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2 10:33:48 作者:花小落 來源:1
“時尚家居展畢竟是一個展會,而不是一場展覽。”法蘭克福展覽集團的人這樣說道。
10月15日在上海展覽中心結束的2011時尚家居展,迄今為止已經舉辦了第五屆了。作為一個家居行業的專業展會,法蘭克福展覽集團用他們最具優勢的行業經驗打造了一個頗具水準的商業平臺,那些獨具設計感的歐洲家居參展品牌無論是來中國市場試水溫還是真刀真槍的開拓市場,大多數都能在這個展會上見到他們想見的人。
不過對于那些并未抱有強烈商業目的的業內人士以及普通消費者來說,能否從時尚家居展滿意而歸真的就看你的挑剔程度了。對此,法蘭克福的人也表示,他們這幾年來一直看重家居設計行業的長遠發展,包括培養消費人群對真正生活品質的認知,以及加強本土品牌對設計的重視程度。“我們也一直建議品牌能夠帶他們的設計師一同過來參展,這樣更利于人們了解品牌的內涵,但是他們通常都更愿意將有限的展覽經費用在市場、銷售人員的身上。”
在這樣的行業現狀之下,時尚家居展還是盡量多的將設計的部分加入其中(他們稱之為把設計元素“挖”出來),例如在參展品牌的邀請上更注重設計考量、邀請國際大牌設計師站臺、免費提供場地給年輕設計師等等。
徐云天和文建會
“作為在校生,想要到海峽彼岸的上海參加這么大規模的展覽還是很有難度的,這次能來參展多虧了臺灣文建會。”徐云天是臺灣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2年級的學生,主修工業設計。這次他帶來參加時尚家居展的座椅是他自己設計并親手制作的,名為彈竹。
時尚家居展每年都會有一個特定區域,展示以地域為單位的設計作品,重在表現那個地區的文化與傳統工藝。像是前年的日本展區就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每年的這個區域都會由當地的相關機構領隊,而今年的臺灣地區展館則是由臺灣省文化建設委員會牽頭,帶來了20多件設計展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臺灣館參展的費用也都由臺灣文建會買單。
“這次來的展品都是獲得我們頒發的文創精品獎的作品,其實上海是第四站,我們之前還去了香港和日本的展會,以及上周剛剛結束的倫敦設計周。”文建會的方芷絮處長告訴我們,參加這些展覽的費用都是文建會贊助的,目的就是推廣臺灣省的文化創意產業。
從徐云天那里我們了解到,文建會對于年輕設計師的幫助還不僅如此。“制作這張彈竹椅總共花費了差不多三萬新臺幣。因為經驗不足,很難一次成功。你現在看到的其實已經是3.0版本的了。”徐云天告訴我們,幸虧文建會提供給他一個交流平臺,讓他能夠認識很多臺灣竹制方面的手工藝人,不然不僅開銷更大還要多走很多彎路。“其實最后椅子的制作成本也是文建會出的,因為我參加了他們另一項扶植計劃,被選中的作品和設計師可以獲得一定金額的贊助。”
方處長告訴我們,目前為止被選中的作品最高獲得了500萬新臺幣的贊助,而在未來的項目中,這個贊助金額還會不斷提高。“我們的選擇其實非常嚴格,畢竟用的都是納稅人的錢,也希望能夠做些實事。”
大牌站臺與新銳精神
康斯坦丁·格里克這次來中國一共5天,每天的行程都被排得滿滿的。不知道是否真的是勞累過度,但是最后一天,這位德國設計大師確實病倒了。我們沒有從展覽方那里得到康斯坦丁·格里克此次站臺的具體費用,但法蘭克福展覽的人告訴我們,邀請他來還是有情感的因素在。“康斯坦丁·格里克一直參加我們集團在德國舉辦的家居展,從他還沒那么出名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他了。”
同康斯坦丁·格里克接觸過的人都知道,這位設計師并不善于交際應酬。但他此行卻表現得極為賣力,每天一場的演講、媒體晚宴、設計師派對都盡心盡力。雖然大師此行受到熱烈追捧,不過還是有不少觀眾覺得互動的環節偏少,與大師無法直接接觸。
與此形成些許對比的是此次展覽中的talent展區,這個展區的概念來源于德國母展,邀請年輕而又具有才華的設計師展示自己的設計作品,不但展場免費,法蘭克福展覽集團還提供給歐洲設計師一些經費讓他們能夠出國參展。
此次參展的歐洲設計師都是第一次來到中國,雖然名氣無法與康斯坦丁·格里克相匹敵,但是他們的作品卻非常具有代表性,無論是材料還是概念都有獨到之處。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設計師會一直站在他們的展品前,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同他們進行直接交流。
這次有兩個設計師品牌是來自法國的,擅長木質材料使用的設計師Stephane Choquet來自巴黎,他這次帶來的不少作品都跟木材有關。而另一位法國女性設計師Margaux Keller則更擅長使用玻璃,她設計的一款醒酒器代表了法國人的喝酒文化。“在我們那里,喝掉一瓶紅酒最后一點的人是非常沒禮貌的,所以我設計了這個醒酒器,讓你無法輕易倒出最后那一點紅酒,這樣就沒有人會因為喝掉最后的紅酒而被人嫌棄了。”
參展商,不談生活方式
在芬蘭最著名的餐具品牌iittala的展區,我們見到他們在中國的客戶主管。但是非常遺憾,這位客戶主管并不是那么愿意同我們分享這個在設計方面堪稱頂級的北歐品牌的設計內涵。而事實是,這位客戶主管對于品牌文化的理解其實比你也多不到哪兒去。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其他幾個國外品牌的展區:如果你喜歡他們的設計,想要就品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問題跟參展商聊上兩句,他們總是表現得沒什么耐心;如果你對代理或批量購買他們的產品感興趣,你所看到的絕對是另外一張面孔。
我們在展館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看到了來自意大利的設計品牌Atipico,展示區域未作任何設計,展品放在簡陋的桌子上,旁邊堆的都是裝貨物的紙箱。記者詢問其產品的設計師和設計理念,代表品牌前來的兩個意大利人完全說不出什么,反倒更加關心展館外的天氣情況。這一切使得品牌所打出的“design for living”的標語顯得有些單薄,不過好在產品本身真的不錯,形態和材質都很具水準。意大利人最后告訴我們,他們在展會上接觸到了本土的設計產品零售店“設計共和”,他們有意向代理Atipico的產品,這也是他們此行的最大收獲。
本土家居品牌正處于成長階段,忽視設計或品牌內涵的行為多少還情有可原。但是這些已經發展了上百年的歐洲家居品牌,一旦來到中國便呈現出不講設計、不講文化、一切向錢看的架勢來,實在讓人有些反感。