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29 12:02:19 作者:程玉亮 來源:1
大學時就練攤,工作時當過小領導,但始終不忘創業夢
——朱利鑫:多虧師傅領入門
遇到朱利鑫的時候,他剛從安徽農業大學向專家請教回來,查看園子里的土雞。“今年正月里農家樂生意不錯,春天眼看著就來了,我得多養幾只雞備著。”
1984年出生的朱利鑫,在泗安鎮仙山村辦起了一家面積370畝的果園。
走進頗有鄉土氣息“山伯伯”樂園,葡萄架下土雞奔跑,枝頭掛著紅心火龍果,菜地里綠意喜人,水塘里魚兒歡騰,一派生機勃勃。
受到兒時家里開雜貨店的影響,朱利鑫讀大學期間就“折騰”著各種小買賣。“大一擺過地攤,賣賣眼藥水、襪子這些小雜物;大二做過家教、超市促銷員;大三的時候在學校旁邊開了一家休閑奶茶店,終于小賺到了一點錢,嘗到了創業的甜頭。大四畢業比較忙,不過我還靠賣早飯解決了這一年的生活費。”朱利鑫得意地說,這些小打小鬧的買賣支撐了他四年的學費和生活開銷,還為他之后的創業打下了基礎。
經驗:或許正是從小在家里的雜貨店耳濡目染,培養了我的生意頭腦。在學校旁邊開奶茶店的成功經驗,讓我感受到了選對地址、找對受眾的重要性。一些小雜貨生意的盈虧也讓我有了初步的市場承受力,對我之后的創業很有幫助。
2007年,朱利鑫從南通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進入當地一家大企業做行政,輾轉了好幾個部門,也當上了小領導。但在他的心里,始終還是放不下一個創業夢。2009年4月,他在親戚的介紹下加入了長興縣葡萄協會做銷售,發現這個市場大有作為,一個大膽的念頭就這樣萌發了。
“長興是葡萄大縣,我又剛加入了葡萄協會,何不自己來種種葡萄。”朱利鑫認了長興縣葡萄協會的會長高福明做師傅,合伙投資農業。不僅自己有一個師傅,朱利鑫的父親也是老技術員,帶了3個徒弟,師傅為徒弟提供免費服務,逢年過節的時候徒弟都會上門謝師。
長興縣人才資源開發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曹世河介紹說,這是長興針對年輕人創業特別提出的“師傅帶徒弟”模式。讓對行業已經有所熟悉的人“搭把手”,在技術和銷售等多個方面對年輕人給予支持,降低年輕人創業的風險。
“山伯伯”里種植了200多畝葡萄,包括紅地球、美人指、巨玫瑰、甬優一號、金手指、白羅莎、夏黑等多個品種,去年的收入在100多萬元。
經驗:找個不熟悉的行業創業最怕“入門難”,多虧了這個“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師傅不光在技術上給予我許多專業指導,還依靠自己在行業里積累的人脈打開了銷路,大大降低了我在創業初期的風險。
葡萄賣好了,朱利鑫還想著“轉型升級”。
“山伯伯”在仙山湖濕地的旁邊。依托仙山湖濕地的資源,吸引到許多來仙山湖的游客。除了種葡萄外,還種起了水蜜桃、草莓、獼猴桃、紅心火龍果等多種水果,無論哪個季節都能讓游客品嘗到水果的美味。希望將其打造成為一個集觀光、休閑、采摘為一體的 “四季農場”。這也是朱利鑫自費去臺灣參觀學習現代農業后的新目標。
從去年國慶節開始,“山伯伯”跨界做起了餐飲,生態土雞、鮮魚、新鮮蔬果讓這里生意興旺,平均一周接待2000多人。朱利鑫指了指門口的空地:“每到周末,這里的車都停得滿滿的。”目前30幾個工作人員要接待這么大的客流量,已經有些吃力。
“現在新鮮蔬菜很有市場,我今年還準備弄個菜籃子工程,用會員制的模式,搞專業配送。”對未來,朱利鑫滿懷憧憬。
經驗:經營農業是個長期的過程,雖然現在生意不錯,但剛開始這兩年還在填本階段。盈利可能還要再過兩三年。不過有位前輩教導過我:年紀輕,不要怕。
[鏈接]
長興縣著力化解大學生創業資金難籌、項目難選、經驗不足等關鍵性難題,激起了回鄉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熱潮。目前,長興縣吸納自主創業大學生97名,并計劃在原有的一個大學生創業園的基礎上加大扶持力度,創業園二期和一個青年創業孵化基地已于去年年底啟動。
農村創業8個月,投資20多萬血本無歸
——陸唯哲:創業路上有期待
從去年到近日,記者跟蹤采訪了一名這樣的大學生,見證了他的創業之路。
1988年出生的陸唯哲是海鹽縣人。2011年夏天,從寧波一所大學的生物工程專業畢業后,他放棄了留校工作的機會,選擇了創業。他回到老家海鹽縣永寧村,種起了蘑菇,可惜,這次的嘗試以失敗告終。回憶起創業路上的點點滴滴,陸唯哲有很多話想說。
念書的時候,學校有很多創業類的講座、課程,當時聽到那些成功的師兄師姐們在臺上侃侃而談,我就心動了,沒想到過失敗會怎么樣。
教訓:成功的畢竟只是少數。如果當時有創業失敗經歷的人來講講教訓就好了,起碼能讓我們看到創業的另一面。
由于實習的時候在一家企業做過菌種方面的事情,所以我選擇了食用菌作為創業項目。在家務農的父親問我需要多少啟動資金,我當時回答說“3萬”。想著自己有激情,有想法,也不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只要蘑菇能種出來,就“萬事大吉”了。
教訓:事實上,從前期搭建大棚、購買菌種和輔料,到后來請人工,一共花了20幾萬元。為了把項目做下去,通過縣團委申請到了5萬元免息貸款,還找親戚朋友借了很多錢。一開始自我預計3萬元,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有了資金,在自家屋后的田里,正式開始了創業之路。先找人來搭建大棚。原本打算種草菇,只需要搭建3米高的大棚就行了。不過,搭棚的人說,5米高的棚利用率更高,成本更低,而且現在還沒到種植草菇的季節,不如種雙孢菇。聽上去覺得挺有道理,于是,地里多了3個5米高的大棚,開始種起了雙孢菇。
教訓:現在看來,當時是太輕信別人了。選擇雙孢菇這個品種是個敗筆,雖然5米高的大棚成本確實低,但正因為如此,大家都種雙孢菇,門檻低,也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即使豐產也不一定豐收,這些當時都沒考慮過。只知道像那些吃苦耐勞的村里人一樣,天天在地里起早摸黑地勞作。
9月,雙孢菇需要翻料,100噸的培養料需要在3天內全部翻動一次。我和家人在地里,沒日沒夜地拼命干還是完不成。面對這種“突發狀況”,只好花100元一天的工錢,請了4個年紀大的村里人來幫忙。
教訓:既然選擇了陌生的項目來創業,就該找個經驗豐富的人做師傅,及時指點,不會這么手忙腳亂,在管理、計劃方面,我完全沒有概念。
11月,蘑菇大豐收,全家人天天在大棚里采摘蘑菇,一天只睡2個小時。而定點收購點距離家里有8公里。父親每天騎著三輪車把蘑菇送到收購點去,有天連續送了6趟后出了車禍,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更要命的是,蘑菇成本2.5到3元一斤,但去年普遍豐收,收購價只有1元多。蘑菇還在瘋長,不趕緊采摘就爛了。這是創業以來最艱難的時期。父親為了自己受傷,蘑菇也賣不出價,血本無歸。當時感覺整個人都瀕臨崩潰。
教訓:發現價格不對的時候,要是能找點其他銷路,也不至于這么慘。在蘑菇種出來之前,基本上沒考慮過保存和銷售問題。要是能在家里進行一些深加工的話,可能情況又不一樣了。
2月,我開始四處面試找工作。一開始希望找食用菌相關的工作,為了以后能從頭再來,不過整個地區就只有一家這樣的企業,可他們不招人。于是我又找銷售相關的工作,想更多地了解市場,面試了幾家,一般都要有工作經驗的。最終,我進了當地一家大型農業企業做技術相關的工作,目前還在試用期,工資每個月2000元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