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5 15:01:50 作者:網風 來源:1
從大一開始嘗試各種兼職,何家繁送過水、賣過夜宵,在街頭做過促銷發過傳單,沒少被他人另樣的眼光刺痛過,也曾因兼職被人欺騙過。這個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的大四學生,去年年底在學校后門成功開辦了一間“格子密碼”精品店鋪。就在這間格子鋪日益紅火之時,何家繁又主動轉型,在既沒資金,也沒有貨源的條件下,將格子鋪改頭換面為經營各類書籍的“三味書屋”。一路走來,種種經歷讓這個小伙子相信,真正的財富是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創業是能夠讓他踐行這個信念的最佳途徑。那本封面寫著“自強不息”的日記本,記錄了他創業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格子密碼”開啟創業之門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天氣開始轉涼了,格子鋪已經租出去80%的展位,如果當初不堅持去試試的話,也許今天創業對我來說還是一個白日夢。
幾個月前,家人和朋友知道我想要創業的事情后,都在勸說我放棄。有同學說:“你是學體育專業的,沒什么經濟頭腦,去做生意會吃虧的。”創業的艱難和這些勸告讓我的激情漸漸消退,我也懷疑自己是不是一時沖動,是不是不合適創業。
半個月的迷茫期讓我覺得仿佛過了一個世紀。9月12日早晨,有志一起創業的同學陳東明興奮地對我說,現在流行一種叫格子鋪的經營模式,投資低,風險小,很適合我們在校學生初期創業。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調研,我發現校園里不少學生都有自己用不上或用不了的物品,如果能搭建一個平臺給他們銷售自己的物品,應該會有較大的市場需求。
有了想法就要行動,首先要想辦法弄到格子的貨架。我騎著自行車跑了南寧很多舊貨市場,終于找到了既便宜又美觀的貨架,我和東明自己動手把貨架改裝成有80多個小格的架子。
幾天的早出晚歸,同學們看我這次真是投入進去了,支持我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大家把自己不用的桌子和凳子送給我,還捐出各種漂亮的鏈子和小掛件幫我裝飾格子鋪。格子鋪的裝修用了2600多元,貨架花了1000多元,辦手續和各種裝飾花了幾百元。店鋪取名“格子密碼”,是為了讓來租的客戶感受到每一個格子都是自己的專屬。
從開店之初擔心沒人來租格子,到現在出租率達到80%,我最感激的就是我的哥們兒陳東明和我的朋友們。東明是我的合伙人,為格子鋪傾注了很多心血,其他朋友除了在開店時給我幫助外,還時常帶人來光顧,為我們的小鋪作了大量宣傳。格子鋪讓我收獲了友誼、感動和無數戰勝困難的經驗。
無本起家的“三味書屋”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今天我們的“三味書屋”書店正式營業一個星期了,來光顧的讀者很多,多得出乎意料。
想當初把能獲利的格子鋪變成一間書店,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冒很大的風險。經過近半年的經營,格子鋪當初的投資早已回本,順利進入凈盈利階段,可我發現做格子鋪雖然有盈利,但是上升的空間不大,因為畢竟我們只是給別人提供空間賣貨,沒有我們自主經營的產品。要想在創業路上走得更遠,我們需要經營自己的產品,打響自己的招牌。
我發現圖書是學生消費量很大的一個領域,特別是各種小說、教材,尤其是各種證書考試、公務員考試的書籍,很受學生歡迎,如果開辦一家針對性強的書店,一定能取得不錯的業績。
我知道開書店的難度遠遠比開格子鋪大很多,首先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訂書,就算把所有格子都租出去,最多也只能訂100多本書。但是我相信一句話:“花錢辦不了事,是蠢材;花錢能辦事,是人才;不花錢能辦事,才是天才。”
開店前,我每天騎著自行車穿行在南寧大大小小的書店間,試圖用我的真誠與書店合作,先借貨,等書賣掉之后再結算。可是書商認為我只是個學生,缺乏經營能力、管理能力和承擔風險的能力,沒人愿意與我合作。
有一天回學校的路上,我看到附近一家書店貼著招聘兼職的啟事,一個念頭頓時在我腦子里出現:我先在書店免費打工,然后試著與老板商量能否合作。
走進那家書店,店里只有一個營業員在忙碌著,交談中我知道他是那家書店的老板,也是唯一的員工。聽說我當過學生干部,他第二天就同意了我到店里上班。在店里,我負責將凌亂的書籍分類擺放,店里有3個大書架和兩個小書架,由于書籍多,人手少,我常常累得滿頭大汗。幾個星期過去后,老板看到我認真積極的工作態度,還讓我幫他收錢。我漸漸感覺到了他對我的信任。工作快一個月的時候我把開書店的想法告訴老板,他很支持我,也很樂意跟我合作。于是,我的貨源在沒有投入任何資金的情況下解決了。
接下來,我們把“格子密碼”出租的格子逐步收回,原來的架子稍作裝飾就將書籍上架了。以前在學校社團一年多的工作經歷,讓我認識了很多朋友,他們知道我的格子鋪變成書店之后,都主動在校園的論壇和班級QQ群里幫我宣傳,并且經常帶朋友過來看書。書店開業當天,就來了很多顧客。
從格子鋪到三味書屋,我的大局觀和經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未來的道路雖然不平坦,但我有了更多的勇氣堅持走下去。
委屈不是自我原諒的理由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的店鋪沒有休息,依然是我和哥們兒東明兩個人在看店。下午3點多,有個客戶從明秀路打電話過來訂一本書,需要我送貨上門,我承諾下午5點30分送到。
從學校到明秀路的公車只有一趟,一般要花1個小時。我帶著書搭上公車的時候是4點時02分,按道理準點到達目的地的時間應該綽綽有余。可一路上,道路特別擁堵,車子走走停停,預計1個小時的車程看來要大大延遲了,我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正趕上了節假日的交通高峰。
當我到達明秀路的時候,已經是5點35分,我連忙下車趕往預約地點。盡管我一路小跑,可見到客戶時已經超過預約時間10分鐘了。面前的顧客黑著臉,拿過書,十分生氣地教訓了我一番,說我浪費時間相當于浪費他人的生命,還說如果老是這樣的話,書店一定開不長久。
雖然我感到很委屈,但仔細想想,顧客說得也很在理。如果我事先估計到路段擁堵的情況,早一點出門送貨的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和不快。客戶的評價和口碑關系到店鋪的發展和存亡。很多時候,細節決定成敗,出現問題了就要想辦法避免再次發生,不要用我還是學生、有些情況想不到等理由輕易原諒自己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