔導中心”、“樹人家教中介”等。
這些家教中介機構,一方面通過考核和培訓為擔當家教的大學生進行資格認定;另一方面,家長可以直接與中介機構聯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合適人選,既方便又明了。另外,家教中介機構還通過與雙方協調簽訂協議,包括報酬、工作時間以及如何認定輔導效果與標準等,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爭端的發生,又可以充分保障雙方的權益。因此,家教中介方便了家教市場的供需雙方,大大提高了家教市場的運轉效率和成交率。從而推動家教市場的壯大和發展。
家長:家教市場火爆的源動力
家教現象并不是在一個地區或一定時間內偶然發生的個別現象。從其產生的根源來看,首先是社會有聘的“需求”,而后才有在校大學生或在職教師的“應聘”。而聘請家庭教師給孩子進行輔導的源動力又主要來自于家長,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家長有聘請家庭教師的需求,從而也拉動家教市場的興旺。那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家長愿意花錢為孩子聘請家庭教師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以下三種心理在起作用:
首先,不少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總想利用一切時間拼命地向孩子灌輸知識,以便自己的孩子能夠在班里或年級里名列前茅,將來可以升入重點學校。因此,每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家長們就會非常著急。但又因為自己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所以只好請家庭教師。更何況,現在的家庭教師逐漸地向“家政保姆”的方向發展。
這樣,家長花錢請個“高級保姆”,一方面可以將孩子看管起來,尤其是希望家庭教師能對孩子在品格、素質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同時,現代社會對復合型人才或一專多能者的渴求也時時刺激著每個家長的神經,而某些學校對于音樂、美術、繪畫、電腦等課程的開設嚴重不足或是教學質量不高,遠不能滿足廣大中小學生的需要。對此,作為家長只好花錢聘請家庭教師來加以彌補。
其次,補償心理。由于歷史的原因,現在不少中學生的父母大都有“上山下鄉”到農村插隊的經歷,他們也因此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所以他們對自己所受的教育程度和現有的知識水平不甚滿意,總是千方百計地想在子女身上得到歷史性補償,盡自己所能讓孩子珍惜時間好好地學些東西,以圓自己未能實現的“夢”。特別是現在實行雙休日,許多家長為保證孩子學習的延續性,首先考慮的就是聘請家庭教師。
第三,從眾心理。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對獨生子女教育的投入看作是對自己家庭未來前途的投入。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也舍得投入。所以不少家長都愿意花大錢為孩子聘請家庭教師,只要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花多少錢都不在乎。為就讀中小學的孩子聘請家庭教師,已成為一種時尚。
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有些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請了家教,心理上很不平衡。雖說自己的孩子學習不錯,仍感到不踏實,擔心自己若不聘請家庭教師,孩子的成績會趕不上別人。而對于那些經濟上并不寬裕的家長而言,也只好硬著頭皮為自己的孩子聘請家庭教師。這些家長在群體中不自覺地受到群體的壓力,因怕落后于“時代”而表現出與社會的同步。因此,他們的這種從眾心理也助長了“家教熱”。
家庭教師:家教市場的熱情“經營者”
家庭教師在西方教育史上始終占有一席之地,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約翰?洛克認為,一個由父母或監護人精心挑選的家庭教師可以在家庭環境中教育兒童,在大多數重要方面其作用都要大于父母的強制和表率。可見,西方學者把家庭教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在我們國家,家庭教師也不是最近幾年才有的,其實早在解放前的大中城市就已經出現家庭教師,只不過現在更為普遍而已。
目前,擔任家庭教師的主體主要是在校的大學生,尤其是以師范類的大學生居多,做家教已成為大學里最流行的打工方式。大學生們在做家教的過程中,既可以用到自己所學的知識,體會“初為人師”的感覺。又可以借助家教這個途徑,嘗試做“社會人”,鍛煉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并能緩解家庭的經濟負擔,可謂兩全其美。
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家教工作抱以極大的熱情,總是想方設法兼職做家教,從而也導致家教市場供大于求,呈一種“飽和”狀態。而作為家長,之所以把聘請大學生作為首選,這主要是考慮到大學生剛從高三“熬”過來,比較理解中學生的心態,對高、初中正在上的課程也比較熟悉;而且現在的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請個大學生到家,因為年齡相差不大,比較容易溝通,可以與孩子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有助于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況且大學生收費也比較低廉。
在家庭教師隊伍中,除了大學生之外,現在越來越多的在職教師也加入到“家教”的行列。國家教育部為了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明令禁止舉辦各種形式的奧校、補習班。這在一定程度上堵了某些教師的“財路”,因此,他們只好另辟途徑,跟大學生搶“飯碗”,利用課余時間兼職做家教。
而且那些重點學校有經驗的教師在家教市場上特別“吃香”。在職教師從事“家教”工作,我們無可厚非,但是由此而引發的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腐蝕,卻不能不令人擔憂。輔導學生學習本來是教師應盡的義務,然而家教市場的火爆,使一些教師把本該校內履行的職責推到了校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家教市場的火爆有其客觀必然性。而家教市場作為非正規教育的補充,也必然隨著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而發展。家教市場的火爆只是一種表象,家長與家庭教師的種種心態則是社會大潮在個人心靈上各具形態的投影。
不可否認,家教在提高學生成績方面確有出奇制勝的效果,但是筆者希望家長在聘請家庭教師時,能夠少一點“盲目”,多一些“理性”,不要給孩子一根無形的“拐杖”。同時,家教的生命在于教師的素質和健康有序的家教市場,相信在**、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家教市場能夠走出誤區,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